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麗標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構建和諧社會、以民為本的理念貫穿于整個國家發展之中,民生問題已成為中國社會研究的重要課題,也用了較大的篇幅闡述這個問題,這充分體現我們的黨和國家對民生問題的高度關注,描繪出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全景。同樣,地方電視臺根據自身力量薄弱的特點,辦好民生新聞欄目成為一個力量支點,也是對央視及各省市自治區新聞頻道全天候滾動播出的一個回應,是地方電視新聞傳播層面的一個王牌節目。
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應如何變,如何走,如何辦出特色,已經成為地方電視臺經營管理者不得不認真思考的問題,關注民生,花更多精力做好民生新聞,已是大勢所趨。例如,《民生老友記》欄目是梧州電視臺主辦的一檔大型民生新聞板塊節目。自節目播出以來,用它準確的定位,播出質量的提高,使收視率穩步提升,成為梧州電視臺一檔名牌節目。作為電視臺的一員,是實踐者也是經營者,結合本人工作實踐,就如何做好地方臺民生新聞節目談幾點認識。
《民生老友記》欄目是梧州電視臺傾力打造的一檔時長30分鐘的民生新聞欄目,涉及的內容都是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把百姓的“吃穿住行燒、油鹽醬醋茶”作為關注點。在選題上,選取的是當地人、當地事,不走極端,即把視角全部放在百姓日常生活上。
整個欄目定位準確,選題和制作有規有范,簡單說來就是:節目定位全民生、現場新聞為主打、新聞評論樹權威、主題策劃周周有、市民報料快回應、公益行動暖人心、出鏡記者形象佳。
《民生老友記》欄目堅持民生新聞的特點,以民生視角真切關注百姓心聲,探究民情冷暖;搭建百姓的話語平臺,用百姓話語及時報道社會熱點,體察民生冷暖;用新聞觀點監督政風行風,使新聞節目真正成為溝通政府與基層的橋梁,百姓表達愿望訴求的平臺。
欄目全面“提速”,推出《獨家速度》欄目,當天新聞當天播,即時發生的新聞新媒體馬上發,要求記者第一時間在現場出鏡為觀眾播報新聞事件、還原真相,把最新的新聞呈現在觀眾眼前。
欄目開辟新聞短評欄目,每天常態化播出,對當天焦點新聞進行評論,使之更有深度和思想性,發揮現有一批社會評論員的作用。
加強節目策劃,每周有小策劃,每月有大策劃,要求每周至少圍繞一個主題進行策劃報道,在一些節點性的時期制作一些大型策劃。通過一次次特色鮮明的深度調查,一個個百姓熱議的話題討論,讓新聞節目更加引人關注。
民生新聞將“民生老友記有事你揾我”作為欄目的宣傳語,設立報料電話,積極并及時地回應廣大市民群眾的投訴,為老百姓排憂解難。
牽頭主辦一些公益行動,尋找最需要幫助的人,讓本來客觀、冰冷的新聞節目也充滿著濃濃的人情味,讓梧州大地愛心涌動。
改變一直以來傳統的坐著播報節目的形態和語態,演播室主播采用站立姿勢,并注入“說新聞”“講新聞”的風格,拉近和觀眾的距離,使之更加親切,更加人性化。
記者的形象是電視臺的形象,所以記者在鏡頭前后的形象也異常重要。青春靚麗是主打,現場交代可提分,重大節日、重大活動統一著裝,全面提升節目的可看性。
喜聞樂見的節目內容、賞心悅目的視覺享受,使《民生老友記》欄目從開播到現在一直得到了百姓的喜愛和認可。
《民生老友記》欄目改變一直以來傳統的坐著播報節目的形態和語態,演播室主播采用站立姿勢,并注入“說新聞”“講新聞”的風格,拉近和觀眾的距離,使之更加親切,更加人性化。以主持人和與觀眾面對面的互動交流的方式“說”新聞,就像主持人在與觀眾“拉家常”一樣,極具親和力和感染力,從而拉近了欄目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在觀眾心目中樹立了欄目的“親民形象”。為配合欄目“說”新聞的風格,記者和編導及時調整報道方式,用平民視角來組織稿件,充分運用電視元素采寫新聞,加大同期聲的運用,注重現場細節,增強新聞的現場感,特別是開頭口導部分,每天的值班編輯都進行口語化修改,并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報道新聞,讓百姓自己來講述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故事。
同時,每天主持出鏡背景以虛擬背境配置。虛擬景區是梧州市民十分熟悉的騎樓城和鴛鴦江,在視覺效果上讓觀眾親切又耳目一新,增大了新聞的親近感。
梧州電視臺《民生老友記》欄目有一股“粵味”,是用粵語即梧州本地的白話播出的民生新聞。梧州是一個十分典型的白話地區,主持人用白話播新聞、講新聞,其更具地方特色。他們說的是當地老百姓身邊的人與事,真實可信,貼近性強,一定程度上滿足觀眾求真找樂的雙重需求。同時主持人利用生動的梧州白話,寓事于樂,寓教于理,不但讓觀眾產生奇妙的感官效果,而且進一步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電視民生新聞本地特色就是立足本地的風土人情、社會經濟、歷史文化作為節目的出發點,充分發掘自身的地域特色,發揮地方電視的區域傳播優勢。梧州是一個具有2200年歷史的古城,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本地特色十分明顯,梧州電視臺《民生老友記》欄目充分考慮和結合了當地實際,充分了解當地群眾的需求,按照新聞“貼近性”的原則辦出自己的特色。采編人員要正確認識和深刻把握當地的社會文化形態,并融入新聞節目的采編和制作中去,使節目吻合本地區受眾的收視習慣與需要,形成親切的鄉土風格。
《民生老友記》欄目自開播以來,始終堅持從民眾中選題,例如,先后策劃播出的《鴛江美食世無雙》《才藝達人》等系列報道,都是觀眾喜愛的節目。欄目組還圍繞全市的中心工作與民眾關心的重點難點問題尋找素材進行跟蹤報道,曾先后集中對食品藥品安全、節能減排、投資環境等事關大局和大眾的問題,進行過多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報道,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推動了問題的盡快解決。
地方臺民生新聞欄目通過熱線電話與觀眾互動是平民參與電視節目的最有效的方式。普通百姓通過熱線,或傾訴煩惱和憂思,或揭露腐敗與丑惡,或贊揚善行和美德,或幫助貧困與弱者,這些熱線內容都是電視活動參與方式的平民化的體現。梧州電視臺把“民生老友記有事你揾我”作為欄目的宣傳語,設立報料電話,積極并及時回應廣大市民群眾的投訴,為老百姓排憂解難。
“以媒體的力量為街坊辦好事、解困難”,這就是“民生老友記有事你揾我”的宗旨。
家住南環路47號的歐樹新老伯向記者反映,他住的房子天天漏水,就像住在水簾洞里一樣,足足五年時間都沒辦法解決,苦不堪言。“民生老友記有事你揾我”收到報料后對這件事進行了長達六集的追蹤報道,報道引起了相關部門重視,萬秀房管所派了專業水工師傅來查明漏水原因并進行了維修,解決了困擾歐老伯五年得不到解決的困難。大量平民的參與和互動,反過來又會促進民生新聞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對扶危濟困、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的弘揚,在社會上營造積極向上、互幫互助的溫暖氛圍。
“大民生”的概念包括上述的“小民生”以及“國計”兩個方面,“國計”是指國家的方針政策法規的變化直接影響民生,與百姓利益息息相關。在實際工作中,編輯記者每天得到的信息大多是誰家下水道被堵,哪條道路車輛擁堵,某小區車輛被盜,某村環境衛生差等雖無多大新聞價值,但都是與老百姓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小事,對于這類小事,作為民生新聞欄目,不能視而不見,也不能有聞必報,這就需要編輯記者在深入了解的基礎上,把事件放到廣闊的社會大舞臺上進行分析解剖,對其價值加以提煉,通過對身邊典型小事、典型細節的報道,賦予其一定的情感、意義和判斷,倡導一種社會理智和社會風尚。
反映百姓生活,想市民之所想,急市民之所急,一直是梧州電視臺《民生老友記》孜孜以求的目標。梧州電視臺結合新聞戰線“走轉改”,每年都開展“記者進社區”活動,《民生老友記》欄目組把全市所有社區以及三縣一市的部分鄉鎮做了劃分,每一名記者作為駐點記者都分別聯系幾個社區和鄉鎮,并制作了“社區聯系牌”,把社區駐點記者的姓名、電話號碼寫在聯系牌上,并把聯系牌掛在社區辦公室里,方便群眾聯系。活動啟動至今,已有近60個社區辦公室掛上了記者進社區聯系牌;在梧州市最邊遠的鄉鎮——蒙山縣長坪瑤族鄉,記者的聯系牌也掛在了鄉政府辦公室最醒目的位置。
“記者進社區”活動內容豐富,《民生老友記》全體記者陸續走進基層一線,挖掘鮮活的新聞素材,與群眾開展心貼心的交流,面對面地溝通,初步實現了“記者受教育,社區樹形象,居民得實惠,節目樹品牌”的目的,在市民與各部門之間架起了橋梁。
《民生老友記》改變了記者高高在上的作風,轉變新聞報道文風,他們分別開辟了《記者進社區有事你揾我》《記者體驗》《尋找最需要幫助的人》《社區小展板》專欄,把新聞觸角伸到了最基層,采取記者體驗式的方式,深入社區采訪報道,播出了《記者體驗:披星戴月的“城市美容師”》《記者體驗:和諧社區唱不盡的粵韻清音》《“草莓班”來了新阿姨》等一批優秀稿件。節目以普通百姓為主角,通過現場報道、特寫、側記、感言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抓取動人場景、挖掘感人事跡,以文風清新、生動鮮活、飽含真情的報道,引領觀眾感受社會民生的變化,反映來自基層的新創造、新經驗、新亮點,由記者發現和反映來自基層的一些新問題,并聯系相關部門或者社會力量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
記者進社區,發現并關注街坊鄰里反映的困難事、煩心事,對報道的事件進行跟蹤報道,一追到底,直至事件得到解決為止。《民生老友記》報道了萬秀區蝶山里一級33號上山道路因大雨塌方使附近居民出行困難的新聞,當晚就引起了市長的高度關注,第二天他馬上率領有關部門負責人到現場查看,督促盡快修復坍塌的道路,解決居民出行問題,很快,上山道路就修復了,消除了安全隱患。
總之,“民生新聞”在激烈的電視新聞競爭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眾多的電視節目中贏得市場。不僅為當地電視媒體提高了收視率,還贏得廣告客戶為本節目投資,是地方電視臺在生存和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支點。辦好民生新聞,可以使地方電視臺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1.肖淑一.如何做好電視民生新聞節目[J].科技傳播,2013(6).
2.張光輝,樊俊峰.淺析地方電視臺節目的平民化[J].商情,2010(2).
3.田航濤.淺談地方電視臺節目的平民化[N].山西科技報,2015-09-17(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