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星 鄭四洪 姚君驍
農產品質量安全是當前農業工作中面臨的一個歷久彌新課題,本文以銅山區果蔬類農產品全程質量安全體系建設為例,圍繞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影響因素以及應對措施展開論述,并提出了一些建議。
1 區域概況
銅山區位于淮海經濟區中心位置,系徐州市重要糧食和果蔬產區,業已建成多個首批上海蔬菜外延基地,土質疏松肥沃,較適合發展高效農業。
2 質量安全影響因素
果蔬類農產品質量安全主要受農藥殘留、硝酸鹽、重金屬及病原菌等方面的影響。
2.1 產地環境污染
2.1.1 大氣污染。廠礦企業排放的硫、氮化合物、粉塵等會對葉片、果實造成危害,繼而影響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
2.1.2 水質污染。污染源主要為生活污水、工業污水及酸雨等,生活中的各種洗滌污水中氮、磷、硫含量較高,在厭氧細菌的作用下易產生惡臭物質如H2S、硫醇等;工業污水成分復雜、毒性大、在自然界內難以凈化;酸雨更會嚴重影響農作物生長。
2.1.3 土壤污染。主要包括重金屬、垃圾廢棄物污染農田土質。重金屬污染多為汞、鎘、鉛、鉻等金屬對生物毒性顯著的元素含量超標,如大量施用磷肥會造成土壤重金屬污染;垃圾廢棄物含很多重金屬和不易分解的塑料、各種病原菌,如處理不當都會造成土壤污染。
2.2 農業投入品污染
2.2.1 濫用化肥、農藥。濫用化肥使土壤中的硝酸鹽濃度增大,硝酸鹽通過農產品進入人體后還原成亞硝酸鹽,存在中毒、致癌風險。隨著農藥用量的增加,大量的有益生物被殺死,害蟲的抗藥性又不斷增強,造成惡性循環。人們長期從環境或農產品中攝入微量的殘留農藥,往往易被人們忽視,如有機氯、有機汞農藥主要傷害人的神經系統和肝、腎等器官,有機砷農藥引起神經炎、肝腫大,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會引發頭痛、記憶力減退等癥狀,有些農藥成分還會誘發細胞癌病。
2.2.2 農膜使用處理不當。廢棄農膜會使土壤板結、蓄水能力降低,微生物活動受到影響,嚴重阻礙植物根系的生長發育,有些農用塑料含鄰苯二甲酯類增塑劑,它有明顯的富集作用,對人體有較強的毒性、可致畸、致癌。
2.3 包裝、運輸、貯存過程污染
在農產品的初加工、包裝、運輸、封存過程中,加入的一些保鮮劑、防腐劑、著色劑等也易造成對農產品的污染,如果包裝材料、貯存場所、運輸工具等沒有徹底消毒,還會造成病原菌感染、傳播。
3 果蔬類農產品全過程質量控制
3.1 產地空氣、水土污染源管控
隨著銅山區大氣污染治理力度的進一步加大,農業主產區在燃煤管控、農村“散亂污”企業、養殖污染、揚塵清理、秸稈和落葉禁燒等方面持續發力,為該區農產品全過程質量安全提供有力保障,由此農作物的土壤環境及灌溉水質不再受工業或城鄉三廢污染源的潛在影響,堅決杜絕了生活垃圾廢棄物污染農作物生產基地,同時區環保、農委、水利、城建口開展專門行動,及時清除、回收農膜。
3.2 農業投入品的安全保障
3.2.1 合理施肥。在全區范圍內試點推廣一批有機肥示范基地,重施腐熟有機肥,該肥具有養分全、肥效長、供肥平穩的特點,基地內有機肥使用量超過施肥總量的30-50%,因地、作物、季節及需肥規律實施配方施肥,確定有機肥、氮、磷、鉀、微量元素的用量及比例,合理使用微生物肥料、葉面肥料、微量元素肥料,以提高土壤均衡供應水、肥能力,堅決落實化肥農藥減量行動,嚴格控制氮肥用量。
3.2.2 科學用藥。盡量運用農業、生物、物理等方法防治病蟲害,選用的農藥要低毒、低殘留、不易產生抗藥性,如生物類細菌殺蟲劑(BT劑)、真菌殺蟲劑(蠟蚧輪枝菌等)、植物源苦皮素、昆蟲性誘劑、生長調節劑(撲虱靈等)等,同時用藥遵循“準確、適量”的原則,提倡輪用、混用農藥。
3.3 流通過程污染源控制
在農產品的初加工及流通過程中慎用各種催熟劑、保鮮劑、防腐劑等材料,貯存庫所、運輸工具及時消毒,家庭在食用初級農產品之前采取水泡、去皮等衛生措施,防止藥從口入。
3.4 農業技術措施
3.4.1 選用優質抗病品種、科學輪作。優先選用抗病品種,為防止瓜類、菜類的重茬易倒、殺滅土壤中病原菌、降低作物病蟲害發生,在全區范圍內積極推廣輪作換茬,尤其是瓜果類與茄類生產,如菜—稻、瓜—稻,瓜—菜等輪作。
3.4.2 加強田間管理。在定植苗株前將上茬秸稈殘枝等合理還田或清除,換茬時深耕翻土,破壞病菌生存環境,使鳥類啄食裸露蟲蛹,提高土壤墑情與肥力,做到合理密植,適時整枝打杈摘除病果,及時清理病株并作高溫漚肥或深埋處理;采用地膜暗灌或滴灌,忌大水漫灌。
3.4.3 推廣設施栽培。截至目前,全區過半數鄉鎮農技站均大力推廣設施栽培、蟲網、殺蟲燈、天敵滅蟲、滴灌施肥及無土栽培等技術,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銅北黃集、何橋等鎮數萬畝連片高效設施蔬果就是很好的例子。
4 農戶、企業、政府齊抓共管
多年來該區每年均多次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鄉鎮農技員論壇、小麥果蔬科技入戶、農技云APP積分比賽等培訓活動;農產品初加工企業嚴格遵守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積極引導農業龍頭企業、種植大戶申報“三品一標”認證產品,提升品牌帶動力、美譽度;質監部門強化對農產品生產過程的檢測,堅持日常打假與專項治理相結合,整頓規范農產品市場,嚴厲打擊制售和使用假冒偽劣農產品的不法行為。
5 建議
5.1 強化法律制約
當因劣質農產品導致人體健康受到侵害時,應嚴格依法追究生產者、經營者的法律責任,維護受害者合法權益。
5.2 加強溯源管理
利用“互聯網+”搭建果蔬類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信息平臺,積極推廣“二維碼”“耳標”及溯源包裝標識,健全溯源工作機制,完善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建設,力爭早日實現農產品全生命周期可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