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昕婕
日本NHK是日本放送協會的簡稱,其出品的紀錄片《窮忙族》系列拍攝于2007年,展現日本日益增多的窮忙一族的生活狀況和社會問題。所謂窮忙族是指雖然有工作,但卻處于生活保護水平線以下的人們。這些家庭約占日本家庭總數的十分之一,據統計有400萬戶或者更多。隨著逐漸壯大的“窮忙一族”隊伍,日本試圖對當前越來越嚴峻的經濟現狀和各國都日趨龐大的窮忙族群體進行探索、分析和解決。
紀錄片《激流中國》是日本放送協會(NHK)制作的電視紀錄片《NHK特集》的系列篇目之一,共11集,拍攝于北京奧運會即將來臨之際。該系列主要記錄了我國轉型之際,國內存在諸多矛盾和面臨困難的抉擇與現狀,對國內變化的情況進行深入采訪,描繪其苦惱及糾葛。本文圍繞以上兩個系列作品,對日本NHK紀錄片的創作風格進行分析。
日本NHK紀錄片,在拍攝初期就有一以貫之的原則——沉穩理性。其不追求鏡頭前的華麗和獨具匠心,攝制過程力求客觀沉穩,幾乎沒有渲染與煽情場面。較少的藝術加工和鏡頭的精心設計,使表現上趨向于真實,以反映主題為本,基調偏向于現實主義。一般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容易融入創作者自身情感,同時運用一些藝術手法,尋找內在契合點引起觀眾共鳴,而處理不當又略顯刻意,比如現今中國大多數紀錄片,胡亂煽情,盲目升華,加入過多情感因素,不乏做作之嫌。日本NHK在這方面偏重內容而非技術,鏡頭語言不追求技巧性,這樣就顯得不具有情緒感,而它的沉穩理性背后的主觀性是通過解說詞和主播街頭評論的形式體現的,對于生活的逼真的批判性與尖銳性給人類在高速發展的歷程中以反思空間。
紀錄片在沉穩理性的攝錄同時進行問題的深刻分析,力求客觀冷靜,如在《激流中國》其中一集《上海老師到窮村》中有這樣的解說:“貧困縣的中學畢業生,為獲得現金收入,集體前往都市打工,成為都市成長不可或缺的農村年輕打工者。另一方面這也導致了農村的空洞化,缺乏知識的青年進城后,拖欠工資和欠債等,金錢原因的悲劇層出不窮。力圖消滅貧困的農村,正在被以城市為中心的經濟構造所吞噬。”很明顯NHK的紀錄片不是簡單地表現農村貧困,而是深刻分析之后,得出農村貧困的原因:不合理的經濟構造。諸如此類的例子比比皆是,不一而足。
當然日本NHK紀錄片并不止步于給人以反思,正如它在《窮忙族》系列最后一集《解決之道》中提到的:“窮忙族實際上是無視工作意義和價值的社會的產物……如何解決窮忙族問題?說不定從節目中的方法中能夠看出答案。”由此可見,日本NHK的拍攝宗旨即為解決社會問題,“喚起國家和全社會對于這一問題的意識和覺悟。”
《窮忙族》系列紀錄片每集都會先把半成片播放給日本一些有權威的經濟專家,對于專家的評論也會制作在紀錄片中,使社會大眾意識到問題的癥結所在。日本還針對一些別的國家,如美韓等窮忙族問題同樣嚴重的國家進行分析,對于他們的應對之策進行評論并及時吸取或引以為鑒,而根本目的則在于解決本國問題。
這種從如何看待問題到想方設法采取對策,立足解決問題的探索方式,步步為營,內容連貫,使得紀錄片的方向性和目的性明顯,針對性和啟發性更強,便于觀眾理解和確定受眾范圍,吸引力增強。創作者并沒有簡單從新聞從業人員的身份出發,僅僅對現狀進行報道和記錄,而是將眼光放在整個社會和整體國民經濟的關注中,深入探究成因和摸索解決方案,企圖給國家出謀劃策,給社會指明前進方向,其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自強感值得學習與借鑒。相比而言,國內紀錄片多數只停留在客觀現狀的發掘,只報道新聞,不曾深入探索,只一味引發觀眾同情心,不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導致片子深度不夠,沒有具體可行之策,雖也能打動觀眾,但無法喚醒與啟迪受眾,不能使觀眾作為一個社會人盡其所能,其影響力也必將大打折扣。
對比手法的運用是日本NHK紀錄片最突出的特點,也是NHK紀錄片表達思想的常用方式。它把具有明顯差異、矛盾和對立的雙方安排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給人極鮮明的形象和極強烈的感受。運用這種表現手法,有利于充分顯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征,加強藝術效果和感染力。通過鮮明的對比,不僅方便介紹問題,還易于解釋和分析原因。
在《窮忙族》系列中,紀錄片介紹每個人的時候,沒有僅停留在現在貧困生活的拍攝上,而是透過一些過去的照片,比對他們過去和現在的際遇和狀況,通過前后的對比來總結他們成為窮忙族一員的原因。在《窮忙族》最后一集《解決之道》中,NHK則著重對比了外國一些窮忙族比例較高的國家,如英美韓等國,通過對比,解決措施的效果優劣一覽無余,而這也是NHK所期望的——通過汲取外國經驗,結合本國原有策略,給日本政府以啟迪,尋求合理的解決之道。可見,日本NHK紀錄片的對比角度豐富、樣式多重,通常一部片子中既有時間對比又有空間對比,這樣縱橫交叉的對比具有條理性,不僅更容易把事件交代清楚,還讓觀眾在比對中看出社會問題的復雜狀況和本質原因。
日本強烈的對比與諷刺,不僅是一種批判,我們更應看到日本NHK紀錄片鏡頭背后深切的人文關懷。人文關懷,簡言之就是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就是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要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關懷人的精神生活等。這點在日本NHK一系列紀錄片當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從選材角度而言,《窮忙族》系列關注民生、民主、民權,關注個人與社會的發展;《激流中國》系列內容分別涉及貧富差距、社會老齡化、土地與個人權利、腐敗現象、商品品質與安全、醫療與社會保障、教育、地區發展不平衡、住宅緊張、資源短缺、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等一些與人生存狀況休戚相關的社會現實。從主題立意上看,這兩個系列都圍繞人文展開。
《窮忙族》系列的創作者對于年輕人夢想極其重視,對于年輕人心理的發展十分關注。在分析窮忙族出現的原因時,創作人直接發表對于日本當前生活保障制度所反映的社會問題的不滿,認為不能放任市場法則,政府應該施行干預等看法;另一方面,創作者也認為窮忙族除了區域經濟衰退之外,還有一大部分原因來自家庭。家庭破碎、喪失社會紐帶等導致后果嚴重——“社會將不得不因此而受到報應,貧困和遭社會排斥的狀態是會代代相傳的,必須防止這種情況出現。考慮日本的未來,教育是極其重要的,決不能因為收入的差別而造成教育的差別。”紀錄片不僅考慮到孩子們的教育問題,還表示家庭原因導致女性將比男性面臨更大的就業困難。這些都表明了創作者關注現狀、關注未來、同情弱者、重視教育等態度,表現出深切的人文關懷。
從技術角度上看,該系列利用鏡頭在表達情感的同時也注意個人隱私的保護。表達感情比如《小皇帝的淚》中老師讓孩子們暢談心事、表達對家長不滿時,委屈的孩子們流下淚水;《青島養老院的故事》中,用女兒只顧忙碌生活對母親的孤獨不理解,鏡頭前母親的沉默代表了鏡頭背后創作者最深切的關心。另一方面,為避免給拍攝對象造成不良影響,牽扯到窮忙族不拍攝孩子的臉部,還有使用鏡頭模糊處理一些當事人的同事朋友等,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尊重人權的拍攝原則,注意每個人的隱私保護,這也是人文精神所提倡的。
當然在拍攝過程當中也有不足的地方。例如鏡頭過多使用特寫,尤其是當被攝對象流淚時,鏡頭刻意推上去,不免有滿足觀眾的窺探心理之嫌,完全不顧及被攝對象事后觀看的尷尬心情,這種做法不理性且不人性,表現手法過于僵硬,走入了程式化的誤區。
可見,要辯證地看待日本NHK拍攝紀錄片的手法和創作風格,借鑒其拍攝人文社會類紀錄片的經驗,取長補短,去糟取精。既要飽含激情,又要沉穩理性;面對人類關懷深切,面對現實冷靜客觀。我國紀錄片可借鑒日本NHK紀錄片的優長,從人文角度出發,關注公眾,關注現狀,多層面深入分析問題,努力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朝著更好更深刻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