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峰
(江蘇省南通市第二初級中學 226000)
化學是學生在初中階段接觸的學科,學生對學習化學的方法還沒有形成,如果教師沿用“一刀切式”教學模式,會導致學生失去學習化學的信心.因此,教師應依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采用分層教學,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活動,使每個層次的學生在課堂中都有思維空間,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提升初中化學課堂的高效性.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教師可以利用分層的教學模式,為各個層次的學生提供學習資源,以實現學生的獨立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然會遇到困難,這時可以先采取組內討論,再利用班內交流,發展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實現高效課堂的教學.
如對“溶解度”進行復習時,教師就采用了分層教學模式,在實施過程中,就有學習能力差些的學生,提出通過溶解度曲線可以確定在這一溫度下飽和溶液中溶質、溶劑、溶液的質量之比,有能力高些的學生,提出通過給出的溶解度曲線,可以比較出在這一溫度下不同物質的溶解度的大小;在小組內討論時,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講解,使全組人員都對這一知識點有了認可.還有小組能力差些的學生,提出通過溶解度曲線,可以獲得在這一溫度下飽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能力高些的學生就在組內提出在溶解度曲線下,還反映出了在這一溫度下質量相等的飽和溶液中含有的溶質數.最后教師組織學生交流,還列出了溶質能否完全得到溶解、能否得到某種溫度下的飽和溶液的化學知識點.
教師利用分層教學模式,為學生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給學生創造了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時間,深化了學生的認知.這樣的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在進行初中化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教學內容,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所在層次問題的解決中,再通過組內其他人員的幫扶,促使學生完成更高層次的問題,從而提升學生的認知高度,實現高效課堂教學.
如在教學“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時,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采用分層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回顧氧氣的制取過程,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順利完成奠定了基礎.這時教師提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二氧化碳的制取裝置以及如何來收集的問題.這時教師讓每個小組的能力差的學生進行回答,然后再讓中等能力的學生進行必要的補充,使各層次學生在心目中對知識有清晰的認知,接著教師又提出要如何檢驗收集的二氧化碳是否滿了,顯然能力差的學生就有些摸不著頭腦了,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中等能力和能力高些的學生先在組內進行討論,能力差些的學生認真聽著,同時也把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加入本小組的討論中,最后在小組中形成了結論,再進行班級交流,為了讓各個層次學生都能理解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教師讓能力高些的學生陳述本小組的結論,使全班各層次的學生都能理解和掌握二氧化碳的制取過程.
教師針對教學內容,采用分層的教學模式,使各層次學生在不同層次問題的引導下,產生參與的熱情,并在解決深層問題的過程中,提升了學生的認知高度,實現高效的初中化學課堂.
在分層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根據各層次學生的能力、水平為學生創設探究、自主學習的平臺,使學生在探究中實現對知識的有效延展,從而更好地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實現初中化學課堂的高效性.
如在教學“水的組成”一節課時,教師給各小組分派了不同的自主學習任務:甲組分得的題目是a水的構成元素是什么?是怎樣得知的?b水是一種單質還是一種化合物?乙組分得的題目是a要對水進行電解需用到什么樣的儀器?會產生怎樣的現象?b通過電解水產生的氣體能否說明在水中含有氫氣和氧氣,根據又是什么?丙組分得的題目是a對水電解時所用的儀器有什么優點又有怎樣的缺點?要對產生的氣體怎樣進行驗證到底是哪種?b通過電解水得到的氣體——氧氣和氫氣所產生的體積之比為1∶2,是否可以推得水的組成?各小組學生開始針對小組的題目認真閱讀課本相關的知識,并進行積極的思考,并不時地用鉛筆在課本相應的內容處圈出自己的疑問、勾畫出重點詞語句,在小組中認真討論自己心中的疑問和對應的問題.當各小組把各自負責的任務完成后,教師讓各小組派代表為其他同學進行講解,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實現共同提升.
教師根據全班各層次學生的能力與水平,采用分層教學,為各層次學生提供了探究學習的機會,激發了學生探究的熱情,從而驅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在這個過程中,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促進課堂高效發展.
在化學教學的過程中,總是通過練習來鞏固所學的知識.教師可以在練習中采用分層教學模式,讓學生共同完成,當出現錯誤時,由小組長帶領其他成員尋找出現錯誤的原因,教師則要及時地進行提示和指導,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
如在教學完“化學式與化合價”,教師給學生布置了這樣的練習:在已知的元素化合價下,盡可能多地寫出由它們構成的物質的化學式,分別是Al(+3)、O(-2)、Cl、H(+1).學生按照自己對化學式的理解,書寫各種可能的化學式,在小組內互評,發現了錯誤,有學生寫出了氯化鋁、鹽酸、氫氣、氧氣,這時小組長就帶領大家討論出現這些錯誤的原因,其中就有學生受到思維定勢的影響,并且在考慮問題時很呆板;還有學生沒有注意單質與化合物元素化合價不同,導致了錯誤的發生;還總結出并沒有做到應變思維,才會出現原本給的是氯單質卻還產生了氯化鋁、鹽酸,很明顯這兩個化學式中氯均為-1價;還有就是題目中給出的是-2價的氧離子和+1價的氫離子,怎么也不可能會組成氫氣和氧氣.在小組的討論交流中,學生對單質、化合物的化學式問題就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認識.
教師在習題教學中采用分層教學模式,讓學生發現錯誤,及時查找原因,在小組討論過程中,使各層次學生對知識有了深刻的認識,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提升了思維能力.
總之,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分層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構建高效的化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