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旭
白巖松在一所中學做演講時,提問說:“同學們,秦朝的皇帝你們能記得幾個?”同學們紛紛舉手回答。白巖松又問:“那從秦朝到清朝你能記得幾個皇帝?”沒有一個同學能完整地記得所有皇帝的名字。
白巖松微笑著說:“同學們,這些皇帝的名字我也說不完整。那既然我都說不完整,為何要問同學們這樣無厘頭的問題呢?是不是拿同學們的智商開玩笑呢?非也。我要告訴同學們,即便是皇帝,在當時至高無上的人物,后人也會記不住他們的姓名,他們最終也會淹沒在歷史的浪潮里。一個身為當時風云人物的皇帝,我們都會遺忘,那么,活在當下的人們,人生還有意義嗎?”
同學們陷入沉思。
白巖松解釋:“時光不會停留,一切將會遠去。生老病死,人類面臨的問題得不到終極的解決,悲歡離合的情感問題一直在生命里延續,成功與失敗的榮辱問題也一直圍繞著生命。諸如此類問題,我找到了解決方法,那就是‘3+1模式來推進——3份工作與生活的時間,1份讀書思考的時間。因為好的書籍會不斷地教你如何樂觀地面對消極,就像導航儀,讓迷途的你找到前進的方向。
“如果沒有閱讀,你會走到死路盡頭。而在書本中,你會遇到和你同樣經歷的人,在死路盡頭記錄下來的所思所想,會幫助你推開一扇新的門,找到新的出口。這樣,你背負著痛苦繼續前進,走得久了,走得遠了,再回頭看那段歷程,看到自己在進步、社會在進步,你會感到很安心,也很快樂。
“因此,人類面臨的問題不是生活的本身,而是面對人生的態度。樂觀的人一定比悲觀的人走得更遠、走得更好,雖然人生的真相令人悲觀。在此,我強調,好的書籍就是‘3+1,3種人生態度:悲觀、樂觀與庸常,1種選擇:突破。樂觀地活著,用閱讀引導,才是人類進步的基石。”
素材分析:
在白巖松看來,生活,不是人類要面對的問題,人們要選擇的是面對人生的態度。日子就在那里,不好不壞不遠不近,既然如此,何不用樂觀的態度來面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