王婧
近年來電子商務發展迅速,逐步成為當代消費者的主流消費方式的同時,其隱患也日漸凸顯。近日,關于拼購類電商平臺山寨泛濫的消息席卷而來,質疑聲與討伐聲浪潮迭起。打開某些拼購類電商平臺APP,網傳“小米新品”云彩電、“月亮之上”洗衣液等商品鏈接躍然于網絡頁面,極其相似的產品外觀和超低價格令人產生合理的侵權懷疑。作為全國性電商平臺,拼購類電商平臺為何屢屢被外界質疑是出售山寨產品的網購平臺?誰又該為這一現象負責?
拼購類電商平臺一般都是商家入駐型的第三方移動電商平臺,主要通過社交平臺進行宣傳,迅速被群眾熟知并使用,用戶在“拼團”過程中以超低價格購買商品并獲得極大的滿足感,使其迅速被廣大消費者群體接受。隨著拼購類電商平臺用戶量越來越多,交易額節節攀升,一起與其進入公眾視野的還有大量指責該平臺假貨泛濫的新聞輿論,包括記者在內的部分消費者紛紛反映在這類平臺內各種山寨假貨五花八門,有的模仿產品名稱,有的模仿產品外觀,各路商家打著知名品牌的擦邊球將產品以超低價格大量售賣。
我國《商標法》第57條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均屬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一)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的;(二)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近似的商標,或者在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容易導致混淆的;(三)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六)故意為侵犯他人商標專用權行為提供便利條件,幫助他人實施侵犯商標專用權行為的……”依據上述條文,電商平臺內商家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的行為可能觸犯了在同種或同類商品上故意使用近似商標導致混淆、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等法律禁止性規定,有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之嫌,不利于我國社會經濟與法治的發展。
侵權行為一旦發生,平臺內商家隱藏于平臺管理的漏洞之中,追責難度大。平臺管理者往往通過平臺入駐協議撇清責任置身事外,導致消費者和合法商標持有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及時保障。另外,我國廣大消費者在面對鋪天蓋地的宣傳和極具吸引力的低價讓利時,很容易混淆正品和山寨產品,不僅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也使自身的維權之路異常曲折。
拼購類電商平臺內的商家銷售山寨商品不僅有可能侵害商標權利人的合法權益,也可能因產品質量問題侵害消費者的生命健康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對于上述法律責任,筆者認為應由電商平臺和平臺內商家共同承擔。
知識產權是指人們就其智力勞動成果所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主要包括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三大權利。我國《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2013年修訂)》第21條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權利人的通知書后,應當立即刪除涉嫌侵權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或者斷開與涉嫌侵權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的鏈接,并同時將通知書轉送提供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的服務對象……”《侵權責任法》第36條規定:“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時采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上述兩條文旨在追求著作權人與網絡服務提供者間的利益平衡、促進網絡新技術的發展,為網絡平臺規定了較輕的責任,成為審判中適用“避風港規則”的重要法律依據,但是商標權的法律規制包含了更多對消費者權益以及社會公益的考量,難以用著作權的標準來界定電商平臺應該承擔何種侵權責任。

電商的出現及迅速發展確實給消費者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但隨之而來的是其中包含的各種侵權隱患。在中國存在一定數量的消費者群體并不能即時分辨出電商平臺鏈接中所提供商品的真假好壞,甚至會基于對平臺的信任而放心地購買鏈接中的商品,他們可能并不了解在平臺上購買的商品是否侵犯了其他權利人的正當權益,也可能還未發覺這些假冒偽劣產品會給自己和親朋好友的人身財產帶來怎樣的損害。山寨商品的質量沒有受到有效的監督和保障,隨時有可能因質量問題導致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侵權責任法》第43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請求賠償。產品缺陷由生產者造成的,銷售者賠償后,有權向生產者追償。”該條文只規定了生產者和銷售者的法律責任,而第三方平臺應在產品質量侵權中承擔何種責任并沒有得到體現,給消費者維權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經過觀察分析,拼購類電商平臺山寨現象的催生原因是雙重的,跟知識產權本身的特殊性和科技與社會發展的不均衡都有關系。一方面,知識產權侵權具有多樣性、復雜性、跨區域、成本低等特征,為電商平臺推卸法律責任提供了廣闊空間;另一方面,現代科學與社會發展不均衡導致知識產權侵權案件數量激增,難以完全納入現有法律規制范圍,消費者辨別能力和維權路徑受到考驗。杜絕侵權隱患不僅需要平臺及商家自律,也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建設和市場管理。
首先,電商平臺應負擔起平臺管理者的責任,履行監管義務,將侵權者拒于平臺之外。《侵權責任法》第36條將“避風港規則”的適用范圍從著作權延伸到更廣泛的領域,在目前的司法實踐中也常常被適用于知識產權侵權案件的審理當中,這實際上是降低了電商平臺經營者所承擔的責任。筆者認為電商平臺在平臺內交易中應承擔提示義務、審查義務、管理義務,平臺管理者應在有初步證據支撐時迅速實施監管措施,盡力避免侵權擴大化。具體而言有兩條路徑:一是從源頭上進行有效地管控,增加對貨源、物流、交易等環節的打假力度;二是從制度層面進行優化,當發現有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發生時迅速采取措施,將侵權行為造成的傷害降到最低。
其次,立法部門應迅速填補法律空白,使電子商務有法可依。在電商平臺知識產權侵權法律關系中包含四方法律主體,即電商平臺經營者、平臺內經營者、消費者及被侵權的商家。一旦電商平臺交易中出現侵權,責任如何分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但是在我國目前的立法中并沒有可以適用的相關法律規定。目前我國的《電子商務法》(草案三次審議稿)已經向社會公布并廣泛征求了意見。三次審議稿第二章第二節詳細規定了電商平臺應負有的義務以及發生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時應承擔何種責任,其中第44條規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平臺內經營者侵犯知識產權的,應當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終止交易和服務等必要措施;未采取必要措施的,與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由此可見,在未來的電商交易中電商平臺所承擔的責任很有可能不再適用“避風港規則”,這樣一來就能鞭策平臺管理者加強監督管理,減少平臺內侵權行為的發生。
再次,具有市場監管職能的行政機關應積極依法履行職責,加強市場監管力度。第一,有市場監管職能的行政機關應承擔依法規范和維護各類市場經營秩序的責任。筆者建議,透過時時爆出的電商平臺假貨問題,有關部門在嚴肅處理的同時,應該審視電子商務監管漏洞,讓制度的進步跟得上時代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新時代電子商務環境。第二,有市場監管職能的行政機關應承擔監督管理流通領域商品質量責任,組織開展有關服務領域消費維權工作,按分工查處假冒偽劣等違法行為。筆者建議,有市場監管職能的行政機關,除了建立專業有素的執法隊伍,還要讓這批隊伍走進社會、深入市場,讓工商管理行為更加“接地氣兒”,維護更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最后,消費者在電商平臺消費時應提高自我保護意識,提防假冒偽劣產品,在需求側消除不良商家存活的可能性。第一,在電商平臺購物時一定要先看清楚賣家資質,盡量選擇評價比較高、品牌值得信賴的商家進行交易;第二,購買商品時選擇擔保交易例如貨到付款等方式,一旦發現所購商品是假冒偽劣產品,可以及時有效地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第三,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一定要保持理智,不要沖動消費,當面對標價明顯低于市場價格的商品時應該慎重選擇。當消費者發現在電商平臺購物時購買了假冒偽劣商品,可以及時與平臺及平臺內商家協商解決問題;如果維權受阻,也可以選擇向當地工商管理部門舉報或者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以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