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堅
眾所周知,腸道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負有消化、吸收、營養、代謝的重任。其實,腸道還是人體的“第二大腦”。
腸道為重要的神經通路和免疫屏障,同時也是管控情緒的內分泌器官,人體約50%的免疫細胞以及70%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IgA)都集中在腸黏膜表面,腸道固有免疫與人體的黏膜防御密切相關。除此以外,最新發現,很多中樞神經系統中重要的神經遞質在腸道中也能發現它們的蹤跡,如交感胺、5-羥色胺就和人體的應激、焦慮、抑郁等情緒密切相關。
更為重要的是,人體并非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我們體內還潛藏著一個“隱形器官”——腸道菌群。人體體表、體腔的菌群種類多達一千余種, 數量達100萬億個,它們與病毒、真菌、原蟲、噬菌體等微小生物體一起構成了人體的微生態系統。正常微生態可以幫助人體發揮其消化、吸收、營養、免疫、生長刺激、生物拮抗等生理作用。
人體的微生態系統包括口腔、皮膚、泌尿道和胃腸道四個系統,其中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微生態系統,其中的細菌數量可達1014級別。腸道菌群的平衡或失調,對我們的健康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正常情況下,腸道內龐大的菌群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處于相對平衡狀態,與腸黏膜一起成為維護人體健康的天然屏障。腸道微生態與人體的發育、代謝及行為存在著共發育、共代謝、共進化、互交流的關系。人與細菌的和諧共生關系一旦遭到破壞,就會發生菌群失調癥。
目前已證實,菌群失調癥不但和各種消化系統疾病(如腹瀉、便秘、幽門螺桿菌相關性疾病、腸易激綜合征、炎癥性腸病、結直腸癌等)密切相關,包括代謝綜合征(如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肥胖、脂肪肝、糖尿病等)、口腔健康問題(如口臭、齲齒、復發性口腔潰瘍等)、各種神經系統疾病(如早老性癡呆、帕金森病等)、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哮喘、蕁麻疹、濕疹等)、婦科的炎癥與腫瘤等都與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在我國,由于剖腹產、非母乳喂養、抗菌藥物濫用等因素,使得很多嬰幼兒一出生就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菌群失調以及細菌耐藥的現象日益嚴重,由此導致的過敏、自身免疫紊亂、代謝失衡、炎癥、腫瘤等相關疾病的發病率也日益攀升,這些若不加以重視,小心日后“腸子也悔青了”。
人老腸先老,腸老菌先老。保持開朗的心境,維持科學的飲食,適當添加必要的益生菌與益生元,對維護我們的腸道健康至關重要。“腸好”才能常健康,保持自身腸道微生態平衡才是防治慢性疾病的根本。
(作者每周二上午、周五下午有專家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