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容 王逸勤
(1.福州外語外貿學院 福建 福州 350202;2.福建教育學院數學研修部 福建 福州 350001)
應用型本科院校主要的辦學目標是為國家與社會培養具有扎實專業理論知識及優秀專業技能的全面發展應用型專業人才。而高等數學在高等院校的課程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是理科專業學生的必修基礎課程。利用高等數學,能夠提高高校學生抽象概述能力、理性判斷能力、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能力,與此同時,還能夠為學生以后的學習提供重要的數學基礎知識及有效方法。但在高等數學課程教學當中,由于該學科的具有一定的難度及較強的抽象性,且教學任務的繁重,因而產生了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
我國高等教育已從以往的精英教育逐漸轉變成為現階段的大眾性教育,而生源的整體質量也呈現出下降的趨勢。這樣的形勢及特征在應用型本科院校中更為常見。這些院校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習水平、學習態度、學習動機等方面與其他高校學生存在一定距離。因此,就需要高等數學課程深刻意識到這一現實問題,且自覺主動的實施課程整改,這樣才能夠切實有效的提高教學實效性。
當前,順利進入高等院校的大學生新生,都是在長時間的新課程標準系統培養下逐漸發展起來的,而數學中的基礎性知識內容發生了較大程度的改變,整體學科知識的難度及深度上都有所下降。導致高等數學基礎性數學間出現了嚴重斷檔問題,針對這種情況,需要高等數學對其知識內容進行適當調整,以便更好的銜接基礎數學知識。
應用型專業人才的培養注重的是基礎理論知識有效應用到實踐當中,強調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重點培養他們的基礎理論、拓展知識領域、提升專業技能與素養,激發創新意識。故而,對于高等數學教學也同樣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需要其不僅要關注教學本身,同時更要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解決上,最大限度的發揮出高等數學在專業人才應用能力培養中的重要作用。
應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創建時間較短,高等數學課程通常在原有已形成的教學體系基礎上,對其進行濃縮而應用到本科院校的教學當中,這樣不僅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同時也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造成目前較為窘迫的教學現狀。具體表現在(1)內容延續原有體系,理論內容過多,實際應用較少,無法較好的銜接專業知識,嚴重忽視了學生實際應用水平的提升。(2)教學模式落后、教學方法傳統,依舊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影響了教學質量。(3)缺乏實踐環節,師生間地位不平等,不能有效溝通,教師在課堂中,一味的灌輸大量理論知識,沒有合理分配課堂時間,結合具體知識來組織相應的課堂活動,無法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4)教學團隊綜合實力不足,許多高等數學教師沒有真正意識到該課程對于學生日后的學習及個人發展所起到的作用。(5)評價方式單調,仍然以傳統的應試為主,無法真實全面的反應出學生的真實能力。
教師是教學改革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他們的思想觀念及教學理念將直接影響著教學改革的實施進度及效果。因此,應用型本科院校的高等數學教師要充分意識得到過去自身教學中所存在的不足問題,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要從以往過去注重知識傳授的教學模式向重視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為主要教學目標的先進教學模式上靠攏,轉變以教師為課堂中心的灌輸式教育,重新定位教師角色,將課堂主動權歸還給學生,教師則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打造探究合作式教育。從而真正實現以往應試教育向應用型教育的轉型,將傳統教學模式升級為依托于現代化教育手段的智能創新型教學模式,在結合自身院校實際發展情況的基礎上,不斷挖掘、尋求更加先進的教學理念及方法。
在過去高等數學課程教學體系中,為了體現基礎理論知識的整體性及數學課程的嚴謹性,有許多知識內容的分析與題型算法較為繁瑣、抽象,學生無法在課堂中完全消化所學知識,只能被動、機械化的接受,卻并不能真正的將其掌握及有效運用,為學帶來許多學習上的困難,嚴重降低了學生對于高等數學的興趣、挫傷了他們的自信心。高等數學課程的教學系統與知識內容,應嚴重遵循教學中的科學合理性與實用性準則,立足于學生專業培養目標,從專業日后課程學習的現實角度出發,在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課程有限教學時間的基礎上,合理設定教學內容,防止高等數學教學內容陷入過深、過難的漩渦,將該課程的教學從數學單純意義上的推理與嚴謹邏輯性中解脫出來,著重放在學生應用能力培養上,為學生的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奠定良好基礎。
教學方法傳統及評價機制的不完善,是阻礙高等數學課程教學革新的重要因素,高等數學課程想要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改革,就應將以往“定義—理論—理論測試”的機械化、灌輸式教學模式變成“現實—理論—應用—能力測試”的應用式教育。在教學當中應不不斷挖掘更好的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的教學方法,在合理范圍內降低數學的思維及邏輯推導的縝密性,弱化數學的計算技巧,讓學生從以往復雜的理論及試題驗證中解脫出來,全方位的呈現出數學思想的質樸性與實用性。高等數學課程當中有很多關鍵的定義通常是根據大量的現實問題中加以抽象化提取出來的數學本質,有著較為深遠的物理或是建筑工程方面的背景。對此,教師向學生講述這些重要的定義時,要讓學生真正的理解數學定義,并掌握他們的相關背景,尤其是其中所蘊藏的數學思想。而在教學方法上,則應利用案例法、合作探究式、交互式、以及任務驅動等有效的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以便讓每位學生都能夠自愿加入到課堂討論中,親身體會、積極思考、與同學教師共同探討問題呢,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提高學生的數學思想及學習成績。在教學評價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將傳統應試教育中的閉卷考試與日常開放性的測試有機結合,把學生課堂日常表現、學習態度、進步幅度等納入到評價機制中,并根據教學內容,組織相關探究式學習與課堂活動,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角度全方位、人性化的評價學生,充分發揮出評價機制的重要作用。
對于不同專業的課程需求,將數學知識與有關專業相互結合,能夠進一步提出高等數學課程的特點,同時又能體現出其在日后專業學科學習中的重要應用性,真正促進學科間的有機融合,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深刻意識到高等數學課程對于自身專業學習的重要意義,從而協調好知識、技能與素養間的關系。在引入與應用數學定義時,教師應最大限度的運用理論與實際相互結合的教學方式,在專業課程中更好的滲透高等數學課程的具體內容。例如,電子物流、機械類專業可以在電線密度、電流強度等方面的問題上,利用數學中導數定義加以解釋,探討電路合理的輸出功率,利用壓力或是引力等實際生活案例展現出微元法中的微積分的重要理念及實際應用。而對于經濟類專業,可以利用成本率、生產勞動效率等,結合導數定義,通過成本有效控制、最佳庫存計算及市場供求平衡等方面的實際應用案例來進一步強化高等數學課程在專業中的應用性。
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則及學生思維當中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于不同能力、不同基礎的學生采用不同的、針對性較強的教學方法,制定不同等級的教學目標,這樣不僅能夠有助于大部分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的培養需求,同時又能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诖?,在教學中就需要設定課程目標時,運用分層教學方、逐一突破難點與重點內容,將整體教學內容按照基礎、過渡、深化三個層次劃分,其中基礎內容主要包含基本的數學定義、理論知識及簡單的數學思想,而過渡內容要包含教學中的難點、重要的理論推導、多方面知識點的交叉等,高級中的內容則是運算技巧、理論驗證與實際問題中的具體應用及創新等。在這三個層面當中,基礎部分是重點,不僅是教學中的重要基礎知識,更是各層次學生共同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只有充分理解并掌握了基礎的知識內容,才能開展后續內容的學習,才能確保更深層次內容的教學工作順利開展。
綜上所述,應用型本科院校的高等數學課程實施改革不僅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又能進一步促進教學事業的持續發展,教師應深刻意識到該學科對于學生其他專業的學習及多種能力提升的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應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學科特點,積極改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利用多媒體技術等有效措施全方位的實現高等數學課程的改革,切實提高教學效果與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