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峰
布魯氏菌病又稱傳染性流產,其病原為布魯氏菌,屬于人畜共患的慢性傳染性疾病,病原菌侵害生殖系統之后可能引發子宮、胎膜、關節等炎癥。布魯氏菌病是牛養殖過程中的常見疾病,本文對牛布魯氏菌病的診斷和防治措施進行分析與探討。
1 病原
引起牛流產的布魯氏菌為革氏陰性小球桿菌,無鞭毛,不形成芽孢,病原菌具有較強的侵襲力和擴散力,可以通過皮膚、黏膜等侵入牛機體,再擴散到各個組織中,而且對外界環境的抵抗能力很強,在肉類、乳類制品中可以存活兩個月之久,在土壤中存活最多可達到120天。病原菌對熱較為敏感,在60℃的濕熱環境中三十分鐘可以將其殺死,常見的消毒液以及紫外線照射也可以將其致死。經過研究發現,本病原菌對四環素最敏感, 其次是鏈霉素與土霉素等抗生素。
2 牛布魯氏菌病的診斷要點
2.1 流行病學。牛布魯氏菌病會隨著牛的性器官逐漸成熟而增強,犢牛具有一定的抵抗力,隨著牛不斷成長,感染率也會越來越高。病牛和帶菌牛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患病母牛的流產胎兒、胎衣、乳汁、陰道分泌物、糞便等,都會成為傳染源。其傳播的途徑主要是消化道,其次哦日生殖系統、呼吸道、皮膚黏膜,牛采食被病牛污染的飼料、飲水、乳汁,或者接觸被污染的環境,就可能被感染。另外,當牛群生活在比較擁擠狹窄的牛舍中,不透風,寒冷潮濕,衛生條件差,營養不良,其抵抗力下降,也會誘發該病。
2.2 臨床癥狀。牛布魯氏菌病的潛伏期為14天到6個月不等,臨床癥狀不明顯,通常為隱性發生,其最主要的癥狀是妊娠母牛在懷孕5-8個月之后突然流產,以產下死胎為主,有時也產下弱犢。病母牛在流產之后會出現子宮內膜炎,并且伴有關節炎、滑液囊炎,關節腫痛,長期臥地,跛行。患病公牛會出現睪丸炎和附睪丸炎,睪丸腫大、化膿,觸碰會產生痛感,局部淋巴結腫大,配種能力也會明顯降低。
2.3 病理變化。感染牛布魯氏菌病之后,牛的胎盤呈淡黃色膠樣浸潤,并且伴隨有出血點,其表面覆蓋絮狀物和膿液,絨毛膜上充血、肥厚,伴有黃綠色滲出物。流產的胎兒胃部出現白色粘液,胸腔中有淡紅色積液,淋巴結和肝脾等組織出現不同程度的腫脹和壞死。慢性布魯氏菌病的表現為關節炎和滑液囊炎。
2.4 實驗室檢驗 。為了確診牛布魯氏菌病,可以采用實驗室診斷:第一,細菌學診斷,選擇流產胎兒的盲腸與真胃內容物,或淋巴結、肝脾等病料,進行細菌分離和鑒定,如果發現有紅色小球桿菌,則可以確診病牛患有布魯氏菌病。第二,全乳環狀試驗,這種方法適用于泌乳病母牛,使用藍色抗原進行檢驗,如果在其最上層出現比乳柱顏色更深的藍色環狀帶,則可以判定為感染布魯氏菌病。第三,血清凝集試驗,這種方法適用于所有患病牛群,以虎紅平板凝集試驗為主要方法,如果出現凝集現象,則可以判定為感染布魯氏菌病。
3 牛布魯氏菌病的防治措施
3.1 治療措施3.1.1 及時隔離。如果發現疑似病例,要立即將病牛隔離,牛奶不能帶出養殖場,同時,在防疫部門進行確診之前,必須要控制牛群移動,進行重新編號,對疑似病例進行隔離,出入養殖場的車輛、人員、養殖用具等,都必須要全面消毒,從根本上切斷傳染源,防止疾病傳播。由于牛布魯氏菌屬于人畜共患疾病,所以一旦發現疫情,也要對人進行監控。
3.1.2 病牛處置。一旦確診,必須要立即對病牛進行撲殺,在撲殺過程中按照無害化處理規定,對病牛尸體進行焚燒或掩埋,盡量選擇地勢較偏僻的地區,遠離水源、交通線路以及居民生活區域,挖3m深坑,在深坑底部鋪設生石灰,將病牛尸體平鋪放入坑內,再在其上部覆蓋0.5m厚的干草,澆柴油之后焚燒,覆蓋生石灰回填。
對于病情不嚴重,依舊有治療價值的病牛應該要及時治療,例如對出現子宮內膜炎的母牛,在剝脫停滯的胎衣后,可以使用溫度適中的生理鹽水反復清洗其子宮,隨后用鏈霉素進行治療,每千克體重20mg鏈霉素,或者每千克體重使用10mg鹽酸土霉素與10mg四環素,肌肉注射,每天注射一次,連續使用兩周,即可治愈。
3.1.3 疫病凈化處置。及時建立疫情監測凈化方案,對健康的牛群進行隔離飼養,每月進行一次布病檢測,發現之后立即撲殺處置,連續監測半年,直到養殖場中再無患病牛為止。在牛養殖場中必須要設置消毒池,每隔三天更換一次消毒藥品。
3.2 預防措施
在牛養殖過程中,必須要做好布魯氏菌病的預防工作,盡量減少牛群的患病率,提高養殖水平。
3.2.1 加強飼養管理。科學合理的飼養管理是提高養殖水平的關鍵,也是確保牛群可以獲得健康飲食,保持牛群生存環境良好的重要途徑。一方面,應該要加強牛的日常飲食管理,定期讓牛外出食用新鮮的青草,在缺乏牧草的季節,則可以采用舍飼,為牛提供充足營養。舍飼過程中要對牛群的飼料進行合理搭配,確保牛群的食物更營養、更健康,在飲水方面,也必須要確保牛群的飲水干凈、清潔。對于牛的飼料要進行集中采購,統一保管,確保食物衛生、清潔,防止繼發性感染以及其他的寄生蟲感染。另一方面,改善養殖環境。牛的生長水平和養殖環境有直接聯系,如果能夠創造良好的養殖環境和養殖條件,牛就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生長,養殖戶也可以獲得較高的經濟收益。所以,在牛養殖過程中要不斷提高養殖基礎設施水平,對牛的生長環境、生長條件進行研究,改善牛群養殖環境。例如在養殖才可以設置高效通風系統、換氣系統、消毒設施、廢水排放系統等,讓整個養殖場的環境更安全、健康,保持潔凈、空氣流通。
3.2.2 加強檢驗檢疫。近年來,牛布魯氏桿菌病常發,有很強的傳染性,所以要及時對牛疾病進行檢疫管理,健康牛群的檢疫次數為每年2次,可以對一些常規疾病進行檢查,便于獸醫人員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對疾病進行治療。同時,可以接種M104凍干活菌苗,盡量減少該病的產生與傳播。由于布魯氏菌病屬于人畜共患疾病,所以接觸動物的獸醫、飼養員、屠宰人員也必須要接受監控,定期檢查,以防患病。
綜上所述,牛布魯氏菌病是養牛過程中的常見疾病,在養殖過程中要根據臨床表現、病理變化等及時做出診斷,并且對癥下藥,及時治療,做好養殖管理,從源頭上減少病原傳播,控制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