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蒲錫林
面對新的媒體環境時,有些傳統媒體人奮勇向前,投身新媒體,成為弄潮兒;有些人則立足本職,逐漸適應新環境,逐步相融。不少身處傳統媒體環境的媒體人在面對大潮來襲時不斷反思“我是誰”“新媒體是什么”“我和新媒體是什么關系”等問題。
在新媒體環境下,媒體人的性質沒有改變,變的是手段、平臺和受眾。媒體人仍然是精神產品的生產者和傳播者,新媒體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傳統媒體形式,成為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的渠道和平臺。而所有媒體人既是新媒體的生產者,同時也是消費者。作為電視媒體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過去做的片子通過傳統渠道播出多少都有人看,現在環境變了,做片子的方式方法也已迭代,短視頻移動優先成為王道。
眾所周知,傳統媒體提供給觀眾的是灌輸式的敘述式傳播,遵循新聞要素,報道新聞事件。過去,我們的短視頻也似乎高高在上,雖然遵循“三貼近”原則,但相比現如今仍是形式上的接地氣,是有計劃、有一定規程的信息生產和傳播,不是互動式可參與的近距離的信息交互。
當前,新媒體的短視頻平臺競爭優勢力壓傳統媒體,其突出特性是圍繞真實資訊、熱點事件,借助拍客、專業制作,提供的資訊有趣、有料、有情懷。新媒體的短視頻格局更高、視野更廣,關注社會、關注他人,力求讓受眾感受真實信息,更高效地獲取資訊。
梨視頻曾提出“資訊短視頻就是梨視頻”的口號,在喧囂與浮躁中,堅守對資訊的思考與專注;在娛樂至死的年代,關注社會、現實與民生;在庸碌的生活里,感知世界的豐富與精彩。因此,梨視頻迅猛生長——2016年中期成立后,梨視頻在上海、北京分別設運營總部,在重慶設有分公司;2016年11月3日梨視頻APP1.0上線;2017年3月進行天使輪融資,華人文化注資5億元;2017年4月進行商業化運作,梨視頻月收入破千萬元,并強強聯手打造全球最大拍客聯盟;2017年6月與Zoomin.TV進行戰略合作;2017年11月進行Pre A輪融資,人民網1.67億戰略入股;2018年4月進行A輪融資,騰訊、百度注資6.17億元。短短兩年,梨視頻成為互聯網優質生產播出平臺。
如今,優質短視頻和播出平臺已成為移動端主要的收視渠道,也成為吸金之地。
梨視頻作為視頻生產者同時也是視頻銷售平臺,它已顛覆短視頻的生產模式和商業模式,定義了資訊短視頻行業標準,確立資訊短視頻的表達方式,改變年輕人認知世界的方式,成為全球最大的短視頻、資訊內容提供者。梨視頻日產過千條短視頻,已建成全球最大拍客網絡,包含5萬名核心拍客,拍客網絡覆蓋七大洲,成為華語世界最大的原生廣告平臺以及版權交易平臺,也成為華語世界最大的社交網絡公共話題制造者。關注梨視頻打造平臺的同時,其在內容層次和視頻類別上的一些經驗值得我們借鑒:短視頻生產者在內容處置上包括分享、新聞、資訊、知識和價值觀幾個層級;在類別上分為語言、文字、圖片、視頻、AR和VR等類型。
新媒體時代的電視媒體要吸引消費者,就要打造優質內容產品,優質內容產品既要滿足用戶需求,又要具備有效傳播手段,既要傳承主流媒體秉持的新聞觀和傳播規律,又要特別關注能在網絡平臺上引發現象級討論的熱門話題和人物故事。平臺需要養成,毋庸置疑的是網絡平臺的黃金發展階段已經過去,當前的發展成本也呈幾何倍地增長,不是財大氣粗無法自行建立王國式平臺,那么只能借助平臺求發展。
要做好視頻新媒體,就要清楚我們針對的是什么樣的用戶,產品滿足的是什么樣的需求,內容生產方式是否互聯網化。這一切都需要軟硬件的支持,需要生產能力,要建立自己的拍客系統,要有覆蓋面,要有內容,要有高效管理。梨視頻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拍客網絡,拍客蓄水池包含300萬名公眾拍客,他們來自各大高校、公司等領域。梨視頻培養機構拍客,覆蓋各類媒體、自媒體、機構,其拍客入駐機構包括聯合國、人民日報、浙江衛視、中央政法委等。梨視頻的核心拍客群是國際化的內容提供者,包含50000名核心拍客,遍布全球七大洲,覆蓋525個國際化大城市和2000多個國內區縣。梨視頻培養聯盟拍客,與全球頂尖的短視頻公司Zoomin.TV開展戰略合作,聯手打造史上最大規模的全球拍客聯盟,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培養商業拍客,用以生產商業原生內容,致力打破短視頻原生廣告的內容天花板。
而現在的電視融媒體,除了自身具備一定水準的節目生產力外,還要具備互聯網思維,移動優先雖是各家媒體的首選項,但時度效才是生命線,因此還是要在時效、內容、信息量上下功夫,培養自身的拍客群,在分配形式上進行改革,通過大平臺逐步打造小平臺,并在一定范圍產生不可替代的影響力。
現在有些發展較好的視頻平臺在內容生產上提出“去電視化”。其外在表現形式為減少演播室環節,減少解說詞,減少空鏡頭,減少主題宣傳,去掉片頭片花,同時增加呈現大字標題,增加同期字幕,鋪墊背景音樂,增加表情音效,描述故事細節。梨視頻定義資訊短視頻的標準為:堅決摒棄電視媒體的畫外音,只用畫面來敘事,99.9%的視頻控制在90秒內,片頭7秒迅速切入全片最精髓的內容,背景優選節奏感明亮的配樂,字幕簡潔明了,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呈現視頻,反映人與人、人與世界的關系,拒絕坐而論道式的說教。
平心而論,電視媒體人應反思幾個問題:現在電視媒體制作的電視節目自己看嗎?愛看嗎?好看嗎?是否還有成就感?隨著電視媒體的考核指標發生變化,你的內容傳遞的是怎樣的價值觀?你的內容有爆款的潛質嗎?與新媒體融合后你有什么創新提升?APP下載量是多少?活躍用戶中日活、月活是多少?視頻點擊率中的播放量、曝光量是多少?完播率中的播放時長、片長是多少?微博熱搜榜,粉絲數,微信公號關注量、閱讀量,分享數,點贊、轉發、評論數是多少?百度指數、新榜指數是多少?有沒有產生熱點、熱詞、金句、表情?這些問題的逐個解決,需要秉持移動互聯時代短視頻生產的理念,也就是有趣、有人味、少廢話、不說教、長知識。
新聞資訊從誕生之日起,就要求快,快從未在新聞資訊生產中弱化。要做到快,生產機制和組織架構要變革,不管如何變革,根本是發揮“就近原則”,傳統媒體中有快的“基因”。要做好短視頻,還要求真實、抓細節。越是信息滿天飛的時候,求真務實難度就越大,對于真實性這一生命線,我們必須付出努力。而細節蘊藏著驚人的傳播力量,細節是為了講好故事選取的有效的細節,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細節,細節最重要的是不造假、不拔高。此外,我們要從傳統電視向新媒體轉變,所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傳統新聞中我們制作的或許是“豆腐塊”,新媒體的短視頻時代,做得好的都是好選題,要讓無趣變有趣,需要站在主人公角度思考問題。
任何時代,專業知識仍然受觀眾歡迎,專業不是高高在上的說教,專業更不能高冷,專業的調查手段仍然是有效獲取信息的方式,專業本身要求的鍥而不舍,正是傳統媒體的優良傳統。
作為媒體運營者,新媒體的商業變現是發展根本,那么發展路徑在哪?如果平臺具備一定影響力,可以售賣廣告,開展定制服務。通??梢赃M行分發推廣,要多開展線下活動,與有影響力的媒體運營機構合作進行流量分成,有好項目還可以進行風投。
傳統新聞認知和實踐正在被瓦解和重構,整個生產模式正在重建。社交媒體時代,包括視頻在內的新聞產品不能說教,產品要跟上變化,要更適應觀眾碎片化觀看的習慣,傳統配音主導模式面臨挑戰,但配音潛力需要深挖,新聞教育面臨變革壓力,形勢要求緊跟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