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白銀
資本下鄉是以工哺農、以城帶鄉的重要途徑,下鄉資本的流向既反映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也體現了我國經濟政策的巨大推力。
1 資本下鄉給農村社會帶來的機遇
一是實現農業集約化經營。通過土地流轉,改善了土地家庭承包經營的細碎化格局,有利于農業規模化、專業化、機械化和集約化經營;會為農業提供技術、管理上的支持,為農業發展帶來良好契機;資本下鄉還投資農業加工、倉儲、流通等產前和產后領域,增加了農業附加值。
二是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利用先進的集約型生產要素,節約勞動力成本,有效降低生產成本;通過對傳統農業的改造,有利于促進我國的農業現代化;通過與農民合作,有力推動了農民增收;帶來知識溢出效應,促進農業生產技術進步;帶來規模經濟效應,優化現代農業生產要素關系。
三是提高農業生產力。會正向顯著影響農業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帶來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顯著正向影響糧食作物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會促使糧食作物的勞動力資源流失和家庭勞動力的多部門配置,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會促使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使規模經濟效應得以發揮,從而擺脫傳統農業低效的困境。
四是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資本利用社會力量增加農業的資金、科技和裝備投入,引進先進的經營管理方式,起到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相比于個體農戶,龍頭企業資金雄厚,可以實現規模經濟,有能力引進先進技術與設備,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實現土地的充分利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質量。
2 資本下鄉給農村社會帶來的風險
2.1 對村社組織產生不利影響。如果資本下鄉引入方法不科學,會導致農村多階層結構消失,使多階層結構簡化為有生存能力的階層和無生存能力的階層。相比于資本的強大能量,村級組織在資本面前也是弱勢的,他們與縣里和鎮里建立聯系,繞過村里直接與地方政府打交道,并由于契合了國家規模化轉型的農業發展方向而得到政府支持,導致村級組織在面對資本時,難以代表村民與其進行交涉,只能在有限的空間內協調其與農戶之間的矛盾。
2.2 損害農民切身利益。農民中的精英被資本吸收,導致農民喪失了自己的利益代表,農村組織更加松散,村莊自主性和凝聚力弱化。中等收入階層在遇到外來資本和技術時通常會被企業打敗,被迫流動到城市尋找生存機會。而低收入階層的土地被流轉到資本手中,又很難從中獲得足夠維持生存的租金和工資收入,最終也只能進入城市自謀生路。然而農民由于缺少知識與技術,又很難在城市中找到工作。
2.3 相對降低農民收入。如果外來資本在農村產業中占主導地位,可能會造成土地流轉中各相關主體利益分配不合理的現象。由于資本、技術、管理等新要素參與了價值創造,它們會依據其投入量參與成果的分配。當勞動密集型農業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農業轉變的過程中,普通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的地位會大幅下降,資本、技術的重要性上升,農民勞動所占份額和收入都會相應下降。
2.4 破壞農業生態環境。一些資本主體在管理中不能充分領會和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在下鄉從事農業生產時產生了許多生態問題:盲目使用化肥農藥,導致土地硬化;為了追求短期經濟效益,不顧地力過度開發,導致地力衰退;為從政府獲取更多的資源,熱衷于大量囤地,導致土地大規模撂荒。而從最終影響來看,生態環境問題的最大受害者仍是農民,其身體健康首當其沖,之后將是可預見和不可預見的連環次生問題。
3 資本下鄉過程中農村社會風險的管控策略
3.1 要清楚資本下鄉是必然也是必需的。正確地看待資本下鄉的現象與趨勢,要求我們摒除故步自封的思想觀念,勇敢對新情況新事物,抓住時代帶來的機遇和政策紅利。合理引導資本下鄉,有利于做大農業產業,實現規模化、專業化、機械化和集約化經營,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實現土地的充分利用,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而那些堅持效益不變論和資本掠奪論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按這種觀點行事必將導致零和的博弈結果。
3.2 資本引入要從農民、農村的立場出發。政府在做資本下鄉引導工作時,需要激發村社自主性,培育村社組織性,從農民、農村的立場出發。由于資本下鄉對農村社會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取決于整個過程中是資本主導型還是村社自主型,處理好兩者關系,是能否實現資本和“三農”發展共贏的關鍵。而自主性是指保障農村社區可以在資本下鄉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可以通過發揮“村社自主性”來為農村、農民維護和爭取利益,提高農民在與資本博弈過程中的談判地位,同時也有利于促進農村民主政治的發展。
3.3 鼓勵下鄉資本重點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鼓勵資本下鄉目的在于推動傳統農業加速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一方面應該加大農民非農就業培訓力度,鼓勵下鄉資本吸引農民從事現代農業,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增加穩定的非農就業機會。另一方面要引導資本參與農業供給側改革和鄉村振興建設,為農民參與其中提供機會:一是通過資本下鄉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二是引導資本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建設,三是引導資本發展生態農業,創新農業經營模式。
3.4 發揮好政府監管和引導作用。政府應因地制宜,建立嚴格的準入機制,嚴格審查下鄉資本的資質、經營能力和風險防范能力;應引導資本發展生態農業,創新農業經營模式,循序漸進地推進農業現代化轉型;應指導下鄉資本與農戶簽訂規范的流轉合同,并明確土地流轉用途、風險保障、土地復墾、能否抵押擔保和再流轉以及違約責任等問題;應加強后續經營監督,對于流轉土地后規范經營的資本予以一定的政策支持,反之則取消其下鄉資格,嚴防土地非糧化、非農化、過度利用、撂荒等風險;應借助現代網絡媒體技術,普及相關政策信息,提高政策執行透明度,減少參與主體間的信息不對稱,增加農戶決策行為的理性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