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暢
新聞評論作為傳統媒體有力的發聲工具,一直在傳統媒體里是重要的存在。但是在新媒體發展下,傳統媒體開始尋求轉型之路,新聞評論也免不了面臨轉型。在新媒體大軍中,自媒體作為改變目前新聞格局的一種存在,受到大眾的喜愛。所以許多媒體人甚至普通民眾在自媒體的發展中發現了轉型的機會,于是紛紛建立自己的自媒體賬號,打造成新聞媒體的專屬品牌。然而,自媒體發展到今天,新聞評論方面已經出現了大量為了點擊率、閱讀率而忽視新聞價值的評論,同時媒介事件常常能夠激發網民的悲哀、憤怒、恐懼等情緒,促使網民沉溺于情緒的宣泄,而不能形成對社會問題的理性思考。比如一些自媒體平臺出現違背倫理、非理性化的評論。
在信息爆炸的當下,人們對信息的需求已經與過去不同,各種終端的發展使得人們現在身處信息洪流之中。新聞評論是輿論方向的標桿,為了更好地引導輿論,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需要落實黨和國家的各種政策,跟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方向,與當下人民所關心的時事相結合,思考時事方向發表評論。然而一些自媒體為了獲得關注度,不惜以犧牲新聞客觀性和新聞真實性原則,片面追求時效性和趣味性,使新聞評論變得“不穩重”“不正經”,給廣大人民群眾指引了錯誤的方向,也使得輿論擴大現象時有發生。
新聞報道需要遵從新聞真實性原則,新聞評論也不例外,新聞評論是建立在真實的新聞報道基礎之上,立足于新聞報道的內容,從中攝取一個角度發表的評論。而現在的自媒體,在事實未清晰的情況下,自發地根據目前所得的僅有的信息,臆想出其所謂的“真相”,導致事實還未調查清楚“結果”已出的情況屢見不鮮。而在這種情況下的結果往往會出人意料,會引發大眾的強烈反響,甚至形成強大的輿論場。此時,部分自媒體賬號自以為掌握了“真相”,便會發表一些建立在臆想出的“真相”的基礎上的評論,使得輿論進一步擴大。2017年9月,河南省太康縣王鳳雅小朋友被診斷出患有雙側視網膜母細胞瘤;2018年4月“小希望公益聯盟”微信公眾號發布尋人啟事“尋找被媽媽棄療的患有眼母細胞瘤的2歲女童王鳳雅”;第二天,微博博主@作家陳嵐在微博上實名舉報稱“3歲女嬰王鳳雅疑似被親生父母虐待致死”;4月18日“明白漫畫”在沒有完全查清真相的情況下,發布相關漫畫,閱讀量達到10萬+;4月26日紅星新聞發布原創報道《夫婦被曝用重病幼女詐捐致其死亡回應后悔網絡籌款不想再折騰孩子》;5月4日王鳳雅小朋友去世。至此網民聲討其父母達到高潮,甚至有的網民采取言語辱罵、人肉搜索等行為。然而在隨后的水滴籌官方、太康縣警察以及北京天使嫣然會基金等相關機構的回應中,真相才逐漸清晰。5月26日“明白漫畫”致歉,27日@作家陳嵐發博稱自己行為過激,隨后網民才意識到之前的跟風行為對王鳳雅小朋友的父母造成了極其不好的影響,也紛紛道歉。
從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在事實不清楚的情況下,自媒體不分形勢的站隊,帶動了絕大部分網民,牽引了輿論方向,使得網民發泄情緒般地發表看法,造成了非理性化輿論現象的發生。
自媒體與傳統媒體最大的不同在于,自媒體既是傳播者也是受眾,并且為了獲得盡可能大的關注度而采取不同的報道形式,有的甚至為了流量不惜利用自身的輿論優勢,不顧道德底線,用媚俗、不堪的話語評論新聞。“二更食堂”是2015年創建的一個自媒體平臺,曾用名“深夜食堂”,以溫暖的文字吸引了眾多女性的關注。然而在2018年5月“滴滴順風車空姐遇害案”之后,發表了一篇文章《托你們的福,那個殺害空姐的司機,正躺在家里數錢》,引起了眾多網友的憤怒,斥責“二更食堂”這是在吃“人血饅頭”。文章中將空姐逝世的現場描述得不堪入目,完全不顧逝世空姐的尊嚴和受害者家屬的感情。盡管發表的文章是跟隨時事發展,但是以這樣的方式追求流量和關注,未免不近人情。不久,“二更食堂”刊登了一則道歉文,隨后浙江省杭州市網信辦約談相關負責人,最終負責人再次致歉并且永久關閉了“二更食堂”這個微信公眾號。自媒體追逐流量關注本身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但是為了商業利益,不顧倫理道德底線,肆意發表吸引眼球的評論,從根本上違背了新聞倫理,也造成了自身的利益傷害。
“二更食堂”發表的這篇文章使得許多網友紛紛氣憤不已??梢钥闯?,盡管大眾每天在接受千千萬萬的信息,但是如何保持在信息洪流中的獨立,保持明辨是非的清晰頭腦,如何堅持道德倫理底線,大眾還是能夠明確做到的。所以“二更食堂”這樣的行為,即使是在新媒體發展如日中天的現在,只會將自己的用戶推離,同時受到一定的懲罰,最終失去了自己多年創建的品牌。
自媒體如何規范自我、引導大眾,從新媒體發展起來開始,就一直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陀^來說,自媒體有時候會表現出“跑偏”的行為,和自身的素質以及社會大環境是分不開的。
除了主流媒體紛紛轉型發掘自媒體平臺之外,不少自媒體都是由普通的受眾自發建立的。對于主流媒體來說,受眾作為沒有經受過專業學習和培養的普通民眾,身上不具備專業媒體人的職業素養,不具備專業媒體機構社會效益第一的職業信念,同時由于缺乏深度思考會導致評論內容更為淺薄,受到知識面的局限,盡管發表的相關內容是跟隨時下熱點的,但會造成信息同質化的現象發生。這樣非理性化的熱點或者觸及倫理道德底線的評論只會造成輿論偏頗,致使輿論環境不可控制的擴大化現象發生。
自媒體雖然不同于主流媒體,但也身處于媒體行業中,作為媒體的一員,普通受眾承辦的自媒體平臺是需要提升自我專業素養和網絡文化素養的,切記不能因為過度追求流量而遺忘基本的媒體職責。尤其在寫新聞評論時候,寫作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評論員的立場、思想的深度和廣度及道德操守,還有對社情民意動向的把握。自媒體要學習如何在保證經濟利益的同時,秉持社會效益優先的原則。
傳統媒體占主流的時代,新聞往往都是嚴肅的、專業的,而且幾乎都是關于政治、經濟、文化等大而全的方面。而如今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能力也不斷提高,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的娛樂信息和民生信息,但不管是哪種信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吸引眼球。比起嚴肅正經的政治新聞,發生在身邊的民生新聞和讓人可以放松消遣的娛樂新聞,仿佛更受現代人的青睞,這就導致了現代新聞的大環境漸漸變得浮躁,人們不愿意去關注正經的新聞,同時很多媒體會為了獲得經濟效益而忘記媒體責任,尤其是自媒體,他們追逐流量效應,使用輕浮的文風和夸大的語言撰寫新聞和評論,有時甚至觸及道德底線。面對這樣的社會環境,需要自媒體保持自我清醒,遵守道德倫理底線。
從專業性的角度來說,自媒體大多都是未經過專業訓練的普通大眾,他們大多是根據市場需求和個人需求來判斷是否具有新聞價值,但是這樣的新聞報道和評論幾乎除了變現流量之外,沒有一點社會效應,有的甚至引發錯誤的輿論方向。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看,自媒體的“黃色新聞”報道和評論模式在一定意義上會推動內容生產的“水漲船高”,推動專業標準的提升。所以,自媒體仍然需要提升媒體素養,在大環境中保持自我清醒,甚至可以跟傳統媒體相互學習交流,為了營造和諧的媒體環境而共同努力。
自媒體作為媒體大軍中的一員,以獨特的優勢吸引越來越多的人融入其中,人們也越來越青睞從自媒體獲取信息。但正是因為受到眾多用戶的期待,自媒體才更需要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提升專業知識與素養,利用好新媒體的優勢做評論,在追隨熱點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不忘記保持堅定的媒體立場,堅守道德倫理底線,做好社會輿論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