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亮
(江蘇省張家港市鹿苑中學 215600)
物理實驗課的教學質量直接影響著物理課教學質量的高低,對學生科學素養及綜合素質的提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由于筆者所執教學校實驗設備、實驗方法、實驗場地及學生文明素質等種種因素的限制,我們初中物理實驗課教學長期以來可以用“臟、亂、差”三個字來形容:實驗課結束后實驗室往往垃圾成堆——臟;學生多器材少,有部分學生實驗課不實驗,隨意離座甚至打鬧——亂;做實驗的學生很多操作不合規范,不能科學地進行實驗,對實驗現象不會總結規律,實驗效果就一個字——差.
新課程改革之后,初中物理教材(尤其是我們所使用的蘇科版教材),很多物理規律都要求學生經過“探究”得出.以前為了學生能形成規范的實驗操作習慣,避免因為操作不當或其他原因而導致實驗“失敗”或者得不到老師“希望”的結論,我們都會在每堂實驗課之前對實驗器材精心準備,甚至會先在教室里做過演示實驗才讓學生到實驗室進行操作,以確保實驗萬無一失.然而這樣精心地為實驗課做準備的結果卻往往是事與愿違,早已了解實驗過程及實驗結果的學生,進到實驗室之前已經覺得自己只是一個老師實驗演示的旁觀者,進入實驗室也只不過是為了能夠完整地重復老師的實驗操作及實驗結論,完全沒有了探索未知的激情和新鮮感,實驗興趣的減弱也影響了學習物理學的興趣,使課堂教學效果也要為之大打折扣.
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我們進行了很多次的嘗試,實踐證明,還探究實驗以“探究”本色,效果不錯.例如初三上學期的探究歐姆定律的實驗,本以為學生不清楚實驗過程及結果會造成實驗室的秩序混亂,實際上后來卻發現只要學生掌握了電路的基本連接方法及電表的使用方法(這些當然要在之前的電路連接的實驗課中先下足工夫),再在實驗前分小組做好實驗計劃,包括電路連接圖及記錄表格等,并要求實驗后上交實驗計劃書及簡單的實驗報告,進入實驗室后的實驗效果就有了很大改觀,學生對歐姆定律的認識也更加深人,為課堂教學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甚至一些平時學習興趣不大的同學,因為探索未知的天性,也會很認真地嘗試進行實驗,即使有些同學實驗中有什么錯誤或者結論與事實不符,也可以通過實驗課后的課堂教學來彌補,由本次實驗比較成功的同學在課堂上完成演示來得出正確的物理規律.
再如初中光學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實驗: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探究,幾乎是每年的中考實驗考查中的必查實驗,正因為如此,我們常常會更怕學生在實驗時出現哪怕是一點點的小錯誤.所以通常會在進實驗室之前給他們太多的限定:比如蠟燭、凸透鏡、光屏擺放的順序,如何調節三心的高度,實驗中不能移動凸透鏡,甚至對每條成像規律中每個器材應該擺放在光具座的什么刻度都給了限定……這就像我們給了一個孩子一盒積木,而要他只能按我們的要求反復練習搭完全一樣的房子,剝奪了他創造的快樂,結果可能讓他從此不再喜歡甚至討厭積木這種玩具.同樣,這樣的學生實驗,也讓原本應該新奇快樂的探究過程變得索然無味.我們把它改成除了實驗器材不能變動和必須記錄實驗表格外,沒有其他的任何限制,最后的成像規律請同學下課后自己總結,不完整的部分下堂課再進行討論.這樣的改變讓大家在實驗室都“玩”得很開心,原本枯燥難記的凸透鏡成像規律也變得像是新結識的好朋友,很容易就記熟了.探究實驗中的一些失誤甚至是錯誤,只要教師及時發現和引導,在以后的解題過程,特別是有關物距、像距變化如何影響成像大小的題型解題中,會帶來很大的幫助,最重要的是這不是在死記規律解題,而是真正做到理解貫通,會實際應用了.
科學就在身邊,實驗隨時隨地可以做,不一定要在實驗室里.例如在學習聲學知識時,很多同學不太容易理解音色的意義,有時我會和他們做個小游戲:請幾位男生幾位女生背對座位在教室后站成一排,每人在我手中抽一張紙條,每張紙條上寫著模仿老爺爺、老奶奶或者大家都熟悉的某位老師說話的指令,念出課本上的同一小段文字,請座位上的同學猜猜這是誰在說話.因為同學兩年大家都很熟悉,即使說話的響度和音調改變了,但幾乎每個人都能很容易被猜到.這樣的一個課堂小游戲,幾乎不需要什么實驗器材,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就讓學生弄懂了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而且印象深刻.
同樣是聲學教學,在講到音調時我也經常不做太多語言的解釋,而是帶一個玩具小揚琴,請學生或者自己分別用它的低音區和高音區演奏同一段旋律,低音區一般大家都比較享受,一到高音區很多同學就開始捂耳朵了,音調高低的問題就分辨出來了.而且揚琴每個音的金屬管長短不同,可以很方便地解釋清楚音調高低與聲源長短的關系.
在學習運動的相對性時,有些同學對地球同步衛星理解得不是很好,可以請一位同學到教室前面來扮演地球,手上拿一個物體模擬珠穆朗瑪峰,另一位同學扮演地球衛星,在一同轉動的過程中向同學演示同步衛星與不同步衛星的區別.通過這個簡單的小游戲,學生對相對靜止及相關的空中加油機等現象都會理解得比較好.
每個教學班都多少有幾個讓老師“頭疼”的學生,因為完全不會動手實驗,極有可能成為實驗課上的不穩定因素.為了讓實驗課更好更有效地進行,從初二的第一次學生實驗開始,我們就嘗試著讓每個班的同學自由分組,分為兩到三人一組,這樣順便還解決了實驗器材不足的問題,又可以把學習比較有困難的同學排在前排,方便教師監督和指導.再從每個班里挑出除班長和科代表外八位同學,在正式實驗課之前進行“崗前培訓”,這樣班長和科代表可以幫忙維持良好的實驗秩序,而八位實驗小組長每人負責指導兩到三組同學,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再請老師幫忙.這樣一來,就把教師大大解放了出來,不用再因為需要時不時地維持課堂秩序或指正一些“低級”錯誤而耽誤時間,可以有時間和精力來觀察同學實驗時的問題和不足,好在以后上課時及時地進行有效的指正.
來自同學間的指導似乎更容易被接受,對于前排有些學習困難同學老師可能很難教會他們某個實驗操作,同班同學的一個簡單演示,就足以使他們了然于心,可以幫助他們在自己的課上有所收獲.對于老師而言,這應該是最值得欣慰的事了吧.
參考文獻:
[1]徐海鵬.合理運用EXCEL提高物理實驗課效率[J]. 湖南中學物理,2015(10).
[2]吳健俊.淺談如何上好一節物理實驗課[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5(14).
[3]雒亞妮.如何實施初中物理有效教學[J].數理化學習,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