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青
17世紀初的倫敦是當時歐洲最大的城市,經濟繁榮,人口興旺。
一次,著名的法國建筑師凱文·羅納慕名造訪倫敦。當他漫步在倫敦城區時,映入眼簾的卻是古羅馬時代的舊物,四處都是木房子。更令他大跌眼鏡的是:城中心擁擠雜亂,街巷形如迷宮,房屋大多加蓋到五六層,上部樓層外擴面積很大。臨街相對的房屋在底層若隔著一條馬路,樓頂住戶與對面住戶就僅有一墻之隔。
于是,他便寫了一封公開信給倫敦市長托馬斯·布拉德沃思,建議改造倫敦城。沒幾天,市長就給凱文回了信。對于重建倫敦的建議,他深表贊同。但當市長鄭重地提出準備改造倫敦的建議后,人們卻炸開了鍋。建設、消防、經濟等部門一致表示,老城改造關系著倫敦的未來,刻不容緩;而文物、拆遷、民生等部門卻極力反對,他們認為很多百年建筑已具有文物價值,貿然拆除十分可惜。而且工程過于浩大,政府經費必然不足,改造時機尚未成熟。市長只好無奈地搖頭。
直到1665年,老城改造仍未開始。雪上加霜的是,倫敦還爆發了可怕的腺鼠疫,致使6.8萬人喪生。當時的人們不清楚瘟疫的起因和傳播原理,只認為是某種瘴氣隨空氣四處流動。他們普遍相信點火生煙能殺死病原、驅走瘟疫。9月,在連續每周病死數千人的情況下,倫敦市長命令全城每6家住戶門前點一堆篝火,所有居民務必儲備足夠的燃料供篝火使用。
次年伊始,死亡人數明顯下降,疫情開始緩解。同時為了預防火患,國王查爾斯特意致函消防局,要求加強管控,敦促市民安全用火。可是市民們擔心瘟疫重來,街頭巷尾到處都是易燃物。
1666年9月2日夜里1點,災難發生了。位于倫敦橋北普丁巷的面包房著火了,火勢逐漸蔓延。當時火災巡查員立即要求毀掉周邊房屋,以控制火情,結果遭到了眾多房主反對。房主們聲稱:“這里是商業街,店鋪和倉庫存有大量貴重貨物,一旦夷為平地,你們賠不起。”而倫敦剛經歷了大瘟疫之劫,市政財源枯竭,賠償確實無力承擔。經過一番利弊權衡,市長決意保守處理。
沒想到一陣強風襲來,火焰染紅了半邊天。加之百年老城街巷狹窄,取水不便,致使一屋著火就會殃及一大片,根本來不及撲救。一時間,街道上擠滿了從熱浪中逃離的人群。不斷有人將財物扔出窗外,路上布滿馬車,滅火水車根本無法通過。很快,猛烈的火焰接連發出巨大的嘶吼。市長這才意識到,火勢已經無法控制……
大火連續燒了四天,蔓延到倫敦80%的城區。包括87間教堂、44家公司以及13000間民房,倫敦約五分之一的建筑盡被焚毀,超過5萬人無家可歸。
就這樣,一場原本可以控制的大火最終釀成了極其慘重的損失。如果在災難發生之前,人們不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而忽視災難,那么很多災難也就不會乘虛而入。
素材分析:
1666年的倫敦大火,既是一場意外,也是一場注定發生的火災,一切都是因為人們的疏忽大意,因小失大,才導致了這場火災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