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智軍
《中庸》曰“致廣大而盡精微”,足見細節的修飾對于收獲成功所具有的重要性。于法官而言,其職業追求當在于傳遞正義,而此一目的的實現同樣離不開細節的完善。
細節之含義,無需闡釋,然就法官而言,職業的特殊性也使其展現出來的細節與眾不同,具體而言,可分為內外兩類。
所謂“內”,是指法官在從事司法活動中所展現出來的各種“微片段”,包括語言表達是否得當,形象舉止是否穩妥、調解方式是否公允等諸多方面??傊?,從接待、送達、開庭到宣判各個法律環節,法官的言行舉止都在代表著一個職業群體的形象。對于諸多因訴訟而走進法院的當事人而言,其內心往往“建立”起了超越平常的敏感,極容易從法官所表現出來的細節中猜測案件的裁判結果,由此形成“預決式”的認識。故而,職業特點時常會讓法官的細節成為“大節”。
所謂“外”,是指法官于本職工作之外的生活中所顯現出來的“微情節”,包括衣著、消費、娛樂方式、交往對象等諸多方面??陀^而論,八小時之外,法官的個人生活具有一定的隱私性,然特殊的身份注定了生活中的法官也極容易受到外界的關注,且時常還會因某些不當行為而成為媒體的焦點。過于奢華的衣著、趨于庸俗的娛樂方式、具備利害關系的交往對象,這些與法官職業不相稱的行為細節,往往會讓外界對一個職業群體多些懷疑的目光,少些信任的力量。
法官的個人形象是司法公信力的重要載體,所以,法官的細節對于司法公信力的樹立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事人進入法院后,與其頻繁接觸者無疑是法官,所以,法官表現出來的細節時常會左右著他們內心的判斷。著裝規范一些、詢問平和一些、開庭理性一些、闡明法理耐心一些、人文關懷適度一些,在不斷提高業務能力、秉公辦案的基礎上,細節的完善無疑會帶來“錦上添花”的效果,使當事人從內心增強對法官的信任度。此外,法官個人生活的嚴謹樸素,情趣的高雅無瑕,無疑也會讓社會氛圍賦予這個群體更多的尊敬與信任。與之相反,如果法官展現出的是“冷、硬、橫、推”的作風和武斷、隨意的工作細節,無疑會使當事人形成一種本能的抗拒感,在最初被“冰冷”“隨意”的對待之后,當事人自然會對法官能否秉公辦案產生一些疑問,甚至由此及彼,將這種懷疑遍及整個司法群體。同時,工作之外,個別法官于生活中的張揚甚至違法亂紀的行為,同樣會因身份的特殊性而被廣而告之,映射到職業形象,損傷群體尊嚴。
故此,完善法官的細節,傳遞出更多的正影響,乃是司法公信力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就具體路徑而言,法官當把握好“遠”“近”二字。
首先當遠離急躁,走近平和。明辨是非、傳播公正之責任的實現依賴于法官的專業判斷、耐心觀察,而具有一顆平和、理性之心恰是達此目的的重要條件。過于急躁感性者,必心神難寧,趨于武斷,難以對爭議之事實作出客觀的認定;唯有理性平和者,才能于嘈雜聲中聽出善惡之音,析出是非曲直。因此,法官當于司法活動中,始終保持一顆平和之心,賦予言行舉止更多的“恰到好處”,如此,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當事人內心的不安,亦能通過此態度傳遞出一種可信的力量。
其次當遠離隨意,走近嚴謹。著裝、舉止、裁判文書的寫作、訴訟程序的把握,諸多彰顯著職業特色的環節,都在書寫著法律的形象。“信”成于思毀于隨,所以,法官當以嚴謹的態度對待諸多細節,讓認真成為一種習慣,拋卻主觀隨意,如是,才能讓當事人眼中的法官更負責任感,更具可信度。
最后當遠離享樂,走近淡泊。工作之外的生活,雖已屬于法官的個人領域,然在一些具備“外顯性”“交往性”的生活細節中,依然需要法官提高警惕。生活的奢靡和交際的隨意必然會影響到社會和民眾對法官清廉形象的質疑,同時,亦會讓個人的欲望逐漸膨脹,進而沉迷于物質享受,甚至走上違法亂紀的道路。既然選擇了一種職業,就應當接受職業所賦予的責任,遵循所建立的規則;既然選擇了成為法官,就當遠離奢靡享樂主義,在日常的生活中多一些淡泊,多一些精神追求。簡樸也是一種力量,它能夠讓生活中的法官在無形中傳播出向上的力量。
誠然,細節的完善需要法官個人予以重視并為之努力,但同樣離不開制度的規范,因此,在充分發揮“內因”作用的同時,亦需要借助“外因”,用規章制度對法官的細節作出明確規定,以期形成“內外合力”,從而更好地彰顯出司法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