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學院工藝美術學院 福建 莆田 351100)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木雕工藝迎來了又一個春天,市場需求旺盛、產業規模急劇擴大、從業人員持續增長。發展至今,繁榮景象的背后卻暗含著業界公認的高素質人才斷層問題。如何培養高素質人才是木雕工藝持續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而創造力的培養則是解決此問題的重點。本文擬從莆田學院木雕工藝專業人才創造力的培養提出解決方案,以期在高校培養木雕人才方面提供有益參考。
關于中國木雕工藝的著作層出不窮,或者講解木雕工藝的歷史發展與現狀、品種分類、藝術表現形式及特點、制作過程與技法、經典作品賞析;或者講解傳統題材內容及造型特點;或者介紹藝術家群集;或者單獨介紹藝術家個人木雕藝術。這些都只是講解和介紹已經成功了的木雕工藝相關方面,而并未涉及木雕工藝界的重要問題——人才的創造力培養。相關學術論文也大抵如此,僅有極少數文章對此問題進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若干建議,如浙江廣夏建設職業技術學院許元副教授提出打造具有創意設計、構思創作的復合型人才[1];廈門工藝美術學院林建斌副教授提出木雕題材內容和表現形式的創新[2];莆田學院工藝美術學院詹偉鋒副教授提出以現代設計理念融入木雕工藝而進行創新[3]。這些解決方案均是針對已從業人員所提出的,而作為后備軍的高校木雕工藝人才培養的學術文獻還沒有出現。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祖傳制和師徒制的傳承方式與市場經濟決定了工藝界創造力文獻的相對封閉性;二是高校開設木雕工藝專業也只是近10來年的事情,且絕大部分設置在以掌握木雕工藝相關制作技能為教學目的的職業技術院校。開設木雕工藝專業的本科院校少之又少,莆田學院也僅僅開設此專業五年。
盡管如此,可供查考的關于高校美術人才創造力培養的文獻還是非常之多。如西南大學美術學院邱正倫教授提出以開發主體視覺能力來提高學生創造力[4];嘉興學院設計學院季紅副教授提出構建完整培養系統提高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創造力[5];西安美術學院張軍老師提出換位思維、形象思維等基本思維方法幫助培養學生的藝術創造力[6]……這些都為本文的撰寫提供了有益參考?;谝陨涎芯砍晒P者以莆田學院木雕工藝專業為例,針對人才創造力的培養提出以下幾種途徑。
莆田作為“木雕之都”,工藝大師輩出,工廠、作坊林立,長期或定期展覽終年不斷,各種原創比賽層出不窮,這為學習前人的知識經驗提供了非常豐厚的地域資源。尤其是學生可以直觀大量的經典作品以及參觀各木雕原創比賽大師的制作過程,這種直接的學習機會是任何文獻資料都無法相比的。在這些現場學習中,教師一定要發揮主導作用,通過分析作品形式結構、講解作品寓意與風格特征等方法引導學生了解。并要求學生從興趣出發查閱部分經典作品相關文獻資料,使學生主動深入地了解作品,從而借鑒相關元素(如刀法、作品構圖等)進行相應的鏈接使用來創作。部分的借鑒與模仿是學生時代創作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切勿過度模仿而阻礙今后的發展,借鑒與模仿只是學習的手段,提高創造力做到真正創新才是學習的目的。
目前市面的木雕工藝作品很多都是采用昂貴木材進行雕刻,如海南黃花梨、小葉紫檀等,甚至有些大師直接用沉香雕刻。學生肯定使用不起這些木材,只能用便宜的樟木、楠木等。但對于創造力的培養來講,這并非是一件壞事。昂貴的木材寸木寸金,雕刻時只能采取隨物賦形的方式創作,最大限度保留原材料。而用便宜木材創作則不然,我們可以根據創作需要自由切割、取舍、組合,打破木材原有形狀而組建新的結構形式。還可以用木材與其它材料結合使用而創作,如與石材、金屬、陶瓷、玻璃、玉、竹等等一切需要的材料。例如,日本藝術家舟越桂在木雕人物作品上采用大理石眼球鑲嵌;波蘭藝術家Malgorzata Chodakowska用木頭與銅結合創作人物;西班牙藝術家Efraim Rodriguez Cobos用櫸木、雪松、胡桃木、橡木等各種木材組合進行創作。
中國現代木雕工藝的制作主要使用電鏈鋸、斧頭下大料,再用雕刻刀等工具深入塑造和修光,大部分作品最后的表面形式細膩光滑,也有少數作品保留斧劈或雕刻刀的痕跡。學生創作時,除使用上述技法外,教師可根據創作需要鼓勵學生使用多種雕刻技法,只要是有利于作品表現的技法都應該大膽試驗。比如僅用電鏈鋸從頭至尾制作一件作品而保留所有鏈鋸切割的痕跡(如臺灣藝術家朱銘的太極系列);或者在作品形體完成后用火燒烤木頭表面,然后用砂紙部分打磨木頭(如德國藝術家Jurgen Lingl Rebetez的動物系列);或者部分保留手工挫、角磨機砂盤的磨痕(如意大利藝術家Bruno Walpoth的年青男女系列);或者多種技法融合使用等等。
通過美術高考而入讀莆田學院的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美術基礎,但視覺認知的能力還需要持續的發展。如果視覺認知能力平庸或固化不前,想要在木雕工藝上持續的創新就顯得異常艱難。因此,發展視覺認知能力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重要任務之一,可以從注視與觀察、感覺與知覺、直覺與頓悟三個方面著手。
教學中,發展學生對客觀對象的注視和觀察客觀對象特征的能力是獲得創造力的前提。注視即重視、關注客觀對象,做到真正地“看見”對象而不僅僅滿足于“看一看”,“看見”是對客觀對象的一種審視與理解,“看一看”則具有非常大的偶然性,隨意往往導致似是而非。觀察是指360度全方位觀察客觀對象,這對學習木雕工藝的同學特別重要,學生不只是正面觀察,還需要側面、背面、頂面、底面觀察同時進行,做到對客觀形體全方位立體的整體把握。觀察的基本方法就是不斷地比較,在比較中立體地把握客觀對象。貝蒂·艾德華說:“觀察過程實際上是充滿樂趣的,因為它能賦予你藝術家才具有的神奇力量,輕松掌握三維空間?!本唧w到課堂上,老師就要有目的性地引導學生注視與觀察不同客觀對象的空間、結構、形狀、運動、比例等等。一旦學生學會了觀察,他們的視野將變得寬闊,對客觀對象的美便能迅速全面地把握,使通過觀察所得的感受影響藝術創作。
藝術家獨特的感知力和想象力組成藝術創造力,感覺是對客觀對象個別屬性的認識,知覺是對客觀對象的整體把握。美國藝術理論家馬克思·比爾認為藝術可以讓看不見摸不著的思緒得以呈現,他說:“思緒本身無法通過感官表達出來,除非通過藝術這個介質。因此,我認為,藝術可以通過某種方式把思緒轉化成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痹诮虒W中,老師會把對客觀對象的視知覺用語言傳遞給學生,而語言又是極難完全表達出所有的視知覺,特別是在藝術感知中有很多部分是只可意會卻不可言傳,這就需要不同的學生個體親身感受與領悟。老師應注重培養不同學生對同一客觀對象不同的感知力,鼓勵學生敢于用作品表達屬于他個人獨特的感受。
柏拉圖認為直覺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層次,因為“它達到了對先驗本質的直接把握,而我們經驗中一切事物之呈現正是由于這些先驗本質”。直覺就是直觀感受,沒有經過任何分析和推理的觀點。頓悟是一種突然的穎悟,在人們百思不得其解時突然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猶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在教學中,老師可利用多媒體媒介虛擬適于啟迪直覺與靈感的場景,讓學生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自然而然地悟出審美創造的情節。另外,老師要隨時觀察學生動態,及時發現學生用靈感和直覺所構設的草圖或作品,和學生一起探討如何保留直覺和頓悟所閃現的藝術火花,并使其在創作中發展延續。
專業學生的創造力培養是木雕工藝高素質人才后備軍的重要問題之一,文章在已有相關研究文獻的基礎上,結合木雕工藝市場以及莆田學院木雕工藝專業現狀提出部分的借鑒與模仿、多材料多技法大膽試驗、發展視覺認知力的解決問題途徑,以期對高校木雕工藝專業人才創造力的培養做出有益參考,為填補此領域研究的空白盡綿薄之力。當然,限于筆者研究水平,文章還有諸多不足。比如說,已經運用于市場的數字化技術在木雕工藝專業中的教學與應用,網絡時代如何全面提高木雕工藝專業學生的藝術修養等等。這些都與高校木雕工藝專業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如何與時俱進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