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瑤
隨著精準扶貧政策的持續有效推進,目前扶貧工作已進入攻堅拔寨的關鍵時期。多數貧困群眾享受到了黨和國家脫貧攻堅政策的實惠后,能夠借著優惠政策的東風,走上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子,因地制宜發揮自身動力,干勁十足。但是扶貧過程中我們也發現這樣兩種現象:其一是有能力不發展的。部分困難群眾,認為貧困有理,扶持是必須。自身有能力發展卻不想發展,等靠要,懶人思想嚴重。其二是想發展無能力的。貧困群眾大多文化水平較低,無知識無技術成為制約其脫貧致富的嚴重障礙,脫貧意識強烈,卻找不到門路。那么如何激發困難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
1 扶智是基礎
習近平同志曾高屋建瓴地指出:“科學技術是脫貧致富的關鍵。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可有效地提高勞動者的素質。”簡單地說,“扶智”就是要通過職業技能培訓、農業信息技術推廣、互助合作交流等形式,培養有知識、有技術、有經驗、敢創新的現代化新型農民,避免盲目種植投資,真正適應現代化農業發展要求。貧困的原因有很多種,但知識和技術的匱乏卻是一個普遍存在現象。我們常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讓貧困對象腦袋“富”起來,口袋才可能持續的“富”。全面撒網整體培訓顯然是不現實的,困難群眾中或是年齡偏大,或是思想過于保守,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對新知識、新技術的接受能力有限。所以“扶智”也要因人而異,量體裁衣。
首先,要認真貫徹落實教育扶貧計劃,確保義務教育階段每個貧困孩子都“有學上”“上得起”,不能因為貧困而失學。其次,有的放矢地開展致富創業培訓,提高貧困群眾實戰本領。對于有創業欲望卻苦于知識水平低下的貧困對象,可以針對其農業經營項目特點,組織其參加實用性強的實地經驗學習,專業技術講座,跟蹤服務指導等易于接受并行之有效的培訓方式。同時加強對市場信息的及時傳遞,提供市場指導和引導,防止出現“養雞不生蛋,種樹不掛果”或是錯誤投資導致的不必要損失。
此外,對于年齡偏大的貧困對象,普遍文化水平低,無知識無技術,信息閉塞,思想僵化,甚至拒絕接受新思想新知識。為便于信息溝通交流,可以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宣傳讓其了解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身邊脫貧致富的典型案例、獻身說法等使他們明白貧窮并不可怕,怕的是知識匱乏、頭腦空空。鼓勵他們不能安于現狀,要以當下好政策為契機,補鈣壯骨、積蓄能量,堅決打贏脫貧戰,激發他們干事創業致富奔小康的熱情和激情。
2 扶志是關鍵
“志”為志氣。扶貧要從思想上加大對貧困對象的思想引導,打破僵化落后思維,解放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貧困并不可怕,看不見的貧困才最可怕。政策性的扶持只能解燃眉之急,卻不是長久之計。只有變“輸血”為“造血”激發人們的內生動力才能徹底拔掉窮根,真正實現持續穩定脫貧。部分貧困對象過于依賴政府救助,不求自身發展,思想的貧困遠遠大于現實的貧困。要充分調動貧困對象脫貧致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根源上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就必須“扶志”。
人們通常把“等靠要”思想歸結為一個“懶”字,我們承認確實有懶人存在,但這只是個例,對于這部分對象要讓他們樹立起“勤勞光榮、懶惰可恥”的思想意識,多教育,勤督促。事實上多數有這種思想的人不是他們不想致富,而是缺乏脫貧致富的勇氣。生活的拮據,讓他們除了維持基本的生活開支已無力從事其他,長此以往便失去了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脫貧攻堅最強大的力量在貧困群眾中。所以“扶志”就是扶起貧困對象的志氣,讓他們不再因為貧困而自卑,不再因為貧困而阻斷了致富的信息和勇氣。人們常說“人窮志不窮”,有了脫貧的志氣,挺直腰桿,才能激發脫貧致富的持久動力。
3 精準施策是保障
我國的扶貧政策已覆蓋產業、健康、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等多個領域,加之地方的一些具體保障措施,完全可以有效保障貧困對象的生產生活但關鍵是要因人因戶施策,精準施策才是脫貧的重要保障。
首先,找準致貧原因。找準癥結,才能對癥下藥。致貧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惡劣的地理環境、連年的自然災害、長期封閉的思想觀念等導致的貧困,也有因病、因學、因殘致貧,還缺資金、缺技術、缺勞力、亦或是交通條件差、自身動力發展不足等導致的。但即便是同一原因致貧的每戶的情況又各有不同。比如同樣是因學致貧的家庭,有的通過教育扶貧、雨露計劃等解決了沒錢上學的難題,同時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政府扶持擺脫了貧困,甚至成為了本地的致富帶頭人。有的家庭卻只能依賴政府救助,自身無力脫貧。從貧困地區整體發展來看,很多貧困地區產業發展薄弱,甚至無產業,沒項目。即便是有產業,發展也不盡人意,規模有限,產業鏈單一,抗擊風險能力不足,無法成為帶動脫貧致富的主導力量。多種因素交織成貧窮落后的局面,所以找準原因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充分建立貧困對象脫貧致富的信心。
其次,理清發展思路。脫貧工作的目的不是讓貧困戶暫時擺脫貧困,而是通過扶持幫助貧困對象找到一條穩定增收的致富路。不同的地域環境、自然條件等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必須進村入戶開展調查走訪,準確掌握貧困戶家中的收入情況、勞動力數量、居住條件、醫療保障、產業發展等信息,精準分析其致貧的原因。根據貧困對象自身特點,有效整合各方資源、借助扶貧優惠政策精準發力,實現“一戶一策、一人一法”。此外對于確實喪失勞動能力的困難對象,可以通過社會兜底政策扶貧。對于有勞動能力而暫時貧困的,可以通過產業扶貧,互助合作等方式予以扶持。必須結合貧困對象自身特點,嚴格按照“六個一批”精準施策找準辦法謀出路,切忌扶貧政策不分彼此全覆蓋。既沒有發揮政策優勢,也不能激發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