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云
(江蘇省如皋初級中學 226500)
百年之前康有為曾言:“變者,天下之公理也.”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一切的一切都在向前飛奔著.初中化學考試的題型和考試重點也不落后,它正在不斷地向能力方向轉變!近年來,中考化學試卷出現了不少新的題型,例如:敘述題、信息題、應用題、工業流程題、探究題等等.這些新題型的出現對學生在證據推理方面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蘋果總裁庫克曾言:“我從不擔心機器們會像人一樣思考,我只擔心人們像機器那樣生活.”而當今的社會要求教學者教育出的,亦不是一個個只會死讀書的機器,而是能經得起時代潮流的拼搏者.因此,教會學生們提升能力不光是為了應付中考,也是為了孩子自己的未來!現以“證據——推理——結論”為主要論點,來作一些實踐分析.
《辭海》對推理的解釋是:推理是一種由一個或幾個已知條件來綜合判斷,從而由這幾個因素推斷出一種未知判斷結果的思維方式.由此可知推理能力的形成不外乎兩個方面的要求:1.已知條件的收集——通俗的說就是證據的收集;2.如何處理證據——通俗的說就是分析處理證據的能力.這兩點是相輔相成的,并無高下尊卑之分,只要有一點做的不好,都得不到正確的結論!證據的收集是形成推理能力的前提條件,而分析處理證據的能力更是證據的升華!
那么如何收集證據,為合理的推理做準備呢?
筆者梳理了中考題中的各類題型中的證據,以證據的直觀性為標準去分類,可分為直接性證據和間接性證據,其中間接性證據又可分為單一性間接證據和綜合性間接證據.
1.直接性證據的推理能力的形成
如:“2017年·雅安:(2)老年人缺____會發生骨質疏松,容易骨質.”其中“骨質疏松”是證據,考察的是:老年人缺鈣會骨質疏松.直接考查的是課本上的識記性的知識點,把這種證據認為是直接性證據.直接性證據的推理能力的形成是奠定在對課本知識的識記的基礎之上,只要記住了該記的基礎知識,能力的要求比較簡單!
2.單一性間接證據的推理能力的形成
如:“2017年·安順:(2)某同學洗衣服,手抓洗衣粉放到水中時,有發熱的感覺,說明洗衣粉溶于水____(填“放出”“吸收”)熱量”;“2017年·山西:氦氣代替氫氣灌沖飛艇,利用了氦氣的物理性質是____,化學性質是____”前者放到水中有發熱的感覺就是證據,后者飛艇、代替氫氣、物理性質、化學性質都是證據.要由溶于水放出熱量推理出溶解放熱的現象,由飛艇推理出密度小這個物理性質,而由稀有氣體代替氫氣推理出氫氣容易爆炸,而稀有氣體化學性質穩定.要形成這一系列的推理必須奠定在對課本知識的識記和理解的基礎之上.只有理解了密度小的物質會上浮這一本質,才會對飛艇做出正確的推理!
3.綜合性間接證據的推理能力的形成
如:“2017年·玉林:(2)氫能源是未來理想的的能源.從環保角度分析,氫能源突出的優點是____.”;“2017年·揚州:(1)煅燒:煅燒Mg2(OH)2CO3得到三種氧化物,其中一種常溫下是氣體,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煅燒時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前者的證據是能源、環保,要由能源推理到燃料燃燒放出熱量,再推理到氫氣燃燒的化學方程式,再借出“環保”進一步推理到產物是水的結論.可謂連續三部環環相扣的推理才得出了最終的結論!后者的證據是氧化物、氣體石灰水變渾濁,利用石灰水變渾濁推理出其中一種氧化物是二氧化碳,再借助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變,又結合“氧化物”的要素從而得出生成的三種氧化物是氧化鎂、水、二氧化碳.同樣是連續三部環環相扣的推理才得出了最終的結論!題目上的一系列證據結合某些與之有關的理論,最終形成了結論,綜合性極強!這些綜合性間接證據的推理能力的形成必須奠定在識記、理解、運用的基礎之上.這對孩子的要求比較高,只要一個環節出現了斷層就不會的出最終的結論.
如果想讓學生的能力從識記提升到理解,再進化到有效運用,教學者必須關注四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就是在進行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要設置各種環節.設置這些環節的目的只有一個:要讓學生不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畢竟歲月如流,死記硬背的知識只會被如流沙般洗去,唯有讓學生們知其所以然,才能讓這些知識成為一塊塊頑石,萬古不腐.
第二個方面就是設置的各種教育教學環節必須是通俗的、直觀的、形象的,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可以借助實驗、視頻、圖片等等表現方式.畢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亦是學生最強的動力.
第三個方面就是設置各種教育教學環節的時候,要形成臺階性的環節,盡可能讓臺階的高度維持在學生跳躍一下就能夠夠得著的距離,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通俗形象中主動的爬上一個一個的階梯,然后能力就自然而然得形成了.畢竟高山仰止,唯有讓學生覺得目標并非望塵莫及而是觸手可得,才能激發出他們學習的動力.
第四個方面就是教學者們在實施各種教育的時候,自身一定要堅持正確的世界觀,以正確的世界觀來進行各種是非判斷.因為,身教重于言教,你的一言一行都在無形中影響這些學生,學生的世界觀主要是由老師、家長和社會來塑造的.
進行著教育工作的我們,擔負著教育祖國未來接班人的重任,當真是任重而道遠,來不得半點馬虎或隨意.不光是要教授學生知識,更要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并幫助他們形成各種各樣的能力.教育出的不應是一群只會死讀書的書呆子,而應是能擔任未來的社會重擔的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1]邵永平. 基于證據意識的初中化學教學探索[J].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 2016(19):4-6.
[2]柏建華. 淺談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J]. 數理化學習:初中版, 2013(8):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