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大成
全面實施四大行業的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后,作為原營業稅陣營中最大體量的建筑業不同于其它行業,其經營流動性強,業務往往大多在注冊地以外,且單個經營體量較大,稅收較多,在何地繳稅往往成為注冊地與經營地之間的博弈。為規范兩地間的稅收利益,國家稅務總局出臺《納稅人跨縣(市、區)提供建筑服務增值稅征收管理辦法》,對建筑業企業外出經營繳稅作了具體規定。該辦法運行兩年來,對規范兩地稅收利益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作為一名一直工作在稅收征管一線的稅務干部,幾乎天天與這類稅收打交道,深刻感受到經營地的稅務機關管理這項稅收難度逐漸變大,必須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以破解,以有效維護經營地正當的稅收利益。
推行營改增后,建筑企業在注冊地領購開具發票,不再在經營地領購使用發票,這給傳統的以票控稅管理帶來很大沖擊,主要表現有:
信息來源難。外來經營建筑業務的項目,大多分布面廣,有的在城區,有的在偏遠鄉村。這幾年基層稅源管理部門不斷收縮,管理巡查力度越來越低,特別是邊遠的農村地區更是無力巡查。如果外來經營戶不主動到稅務部門報驗登記,稅務部門很難掌握這些信息。
報驗登記難。由于外出經營建筑企業不在經營地領購使用發票,對經營地稅務機關“無所求”,加之回注冊地繳稅也不算違法,如果經營地相關單位不督促其報驗,很多外來戶不主動在經營地登記。最近筆者轄區一外地路橋公司從事高速建設,中標金額十幾億元,經營長達一年多時間,稅收人員多次找項目部人員要求報驗登記,對方就是拖著不辦。
了解真實經營情況難。建筑業經營相對其它行業本身復雜,有的是自營,有的掛靠經營,企業實際經營人一般不在項目所在地。稅務人員到項目部調查了解情況,有的一問三不知,有的知道也不配合調查,有的干脆避而不見。
稅收管理難。建筑業經營中經常涉及分包轉包甚至三包四包等經營形式,有些業務按稅法規定可以稅前扣除。而稅款申報在辦稅服務廳進行,稅源管理部門往往只知道一包的情況,而對后面層層轉包并不知情。花很大力度督促后面承包商報驗登記繳稅,造成經營地稅款流失嚴重。本轄區一鐵公立交橋項目就曾出現四包的情況,一包因分包扣除沒有稅繳,后面的分包商把稅都漏掉了。
如前所述,經營地稅務機關在管理外來建筑業經營戶稅收中確實存在著種種難處。面對困難,稅務部門應知難而進,結合實際,采取切實可行措施加以破解。
建立全社會協稅護稅機制。由于僅靠稅務部門單打獨斗來掌握建筑業外來經營戶的報驗信息十分困難,必須發揮全社會電子眼的功能,來搜集掌握稅源信息。為此,有必要由各地政府牽頭,建立健全社會護稅協稅網絡,全面捕捉稅源信息。搭建稅費征收保障網,將社會各界特別各主要護稅協稅單位掌握的稅源信息及時傳遞到保障網,稅務部門通過該網絡就能全面掌握稅源信息。
暢通前后臺之間稅收聯系。首先,辦稅服務廳前臺要把好入口關。納稅人報驗登記時,詳細登記報驗納稅人名稱、合同金額、項目建設地址、辦稅人員等關鍵信息,推送至稅源管理部門核實,明確稅源管理責任人。其次,前臺受理納稅申報時,工作人員要認真審核,對特別是涉及到分包扣除的,及時將申報資料傳遞到稅源管理部門,由其進行相關核實,督促分包商按規定繳稅。最后,受理核銷報驗時,應將相關資料傳遞至稅源管理部門,由稅源管理部門調查無誤清稅完畢后進行核銷。
加大違章處罰力度。日常征管中,建筑業外出經營稅收管理難,主要是納稅人不配合或拒絕檢查管理的。要解決這個問題,在宣傳政策的基礎上,必須果斷拿起違法違章處罰這個法律武器,按相關法律法規對違法經營涉稅問題進行處罰。對處罰不執行的,應依法強制執行或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打消納稅人僥幸心理。
全面推行信用管理。稅源管理部門要破解外來報驗登記納稅人管理的問題,除依法處罰外,還要舉起納稅信用管理這個殺手锏,讓違法者不敢以身試法。經營地稅務機關對發現納稅人不報驗登記、拒不配合調查、不按規定核銷等違法行為的,通知注冊地稅務機關或自己進行相應的處罰,處罰信息錄入金稅三期系統。在納稅信用等級評價中,這些處罰信息或不按規定核銷報驗信息進行納稅信用等級扣分處理,直接影響納稅信用,甚至進一步影響其招投標,從而自覺遵守稅收法律,接受經營地稅務機關管理,依法繳納稅款,實現輕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