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耿嘉宜
在互聯網日益發達的今天,自媒體平臺成為人們閱讀和了解世界的一個新的窗口。微信公眾號作為一個自媒體運營平臺,在我們生活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對于微信自媒體而言,文章轉發量與粉絲的關注度是決定其能否在新媒體環境下立足的重要方面。自媒體平臺相較于傳統媒體在信息傳播模式上會有所改變,打破了傳統意義上受眾的被動接受模式,為受眾提供了更多自由去選擇媒體渠道和方式。一方面,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對信源進行“篩選”,即選擇自己感興趣或者信任的公眾號平臺,關注該公眾號并接收其消息的推送,用戶就成為接受該公眾號消息的受眾。另一方面,在受眾接收信息的同時,也會受到文章作者情感傾向的影響,閱讀過程中對消息或新聞事件產生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形成“粉絲群體”。
2015年9月15日,“咪蒙”的個人微信號發表第一篇文章,2個月內粉絲量暴漲到40萬,且微信文章閱讀量都輕松破10w+,不少還破百萬,點贊量每每過千,甚至有上萬的情況。不僅咪蒙本人被大家稱為新一代“網紅”,連同公眾號“咪蒙”也被稱為自媒體的“領軍人物”。微信平臺作為分享彼此經驗和觀念的社交平臺,容易聚集價值觀一致的群體。“咪蒙”的文章所傳播出來的文化價值觀念迎合了粉絲群體的社會心理,戳中了當下年輕人的痛點和笑點,自然就吸引了大批粉絲。一切非物化要素所構成的實力就是軟實力,對于自媒體來說,其文章的寫作技巧也是組成其新聞軟實力最重要的部分。本文針對以往“咪蒙”的發文情況,對其寫作技巧進行分析。
在新媒體的環境下,受眾更傾向于“碎片化閱讀”的模式,因此自媒體文章不再以“內容為王”為首要要求,而是注重標題寫作形式。擁有10w+閱讀量的“咪蒙”文章在標題的寫作上多注重以下幾點:
在自媒體文章中經常可以看到標題中帶有“這個”“這樣”“那個”“那樣”等指示性代詞。指示性代詞會給受眾營造一種語義模糊的視覺感受,因此引發受眾好奇,標題中的“這個”“那個”是指什么,受眾根據標題指示點進文章就為文章增添了閱讀量。如2017年11月10日“咪蒙”發文《雙11我做了這個測試,再沒有心情買買買了》。標題不僅引發受眾好奇,且發文時間在雙十一前一天,結合受眾對雙十一話題的敏感度,引導受眾閱讀并不是難事。
痛點是網絡營銷詞語,指“消費者在體驗產品或者服務過程中原本的期望沒有得到滿足而造成的心理落差或不滿,這種不滿最終在消費者心智模式中形成負面情緒爆發,讓消費者感到痛心”。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運營者既要精于內容生產和提供服務,又要懂得營銷策略。“痛點”一詞的核心指向受眾需求,當受眾需求與文章內容表現一致時,容易引起受眾共鳴。如2017年11月9日“咪蒙”的文章《因為無所依仗,所以必須強大》,該文章的標題直指人心,契合受眾心理需求。
興趣一直是受眾選擇自媒體平臺的一個標準,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得大數據在我們生活中得到多方面應用。用戶在自媒體平臺搜索相關文字就會得到與其相關的文章信息。對于自媒體平臺的受眾來說,興趣就是用戶群體特征之一。如2017年11月4日“咪蒙”推送一篇文章為《工資漲了10倍,我可能進了個假公司!》,文章標題看似與“漲工資”有關,會引起受眾對文章內容的思考,“如何漲工資?”“真的漲了10倍嗎?”等,文章內容實則與招聘有關。標題緊扣“漲工資”是受眾預期想要看到的結果,因此能夠引起閱讀興趣,從而增加文章閱讀量。
由于微博等自媒體興起,人們關注實時信息變化不再是難事。在眾多文章中脫穎而出不僅要靠標題吸引受眾,選題也是自媒體所關心的一大問題。保持閱讀量10W+的文章選題一定是當下受眾最關心以及最引爭議的話題。如“咪蒙”在2017年11月13日發表文章《劉鑫江歌案:法律可以制裁兇手,誰來制裁人性?》,在發文當天“江歌案”是微博熱搜排行榜第一的話題,且關注量持續走高,因此,“咪蒙”一經發文,文章閱讀量就輕松達到10W+。再如2017年10月31日文章《那天,只有章子怡把鄭爽當演員》,內容緊密契合時下熱門綜藝《演員的誕生》中鄭爽演技的熱點問題,自然吸引一批受眾閱讀,甚至會吸引更多新粉絲加入。
網絡世界給受眾提供了一個匿名性的虛擬環境,在雞湯文泛濫的文字時代,受眾逐漸傾向于追求“毒文字”帶來的新鮮和刺激感。如2017年11月7日“咪蒙”發文《以前我勸你們努力,今天我勸你們放棄》以及《每一句“為你好”,都是一種精神強奸》等,標題一針見血,給受眾帶來視覺和心靈上的沖擊。與以往的暖心勵志標題背道而馳,反向思維的文章更容易給受眾一種貼近自己的感覺,讓用戶產生一種“叛逆也有人理解”的心理,從而更加“信賴”自媒體平臺。
互聯網時代,全民娛樂化。枯燥、說教、沉悶是新媒體的天敵,學習教育的功能并不是新媒體的天性,娛樂休閑才是。有趣的內容能夠給人帶來好心情,讓人更有興致地閱讀下去。同時,文風幽默也對樹立作者“接地氣”的形象有十分重要的助益。文風幽默的文章給讀者一種親近易讀的感覺,對于文章講述的道理也不會覺得晦澀難懂,反而更受讀者喜歡。如2017年11月4日的文章《小學家長裝逼指南》、2017年10月30日的文章《吾日三省吾身:有錢了嗎?有錢了嗎?有錢了嗎?》等,輕松地將受眾帶入到作者所講述的模式中,受眾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會覺得乏累,反倒是津津有味。
“咪蒙”的文章在閱讀量上之所以可以成為爆款,不僅因為咪蒙本人高超的自媒體文章的寫作技巧以及她獨特的傳播方式和渠道,而且咪蒙曾經在傳統媒體工作多年,深諳自媒體的優勢以及發展前景,咪蒙本人也是利用這一特點巧妙地實現轉型,由傳統媒體轉入自媒體行業。“咪蒙”10W+文章體現出的新聞軟實力一方面綜合了自身的新聞素養、對新聞的敏感程度以及新聞加工能力,另一方面塑造出風趣幽默毒舌的形象,深受粉絲群體喜歡和追捧。
但自媒體工作者在追熱點、定選題、以及寫爆文的時候切記不要過于盲目,一切應以新聞事實為基準,不要為了追求閱讀量而肆意煽動受眾情緒。例如《劉鑫江歌案:法律可以制裁兇手,但誰來制裁人性?》一文中,作者情緒過于偏激,因此對新聞事實尚不了解的受眾會受其影響而產生誤讀現象。對新聞事實進行歪曲,有悖新聞工作者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原則。尤其是在網絡時代下,對帶有情緒色彩的文字運用一定要謹慎小心,因為稍有不慎就會掀起輿論的軒然大波,甚至引發不必要的輿論熱潮,而結果未必是自媒體人想要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