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濤 沈贊
惡性腫瘤根據來源不同分為兩大類,最常見的一類就是大家熟知的“癌”,來源于胃腸道、氣管、乳腺導管等上皮組織,如胃癌、肺癌、乳腺癌等;另一類是比較少見的“肉瘤”,來源于骨、肌肉等間葉組織,如骨肉瘤就是一種來源于骨組織的高度惡性腫瘤,在其發展過程中以形成大量腫瘤性骨樣組織為特征。該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人群,尤其好發于20歲左右青壯年和60歲左右的中老年,我們見到過年齡最小的患者僅3歲。75%的患者病灶發生于膝關節或肩關節。
骨肉瘤最典型的癥狀是病灶部位出現腫塊和疼痛,夜間疼痛明顯,同時腫塊部位皮膚溫度升高,部分患者可見靜脈充盈曲張。
活檢是骨肉瘤診斷的金標準,其他的檢查包括影像學檢查和血液學檢查。
X線 經典、方便、實用、平價,但對于部分早期患者易漏診。
CT檢查 可觀察病變范圍。
磁共振 可觀察軟組織腫塊的范圍,便于決定穿刺活檢部位,還可以給外科醫師提供參考制定手術計劃。
骨掃描 可以觀察是否存在其他部位的跳躍灶、轉移灶。
血液學檢查 約70%的患者堿性磷酸酶升高1倍以上,可作為療效評估的參考。
PET-CT 可以觀察全身是否存在轉移灶,還可以作為療效評估,但價格昂貴。
骨肉瘤的病因有很多,常見的病因主要分為內因和外因,內因主要是基因變異;外因主要有工業化工產物氧化鈹暴露、SV40病毒感染、放射線暴露等。
目前大部分研究都證明創傷與骨肉瘤發生無相關性。通常大部分骨肉瘤患者就診的過程是:創傷-腫脹-就診-發現腫瘤,即因為創傷而發現腫瘤,這往往會產生是創傷導致腫瘤的錯覺。而其中的機制則是病灶部位潛在腫瘤,導致該部位骨質脆弱、易損傷、損傷后難以修復,以致發現腫瘤。因此,外傷會幫助發現腫瘤,而非誘因!
骨肉瘤需要內科外科綜合診治,在活檢明確骨肉瘤診斷后,需要內科進行積極性輔助化療,之后再行手術治療,術后及時輔助化療。
(沈贊副主任醫師每周二上午有專家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