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劍秋(四川省康定市金湯片區寄宿制學校)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呢?
研究表明:“心理安全”和“心理 自由”是保護青少年創新天賦的兩個重要條件。因此,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個安全、自由的心理空間,教學中,教師要尊重每位學生,尊重學生自主學習與活動的需要,尊重學生對事物所特有的感受與體驗,努力創建平等合作、和諧親密的師生關系。對學生的新發現,教師要給予表揚、鼓勵,為學生營造敢想、敢問、敢說的教學氛圍。 同時對每一個學生傾注滿腔的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充滿信心、朝氣蓬勃、積極向上地學習,才能愉快地參加到知識形成的過程中去,才能激發出創新的火花。課堂上可以用商量的語氣與學生進行交談, “誰想談談……”、“能把你的想法告訴大家嗎?”只有這樣讓孩子們言論自由,讓課堂成為“百家爭鳴”的場所,在這樣的情境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既有信息的傳遞,又有情感的交流,更能撞擊出創新思維的火花,使課堂真正成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場所。
啟動發現欲望,就是激發學生的發現動機,激活他們的創造思維,激起他們的創造欲望。當新舊的感知、認知或情感方面不一致時,學生便會產生感受的沖突,這種沖突就成了我們所說的問題。對問題的認知需求,就形成了創造的欲望,以在已知與未知之間維持平衡,并希望通過自己的探究去找到問題的答案,從而產生躍躍欲試的心理。在這種動機的支配下,在探求的情景里,如果教師再給以期待性的語言,會立即有效地推動學生的學習,使之進行發現的活動,因為學生在自尊心被人理解的情況下,會變得更加奮發。如《麻雀》一課,記敘了一只老麻雀在龐大兇惡的獵狗面前,奮不顧身地保護小麻雀,使小麻雀免遭傷害的動人故事,歌頌了母愛這“一種強大的力量”。為了啟動學生產生強烈發現欲望,深刻體會“母愛”的力量的強大,在教學中,我從課外引進出示危險這一詞語,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理解“危險”的詞義,體會到往往是在某種情況、某種原因下有對自己生命安全形成威脅的可能,才構成“危險”。那么,《麻雀》一文中,小麻雀就面臨著這種生命危險。于是,我說:“同學們,老師相信你們能通過自己的讀書,把這危險的情況讀出來,讀給同學聽。”繼而引導學生通過讀,初步讀懂“危險”的情況,情況越是危險,小麻雀生命岌岌可危,那么老麻雀奮不顧身拯救孩子的母愛精神就越能打動學生,學生越學下去,思維就越活躍。
閱讀教學中的創造思維訓練是多方面的。我們首先要認真鉆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潛在的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因素。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確定訓練重點,找準結合點。在分析《飛奪瀘定橋》一課的題目時,學生抓住“飛”、“奪”這兩個字開展充分的討論,充分開發自己的思維空間,分析出“飛”“奪”即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也提示了課文的中心。“飛”即很快,“奪”即搶,無論是紅軍不畏艱險飛快地趕路,還是從敵人手中強占瀘定標橋,沒有為革命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是不行的。因此“飛”“奪”不僅概括了主要內容而且提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為了培養學生的命題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我訓練學生給文章加小標題或換題訓練。例如:在教學《我的戰友邱少云》一課后,我讓學生不偏離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的情況下,進行換題訓練,學生積極性很高,他們給課文換的題有《烈火中的英雄》、《英勇的邱少云》、《遵守紀律的英雄》、《在烈火中永生》等題。當然,學生的題目不如課題精確、恰當。反過來讓學生進行比較分析,給學生一個再創造的機會。
在教學中,要改變老師問學生答的模式,要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他們學習興趣。這樣學生才能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在學習《跳水》一課時,我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發現問題要主動提出,學生在接觸課題后,便提出了不少問題。例;誰跳水?為什么跳水?怎樣跳水?跳水結果怎樣?學生通過釋疑,感到這個課題很好,能引人入勝。在理解內容時,學生又提出了問題: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出現那些人,那些物?他們之間有哪些聯系?老師則抓住學生的問題組織課堂教學。實踐證明,只要能啟發學生思維,學生便能抓住課文的重點和難點質疑、釋疑。這比只靠教師主觀設計大大小小的問題,更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培養了學生創新能力。
創造的起點是從問題開始的,擁有創新能力的人必然要有質疑精神。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要從鼓勵學生質疑問難開始。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巧設疑問,引導學生質疑,教會學生質疑。通過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大膽質疑的探索精神,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面的思考問題,大膽提出問題,逐步養成質疑問難的習慣,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例如,在教學《春曉》一課,在自學的基礎上,要求設問質疑,把不理解的字詞或疑問提出來。這時課堂氣氛一下活躍起來。經過歸納,學生提出兩個很有價值的問題:(1)“春眠不覺曉”,說明睡得很香,那么究竟是早上睡得香,還是晚上睡得香呢?(2)“花落知多少’’,知,是知道的意思,那么作者到底是知道呢,還是不知道呢?老師讓大家都談談自己的看法,并且要從課文中找出充分的理由,有效提高了質疑精神和思維的深刻性。再如,在學習《拔苗助長》一課時,組織學生學習,鼓勵他們發現問提出題。學生提出“秧苗很小,拔高一節,早就翻倒了。”“家里人趕快跑去,時間很短,秧苗可能萎了,不可能枯死。”孩子們憑著已有的經驗和對課文的理解,提出了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激發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新課程的要求,也是黨和國家賦予我們教師的光榮使命。我們教師能夠讓學生教學中探究和創新,這樣的教學模式,不但確立了學生主體地位,培養了他們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滿足他們成功的欲望,而且還能在他們不斷的“新發現”中激活他們的創造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發展他們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