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德超 王國富 洪波
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卻有著一個共同的身份——新四軍將士的后代;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卻有著一個共同的理想——傳承發揚新四軍老一輩優良傳統!10月24日,值紀念新四軍成立80周年之際,新四軍第三師將士后代一行28人來到新灘鹽場,追尋父輩當年戰斗的足跡。
“追尋父輩足跡,傳承紅色精神。”說起此次尋根之旅的緣起,63歲的“尋根團”負責人、廣州新四軍研究會宣講團常務副團長耿海薪說,“我們新四軍將士后代來自全國各地,以重走父輩當年戰斗足跡的方式緬懷先輩。這次尋訪之旅不只是一次繼承革命傳統之旅,更是一次思考之旅,讓我們更深層次的思考如何弘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繼承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聽說老三師將士的后代要回來尋根,外公跟我們念叨了好幾天,說什么也要我們帶他一起來。”新四軍老戰士呂玉湖老人的外孫張超告訴記者。呂玉湖老人今年已97歲高齡,時任新四軍第三師八旅二十四團排長,雙腿在四平保衛戰中受傷留下殘疾。“在童年時代,外公就經常給我講他的戰斗故事。”當拄著雙拐的呂玉湖老人在家人陪伴下來到王橋戰斗烈士紀念碑前時,現場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老英雄,您身體怎樣?聽說您參加過王橋戰斗,當年的戰斗歷史您是否還記得?”“看到和父親一起戰斗過的老英雄,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父親。”在場的新四軍第三師將士后代們的激動之情溢于言表。
飲水思源,葉茂思根。一路尋根,我們聽到很多感人的故事。站在宋公堤遠眺大海,大家無不動容。“我們都知道小沙東海戰,這里就是當年新四軍第三師赴延安學習干部阜東海邊出征處。”徐振理介紹道。
“我的父親毛世言當年在新四軍第三師八旅二十二團服役,在鹽阜這片光榮的土地上戰斗了5年。我想對父親說,謝謝你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年63歲的毛慶平是安徽省馬鞍山第六中學語文老師,2010年退休后,她開始追尋父親當年的戰斗足跡。
“1941年2月,新四軍為解決鹽阜抗日根據地的軍需民食,在此拓建曬鹽池灘,名曰‘新灘’”。新灘鹽場黨群工作部王國富向大家介紹,“這里的每一塊土地都是當年新四軍將士臨海煮鹽的見證。”
“這感覺還是和當年一樣親!”在新灘鹽場開發大道大橋上,今年93歲高齡、曾在原阜東獨立團服役的老戰士沈德井深情撫摸橋柱上“N4A”標志,這一幕感動了現場的每一個人。

“以前只聽說蘇北比較落后,可今天來到濱海、新灘鹽場所,一路走、一路看,真的讓我眼前一亮。”說起現在的新灘鹽場,毛慶平覺得和自己印象中的鹽場有很大不同,“寬敞的道路、繁華的小鎮、開放的港口、美麗的街道……我為父親戰斗過的第二故鄉的快速發展感到欣慰!”
在新四軍建灘公園,尋訪團成員們撫摸鐵軍戰士雕塑,或仔細觀看或交流探討或合影留念,紛紛表示,此次在新灘這片革命老區尋訪父輩們英勇的戰斗歷程,心情很激動,也深受教育。
“1940年5月,中共阜寧縣委機關在六套鄉宋義的家中重新建立。當時阜寧縣包括當今我縣區域,而宋義任中共阜寧縣二區(今東坎)首任區委書記。”在位于天場鎮新四軍第三師八旅紀念館,當徐振理介紹這段歷史時,有位女士深情凝望著墻上宋義的照片非常激動,原來她就是宋義的女兒宋鐵玲。
“記得我還是在10多歲的時候隨母親回來過,今天再次回到家鄉,深切感受到父輩當年的不易,覺得他們很了不起。如今,我們都是花甲老人,緬懷先輩,這是一份血脈的傳承,更重要的要把對革命老區、對家鄉的血脈親情一代代傳承下去!”宋鐵玲深有感觸地說:“雖然我定居在廣西桂林,但我和父親的根都在濱海,我要把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世世代代傳承好!”宋鐵玲發自肺腑的一席話,代表了新四軍第三師將士后代共同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