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渝
(湖南省長沙市第十五中學 410000)
黨的十八大報告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題,獨立成篇地系統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當前,我國面臨著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嚴峻形勢, 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高中生是祖國未來的接班人與建設者,其生態文明意識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生態危機能否得到有效改善,并影響著我國未來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而物理學作為一門研究物質結構、物質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的自然科學,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與生態環境更是有著緊密的聯系.高中生可以通過該門課程的學習,將物理知識的學習與環境保護知識的學習有效結合起來,提高自身的環保意識,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是人類社會繼工業文明之后出現的更復雜、更進步、更高級的人類文明形態.所謂生態文明建設是指本著為當代人和后代人均衡負責的宗旨,轉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節約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修復和建設生態系統,為國家和民族的永續生存和發展保留和創造堅實的自然物質基礎.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和把握好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內涵.
首先,生態文明建設與時代發展緊密相關.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可以說,當前我國各項建設都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基礎,而生態文明建設又要依賴各項建設的狀況與水平.這既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我國一系列環境問題倒逼的結果.
其次,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生態文明的理念要求人類生存既要利用自然又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所體現出來的關系是人與自然、社會系統以及生態系統的和諧關系,而在這種關系上,還是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我們需要解決好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從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良好生態環境、對優質生態產品的需求.換言之,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目的是通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維護人類的整體和長遠利益.最后,生態文明建設涉及到各個主體、領域與環節.一是,生態文明的建設需要全體成員的參與,包括政府、公民、企業以及非政府組織等;二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意識要滲透到我們現代生活的各個領域,比如水資源保護、森林和草原保護、城市噪聲防治等;三是生態文明的建設需要確立生態文明的意識、建立完善生態文明的制度、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劃以及滿足生態文明的生產等.
1.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
目前,酸雨、臭氧層破壞、生物多樣性銳減、海洋污染、全球氣候變化、淡水資源污染、土地資源污染已經成為主要的全球性環境問題,人類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生存威脅.而我國也成為全球環境問題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大氣污染、水資源污染、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以及工業污染等環境問題時刻威脅著我們的生活.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之下,我們必須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而環境教育可以使人們深刻認識到人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具備形成可持續發展所需要的知識、價值和觀念.因此,在高中物理課程學習中融入生態文明理念,可以大大提高祖國未來接班人的環保意識.
2.物理知識與環境保護結合的重要舉措
物理學在自然科學領域中一直是一門起主導作用的學科,近代物理學的幾次突破性進展對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世界科技史上三次大的技術革命便可說明這一點.然而,物理學在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環境中的物理性污染也日益嚴重,比如,我們現代生活經常提及到的光污染、噪聲污染、放射性污染、熱污染以及電磁污染等.如果我們能把物理學科知識與環境保護問題有效結合起來,一方面,了解和掌握好這些污染的產生及危害方面的相關知識點;另一方面,樹立生態文明的理念,并將這種理念貫徹到日常生活行為中.那么,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就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3.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改革的必然選擇
在我們現階段高中課程學習中,很少有教材系統、完備地編寫生態環境保護的內容,大部分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內容都是分散在地理、化學、生物以及物理等相關學科的章節中.物理學探索分析大自然所發生的現象,以了解其規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光、聲、熱、震動以及電磁等物理因素無處不在.最新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的課程總目標就提出,高中生要理解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的關系,具有推動可持續發展的責任感.不僅如此,課程標準中能源與社會發展部分也明確指出,高中生要討論能源利用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認識環境污染的危害,思考科學、技術和社會協調發展的關系,知道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意義,具有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行動.
1.在課本學習中融入生態文明理念
理論是行為的向導,高中生在物理課程學習中可以通過加強對課本理論知識的學習與掌握,正確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認識到環境污染的危害以及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意義,從而學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形成生態文明理念.
例如通過學習《能量守恒定律與能源》這一章節可知,石油、煤炭及天然氣等傳統能源都屬于非再生能源,隨著大規模地開采利用,其儲量越來越少,總有枯竭之時,并且石油和煤炭燃燒排出大量有害氣體污染了空氣,給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也嚴重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努力開發和利用新的能源,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節能減排,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2.在課外活動中滲透生態文明理念
課外活動是激發學生參與興趣與求知欲的有效方式,因而我們可以通過課外活動,把物理所學知識與環境保護有效結合起來.比如:
(1)成立環境保護小組,讓同學們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宣傳環境保護知識,開展環保知識競賽,以環保為主題進行論文比賽、手抄報比賽等;
(2)在環保紀念日召開主題班會,如國際保護臭氧層日,以分組的形式讓各個小組成員各司其職,通過查找與臭氧相關資料確定各自主題,并構思新穎的形式表現出來;
(3)組織學生考察校園受噪聲污染的情況,讓同學們找出校園受到噪聲污染的主要來源,并提出防治這些噪聲的辦法.
3.在日常生活中貫徹生態文明理念
在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內涵以及物理課本中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知識后,我們更應將這種理念與知識貫徹到日常生活中.貫徹生態文明理念,從“我”做起.一是選擇綠色出行方式,多乘坐公共汽車、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或者步行、騎自行車等,降低自己出行中的能耗和污染;二是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不制造噪音,注重對廢棄物品的回收與利用,如廢紙、塑料、玻璃以及金屬等;三是節約用電,節約用氣,節約用水,把日常生活中消耗的能量降到最低,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護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谷樹忠,胡詠君,周洪.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內涵與基本路徑[J].資源科學,2013,35(1):2-13.
[2]楊朝霞,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新解[J].環境保護, 2014 , 42 (4):50-5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