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詩平
黨的十九大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新論斷,從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等四個方面,對新時期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出新要求。
1 農業生態環境污染源現狀
2017年全市肥料綜合利用率僅達到31.5%,低于全國水平5-10個百分點。全市農藥年使用量為2008噸,其中約5%-30%漂浮于大氣中,40%-60%降落到地面而進入土壤中。地膜用量達到7476噸,根據多年多點監測,地膜殘留率約為68.6%。據調查,當地秸稈通過粉碎還田、堆漚腐熟還田和作有機肥原料等肥料化利用占35.1%,秸稈利用率整體偏低。此外,隨著養殖數量的不斷增長,年產各類畜禽排放干糞總量約372.46萬噸,尿318.25萬噸,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僅70%。
2 治理農業生態環境措施及成效
2.1 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十二五期間,我市共計整合資金29.32億元,以三網配套、生態修復、循環利用、質量提升、環境保護“五大工程”為重點,建成高標準農田177.27萬畝。以“巴山新居”為抓手,突出產業先行、產村相融,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生態旅游+休閑養老”的新型復合業態。到2017年底在高標準農田建成區,建成省級農業主題公園3家、休閑農業景區84個、休閑農業專業村93個。通過“田網”、“渠網”、“路網”三網配套建設和“四新”、“六良”等農藝技術集成推廣,實現山、水、林、田、路和巴山新居綜合治理。
2.2 實施化肥和農藥零增長行動工程。一是推動化肥減量增效。在果菜茶大縣主推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在糧油大縣主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在農業園區主推水肥一體化技術,實施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建立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區25個48.6萬畝,建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區30個42.5萬畝,年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400萬畝次以上,2017全市農用化肥使用量13.11萬噸,比2012年減少0.91萬噸,減少6.5%。二是推動農藥減量控害。打造“一園四區”綠色防控示范基地,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高效植保機械,建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園區35個78萬畝,年推廣病蟲害綠色防制技術280萬畝次。
2.3 實施農村沼氣扶貧工程。2015-2017年,我市投資2388.4萬元,新村集中供氣31處、大型沼氣工程9處,新增年產沼氣能力448.7萬立方米,集中供氣3353戶,處理畜禽糞污30萬噸,新增優質有機肥31.1萬噸,提升土壤肥力15.5萬畝,可保護1.2萬畝薪碳林一年的生長量,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7萬噸。
2.4 實施生態養殖工程。按照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交付“三同時”要求,每年新建畜禽標準化養殖場50個,累計建成規模養殖場703家,配套建設糞污處理利用設施的規模養殖場480個,年綜合處理糞尿約483.5萬噸,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68.2%。
2.5 實施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程。一是實施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行動。先后開展“秸稈糞便舍外發酵床肥料化技術”、“秸稈生物碳化技術”、“還田肥料化技術”、“秸稈發酵飼料化技術”、“秸稈沼氣能源化利用技術”研究與推廣,得到市委、市政府領導肯定性簽批5次,并在全市扶貧會議上傳達推廣。二是實施養殖污染專項治理行動。堅持“以種定養、以養帶種、種養循環”原則,推廣“綠色種植+生態養殖+沼氣配套”發展模式,配合環保部門嚴格執行環境保護“三同時”制度,建成一批種養循環示范園區、三產融合示范園區。三是實施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行動。在125個鄉鎮開展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試點,設置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點1195個,回收農藥包裝廢棄物170.94萬個,農膜450余噸。
3 對策及建議
3.1 強化環保宣傳。通過利用報刊、電視、廣播等各種輿論宣傳工具,加大正反典型的宣傳和公開曝光力度,主動公開面源污染典型案例,適時公布面源污染治理進展情況,自覺接受社會監督,營造人人重視、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
3.2 加大新技術推廣。重點是加大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治、農膜科學使用、秸稈綜合利用等新技術的推廣力度,嚴格控制農藥用量、施藥濃度、施藥方法、施藥次數和禁用時間,鼓勵和引導農民增施有機肥、生物肥、緩釋肥和有機復合肥等新型高效肥料,推廣有機肥和平衡施用氮磷鉀肥及微量元素肥料,大力推廣新型可降解農膜,不斷提高化肥、農藥的利用率,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
3.3 制訂落實補貼政策。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立耕地保護補償、生態補償制度,建立促進農業綠色發展的補貼政策體系,對畜禽糞便進行資源化處理利用的規模化養殖場和實行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治、農膜科學使用、秸稈綜合利用等新技術的農戶給予財政補貼。
3.4 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開展統測統配、統供統施、統防統治等專業化服務。支持規模種養企業、專業化公司、農民合作社等建設運營農業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設施,采取政府統一購買服務、企業委托承包等形式,推動農業廢棄物第三方治理。
3.5 嚴格考核問責。明確鄉鎮人民政府是農業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責任主體,要落實轄區綜合防治責任制,建立健全區縣、鄉鎮年度考核評價體系,實行問責制,對治理行動進行跟蹤督辦和考核。對造成嚴重農業環境污染的經營主體,要從嚴逗硬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