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亞飛
玉米是榆陽區長城沿線風沙灘區主要種植作物,利用合理的株型、測土配方、選用良種等新模式,能在玉米生育期內獲得相當理想的產量,追求高產高效栽培模式日益成為種植業的關鍵問題, 所以對玉米的高產攻關栽培模式非常值得我們共同探索。
1 選用良種
任何良種都對溫、光、水、熱、日照長短等自然資源及土肥等環境條件存在一定的要求,因此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選用良種,并做到良種良法配套,才能發揮良種的增產潛力。在品種選擇上,要針對各地不同類型的氣候特點,土壤情況,栽培管理水平,種植習慣,茬口安排,群眾的食味,消費習慣等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當地推廣的雜交玉米新品種。
2 種植密度
選用中等以上肥力田塊種植;畝留苗5000-5500株,大量研究結果表明,從種植密度和種植方式對產量的作用來看,密度起主導作用。在密度加大時,配合適當的種植方式,更能發揮密植的增產效果。目前生產上種植密度普遍偏稀,增加產量的關鍵措施之一,就是合理增加密度。即應根據品種特性、氣候、地力水平、肥水條件、管理水平等因素,因地制宜的適當增加密度。密植原則是:平展葉型宜稀,豎葉緊湊型宜密;肥地宜密,薄地宜稀(土壤肥沃、施肥量又多時,適當密些,土壤肥力較低、施肥量又少時,應稀些);灌溉條件好的地方宜密些,干旱和水澆條件差的,應稀些。
3 玉米的種植方式有兩種:等行距種植和寬窄行種植
3.1 等行距種植:行距相等,一般為30-50公分,株距根據密度而定。其特點是植株在抽穗之前,葉片和根系分布均勻,能充分利用養分和陽光。但是在高肥水、高密度條件下,生育后期行間蔭蔽,光照條件差,群體個體矛盾尖銳,影響產量提高。
3.2 寬窄行種植:行距一寬一窄,寬行距一般為60-70公分,窄行距一般為40公分,株距根據密度而定。其特點是植株在田間分布不均勻,生育前期對光能和地力的利用較差,但是在高肥水、高密度條件下,有利于生長后期通風、透光,使“棒三葉”處于良好的光照條件下,有利于干物質積累,產量較高。
4 底肥
底肥的作用是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物理性狀,疏松土壤,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動,及時供應苗期的養份,促進根系發育,為培育壯苗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底肥應以遲效肥料與速效肥料配合,化肥與有機肥配合,肥效時間長,為豐產夯實基礎。玉米在施用底肥時采用撒施方法,能使肥料靠近根系而易于吸收利用。一般畝施優質農家肥5000公斤、豐稷有機肥40公斤(1袋)、磁酶功能肥(30-9-10)40公斤(1袋)。農家肥不足時畝施豐稷有機肥80公斤(2袋),沒有灌溉條件或不需要灌水的田塊可采用一次底施法,即將底肥和追肥一次施入土壤。配方施肥,是根據不同土壤條件、采用不同的施肥量和不同的配比量,在施足底肥的基礎上,根據玉米后期生長情況適時追肥。
5 地下害蟲防治
畝用5%辛硫·毒死蜱顆粒劑2公斤翻地前撒施于地表,然后和底料同時翻入土壤中。小地老虎防治:5月下旬(小滿后),畝用敵殺死針劑2-4支(4毫升/支)葉面噴霧1-2次。
6 化學除草
畝用“僑樂”(乙·莠·2.4-D丁酯)200克,兌水30公斤于玉米出苗后至玉米5葉1心前葉面噴霧除草;或畝用天邦玉連喜1+1組合1套,于玉米3.5-7.5葉期噴霧除草;或畝用四寶旺財1+1組合1套,于玉米3.5-5.5葉期噴霧除草。
7 追肥
拔節期一次性畝追施30%智能尿素40-50公斤。大喇叭口期,結合中耕培土,畝施尿素30公斤,施肥的方法是在兩植株之間打深穴(深6-10厘米,直徑3-4厘米),將肥料施入穴內然后大培土。
8 適時收獲
提高產量適期收獲標準:玉米成熟期,全田90%以上的植株莖葉變黃,果穗苞葉枯白,籽粒乳線基本消失、基部黑層出現時收獲。過去在玉米生產上習慣性地收獲普遍偏早,灌漿尚未結束就進行收獲,粒重低,影響產量。因此,我們要大力提倡和推廣適期晚收技術,即在玉米籽粒乳線消失后收獲,在10月中旬開始收獲僅此一項措施可提高玉米品質和產量,收獲后及時晾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