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燕
小時候,與小伙伴們一起玩耍因磕碰而哭鼻子時,大人們總會安慰我們:“沒關系,這點兒磕碰算什么。”去醫院打針,大人們也總在一旁鼓勵:“別害怕,勇敢一點兒。”上學后,課本里更是用很多英雄的事例告訴我們,要勇敢、要堅強,要無所畏懼。于是,我們理所當然地覺得,什么都不怕的人才是最厲害、最勇敢的人。自然地,我們也不斷地用這個標準來要求自己。
確實,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無所畏懼讓我們如虎添翼,有了“什么都不怕”這種精神的加持,我們可以一路勇往直前,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理想中的目標也跟著一個個地實現。可是,到達一定的階段之后,我們會突然發現自己似乎有了羈絆,失去了那股沖勁兒,面對未知的事情,我們開始產生猶豫,甚至開始患得患失。一定是自己變得懦弱了,不再無所畏懼了,這個認知讓我們恐慌、自責,坐立不安。
曾經我就被這樣的狀況所困擾。一位長者聽了我的困惑后,笑著反問道:“你覺得我有害怕的事情嗎?”我堅定地搖頭。這位老者是一名退伍老兵,在多年的軍旅生涯中,他執行了很多任務,其中多次出入異常惡劣的環境,面臨窮兇極惡的犯罪分子,多么危險的狀況他都經歷過,怎么可能有害怕的東西呢?
“不,我一直有害怕的東西。我不怕天災人禍,不怕各種糟糕的狀況,但我害怕罪犯伏法時,他們家里留下的白發蒼蒼的父母,我害怕去執行任務時,看見在襁褓里安睡的孩子。”老者頓了頓,繼續說,“一個真正勇敢的人并不是什么都不怕的人。在他的心底,一定有最害怕的東西,但這種東西不會讓他怯懦,反而會讓他更勇敢,而且更懂得如何勇敢。”
老者說的話對我簡直是醍醐灌頂!是的,“害怕”,其實就是一個人的敬畏之心。沒有敬畏之心的人往往會肆無忌憚、為所欲為,而有了敬畏之心,就懂得了堅強,也懂得了柔軟。無所畏懼能讓你走得更快,但有所畏懼則能讓你走得更遠。
素材分析: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害怕的東西,但有時候害怕反而是我們成長的必要因素,它讓我們有了底線,有了敬畏的東西,我們便也能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遠。
素材練練手
一只鷹落在了獵人設置的網里,它進行了多次沖擊,但未能沖出去,反而撞折了翅膀。這時麻雀就來教訓它了。“你飛的方向不對!”一只麻雀說。“顯然飛得太矮了!”又一只麻雀說。“照我看,”另一只麻雀說,“它根本就不會飛,要不然怎么會一而再再而三地落在網里呢?”鷹沉默著,它沒有回答。——對于失敗的英雄,是很難有人理解他的高度和價值的。
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