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云
(江蘇省如皋市白蒲鎮陽光初級中學 226512)
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化學知識之間具有突出的邏輯聯系,唯有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發現知識的邏輯聯系,才能促進學生化學思維的形成,從而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此,教師必須要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核心,以學生為中心設計各個教學環節,時刻以學生的成長與進步作為前進方向.從而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完成主動探索,讓學生成為化學課堂的主角.
學生理應是課堂的主體,要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具體來說,教師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應當始終關注學生的成長與進步,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比如,教師在講解碳酸鈣與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的化學現象時,教師能夠以生活中的實際現象為引導,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于是,教師能夠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設計簡單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能夠在情境中進行思考.教師以如何除水垢為主題要求學生探討問題,教師介紹道:“水垢的主要物質是碳酸鹽,那么除水垢的原理則是要將難溶于水的固體轉換成液體或者氣體.”于是,學生則能夠聯想到碳酸鹽與酸發生反應產生二氧化碳的現象,能夠利用醋酸來除水垢.既為學生理解這樣的化學知識奠定了基礎,也在這一過程中充分思考,為后期學習做好準備.通過這樣的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不斷進行思考,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參與度.
從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要求來看,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學習化學的有效方法.更具體來說,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與化學思維是實際提升學生化學學習成果的有效途徑.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促進學生化學思維的形成.比如,教師在講解氧氣的制備時,學生會學習到向上排空氣法、排水法等收集氧氣的方式.這時,教師不僅僅是要讓學生了解這些收集方法,更要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選擇這樣的收集方法.于是,教師要引導學生的氧氣的物理和化學性質進行探討,再結合向上排空氣法、排水法的實際操作.學生能夠知道之所以有向上排空氣法,是因為氧氣的密度大于空氣,向上排空氣法能夠將其余氣體排出而收集到氧氣,而運用排水法是由于氧氣不溶于水的性質.這樣一來,既幫助學生加深了對氧氣物理和化學性質的理解,同時也讓學生在思考過程中掌握了學習化學的有效方法,形成良好的化學思維.通過這樣的方式,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與化學思維,為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建設基礎.
學生的學習能力在不斷的總結與反思中提升,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積累學習經驗,提升個人各方面的綜合能力.為此,教師不僅僅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要培養學生的總結與反思能力,引導學生查漏補缺.比如,在化學知識的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知識模塊法總結系統的知識結構,形成良好的知識網絡,以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在學習金屬元素時,為了加強對其物理及化學性質的理解與掌握,教師引導學生以主要的金屬元素為模塊,將重要的知識點鑲嵌在其中,形成完整的知識樹.再施加一定的邏輯聯系,從而形成體現化學思維的知識結構,提升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同時,在習題練習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總結錯題的習慣,不斷進行反思,提升解題能力.學生在練習化學元素推斷題時,能夠選擇經典的例題作為研究對象,掌握其中的解題線索,從而進一步總結成嚴謹的解題模型.并且對于練習中出現的錯誤要進行總結,找到出現錯誤的原因,也將正確的思路記錄在一方,避免錯誤的再次產生,起到良好的反思效果.通過這樣的方式,培養學生的總結與反思能力,讓學生在總結與反思中不斷取得進步.
在教學實踐中發現,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能夠引導學生加強對教材上知識的深入挖掘,讓學生發現基礎知識背后隱含的重要信息.為此,教師要加強探究性學習活動的組織,讓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收獲進步.比如,教師在進行生活中的化學這一單元的教學時,主要引導學生挖掘生活中的化學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針對這樣的教學目標,教師則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進入情境中來挖掘.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不再受到教師的支配,能夠探索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有的學生針對當前的環保話題了解塑料的構成,了解到塑料主要分為聚乙烯和聚氯乙烯,主要區別是氯元素的增添.學生這時就會提出問題:“氯元素具有毒性,如果將其添加在食品材料中,是否會出現健康問題呢?”學生進一步研究指導,作為食品用的塑料材料往往是運用的聚乙烯,而不是聚氯乙烯,因此,一般用于裝食品的塑料制品是無毒的.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參與探究性學習活動,完成深入研究,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總而言之,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能夠讓學生真正掌握學習化學的竅門,既為學生的化學學習之路鋪平了道路,也從實際層面鍛煉了學生的各項能力,讓學生真正成長起來.然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是一個長遠的過程,需要教師從各個教學環節解決優化設計,將學生的成長擺在第一位,從而有意識地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