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對于食業而言,如何依靠科技創新,促進食品安全向營養、健康升級,以滿足新時代的重大需求,是當務之急。3月8日,在由中國經濟網和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舉辦的“兩會議食廳”活動中,來自食品領域的多位代表委員,與有關主管部門領導以及行業專家一道,深入探討了在營養健康升級背景下,科技創新和食品安全的發展與挑戰。活動由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胡小松主持。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眾品食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獻福:依靠創新促進企業轉型升級
河南眾品經過20多年不斷創新,促進了企業不斷轉型升級,公司已經開始向產業生態圈行進。該生態圈就是從過去的“互聯網+”,到現在的“食品產業鏈+”,再到“溫控供應鏈+”產業體系,由綜合“科學技術+”與管理技術,尤其是現代金融科技和人力資源協同構建起的食品產業新體系。通過利用更好的技術來保證食品安全,利用“互聯網+”統籌管理生鮮物流,食品企業在連續的成長升級中,從供應商成為了能夠為用戶提供標準的、一站式的、系統的商業綜合解決方案的“食品+互聯網”的新型公司。未來,抓住新機遇、構建新平臺,通過平臺聚集高端的標準、技術、金融、信息、人才,賦能產業鏈上下游用戶以及消費者,實現動能轉換,是新型食品公司的發展方向。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二商東方食品集團總經理唐俊杰:新消費形勢下食業機遇與挑戰共存
食品行業正面臨巨大機遇,同時也充滿挑戰。
市場環境變化帶來新機遇。一是方便化、功能性、特殊人群膳食食品在未來將成為食品產業發展新增長點。二是人口結構發生變化.新的一代對于消費需求呈現多元細分的消費訴求。這為消費升級提供機遇。三是新模式、新技術的運用帶來新機遇。圍繞消費者需求,商業模式和業態也呈現出多樣的迭代升級。以消費者為核心的商業模式將爆發,各種渠道也將進一步充分融合,最終達到各種渠道隨時打通,消費者實現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場合,即想即得。
同時,企業自身也面臨挑戰。一是需求結構的快速變化需要企業提升自身適應力。隨著中等收入人群數量的迅速提高并成為我國的主要階層,我國食品消費需求的變化也將逐漸加劇。這就需要我國食品行業隨著市場消費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生產經營策略。二是人力、環境、資源成本不斷提高導致經營壓力增加。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國人力成本不斷攀升,同時,原料供應價格與國際市場相比也處于較高水平。此外,環保壓力逐步提高,高排放、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將被淘汰。三是來自國際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陶然居集團董事長嚴琦:科技助力餐飲企業把控食物源頭
隨著美麗鄉村的建設,餐飲企業適時的通過到農村建設基地以及“基地+農戶”等訂單農業模式,為城市消費者提供定制化的高端餐飲產品,滿足消費者需求,這讓傳統餐飲發生了第一次觀念改變。緊接著,年輕一代對互聯網的依賴讓線上消費迅速興起,“傳統餐飲+互聯網”的模式讓餐飲企業真正進入科技時代。
在振興鄉村建設、城市資本下鄉的大浪潮下,體驗式的消費或將成為未來發展熱點。尤其在比較偏僻的地方發展有機農業,融合互聯網、大數據等科技因素進行定制化種植、養殖與體驗式采摘,不僅能夠帶動鄉村產業振興,滿足城市消費者對綠色、生態的需要,餐飲業也將在這個過程中發揮更積極的對接作用,利用互聯網與大數據的力量,參與精準扶貧與食品安全追溯,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
中國烹飪協會會長姜俊賢:餐飲行業的未來必定與科技進步相結合!
以營養健康為主導的餐飲行業,符合了人們對飲食質量的新需求,也是未來餐飲業的發展方向。這其中,需要從幾方面進行供給側改革。一是從業人員素質。提高廚師對營養健康的理解和操作技能,提高服務員對菜品的介紹和搭配的水平,培訓專業的營養配餐師,提升餐飲業對科學知識的掌握和理解,促進日常用餐的合理性。二是前端供給側。通過對生產流程、物流等的把控,為餐飲業提供更安全、更標準化、更方便、更優質的食材。三是餐飲文化的傳播。如今,中餐已經成為標志性的“中國符號”為國際認知。積極推動中餐“走出去”,利用中國美食增加文化自信力;利用中國傳統的飲食習俗、習慣等傳承東方文明,餐飲將是中國文化傳播的一個最好的、最有效的、潤物細無聲的載體。
同時,餐飲行業未來的走向將與科技高度結合。在目前的外賣行業中,已經開始有企業嘗試無人機送餐、人臉識別結算與自動營養搭配,而這些技術將讓未來的中國餐飲業再上新臺階。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邵薇:食品產業升級人才是基礎
人民群眾對食品的美好追求是什么?一是安全。從近10年的食品抽檢合格率來看,中國的食品安全是持續穩中向好,這是不爭的事實。二是營養健康。統計顯示,我國食品產業中一些與健康相關的產品或者是品類的增長要高于平均增長速度。蛋白飲料、能量飲料、NFC果汁等增長強勁;運動飲料也將在未來兩三年達到25%~30%的復合增長率。這些都顯示出我國食品行業已經在向營養健康積極轉型。
食品產業正在升級。升級之前,行業的復合型人才儲備、應用技術與工藝的調整、基礎科學的進一步夯實與新思維的挖掘都需要著力加強。同時,探索發現消費者新需求,做好食品知識科普,都將有助于行業升級。
全國人大代表、晨光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盧慶國:科技創新讓更多食品物盡其用
很多食品材料在未掌握創新科技之前,只能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而通過科技創新既能保證產品成分的安全,又能保證原材料充分利用不被浪費。如:過去做葡萄酒,葡萄籽基本上是扔掉的,現在可以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將其充分利用。其中的葡萄籽可用于提取葡萄多酚、花青素、葡萄籽油,剩下葡萄渣還可以做成飼料。又如:過去在做番茄籽的綜合利用時,番茄肉做成番茄醬后,皮和籽作為廢料扔掉了。而現在可以利用科技把籽和皮分開,番茄籽用于提取番茄籽油,番茄皮進行干燥、提取,可以加工成非常好的抗氧化劑番茄紅素。如果沒有現代的科技創新,這些東西就只能當做廢料扔掉。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科技創新為提升食安水平帶來新機遇
沒有科技創新就沒有食品安全水平的提升,也就難以應對越來越復雜的食品安全問題和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提出的新要求。在加工過程中,要通過科技創新來提升、保障食品的安全水平,以及滿足消費者不同的需求。 如:食品都需要抗氧化,抗氧化就需要加抗氧化劑,但從目前消費者對食品添加劑的心理需求來看,傾向于天然的。竹葉抗氧化劑,就是我國創新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一種天然的抗氧化劑。這種竹葉抗氧化劑不僅能抗氧化,同時將其加入油脂中,可大大降低油脂中丙烯酰胺的含量。
科技創新為提升食品安全帶來了新機遇。如:罐頭食品的防腐技術就已經從傳統的高壓滅菌向超高壓滅菌、物理場等技術更迭。這種超高壓滅菌方式很好地保持同時也保留了食物的原味。又如,目前通過對保鮮材料的創新,為食品的保鮮提供了更多的解決途徑。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將會給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會提供越來越多選擇。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食品研究院副院長喬曉玲:科技創新促進肉類行業高質量提升
我國肉類工業的快速發展,肉類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的提升,與從養殖環節到屠宰加工,再到后期更深層次的精深加工環節的科技創新密不可分。正是各類新技術的應用促進了肉類行業的發展。如:屠宰技術方面,從一人一刀的小作坊屠宰,到實現機械化、規模化、現代化的屠宰方式,以及通過冷卻、排酸,讓肉品能夠延長貨架期,最長的可以達到40天乃至60天。產品質量方面,從原料的控制、生產過程的規范,再到加工裝備技術水平、加工工藝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使肉類抽檢合格達到了97%.
目前的肉類產品距離高品質和更好營養性仍有差距,需要更多有前瞻性、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新技術應用,圍繞市場經濟、循環經濟,更好地將肉類產品與營養健康結合,同時加大在中小企業中的新技術推廣和應用,滿足消費者對更高品質肉類產品的需求。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王靜:提高科技創新水平保證農產品源頭安全
近年來,依靠科技創新,農產品質量安全取得了巨大進步。但要取得更多消費者的信任,進一步提高質量安全水平,則需要從生產方式、源頭管理、生產過程等方面解決。80%以上的食品來源于農產品,所以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直接關系到食品安全的問題。2001年,我國實行了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監測了全國5個城市蔬菜中的16種農藥和瘦肉精含量,合格率為62.5%。2017年,監測擴大到了155個大中城市,針對蔬菜的農藥監測增加到了58個種類,合格率達到97%。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巨大的進步是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取得的。監測結果中的不合格則是源于落后的生產模式、總體信用體系建設相對滯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謠言傳播,以及源頭的安全都會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產生很大影響。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依靠轉變生產方式、提高科技創新水平,來保證農產品源頭、生產過程和追溯體系的安全。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科技和標準司副巡視員任玫玫:加速食品安全科技創新 推進智慧監管
當前,健康科技創新的整體能力和發展水平與滿足人民群眾健康及國家戰略需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隨著我國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食品安全領域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較突出。如農獸藥殘留超標、環境污染物遷移、霉變污染等風險因素依然存在,行業整體素質需要提高,市場還需要規范等。當前,食品安全監管力量不足、能力素質不適應、標準水平還不高。如果不能通過科技創新加快推動食品產業的轉型,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根本上提升“產”的水平,“管”的壓力將會越來越大。
目前我國的食品安全科技創新工作已初見成效。科技管理體系逐漸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頂層設計初步完成。另外,還相繼推動食品安全科技需求列入國家創新體系、推動科技立項和科技投入、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等工作。
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接下來將切實加強食品藥品監管科技創新工作,統籌社會資源支持食品科技創新,引領企業提升技術創新能力,以智慧監管為抓手,推動一批重大項目的實施,不斷提升食品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