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宇
(燕山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河北 秦皇島 066000)
我國是農業大國,應該提高農業的信息化水平,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業信息化需要以人為本,發展農村經濟科學,形成良性發展態勢。農村經濟是我國經濟的主體,發展農村經濟是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村建設的重要保障,同時也是實現現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農村經濟管理科學化是社會發展對農村經濟發展提出的新要求[1]。
在市場規律的調控下,農村經濟結構需要不斷變化,以適應現代市場發展的需要。在調整農村經濟結構過程中,信息技術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應用對提高農業經濟管理水平起到促進作用。同時,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先進的技術,對發展現代化農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現階段,農村經濟向集約化方向發展,適合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這是市場規律調控下農村經濟發展的成果。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經濟是國家經濟發展的主體。將信息手段應用在經濟發展中,能有效地提高農村經濟的發展,為經濟的發展與改革提供技術支持。農村經濟管理水平的提升,對拉動其他產業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因此,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2]。
信息技術的實施需要建設基礎設施,現在我國農村大部分地區基本實現了網絡覆蓋,但個別偏遠地區交通閉塞,經濟發展情況較差,阻礙了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發展。
信息技術設施投入通常是政府投入,但現在各級政府財政也較為困難,特別是一些經濟不發達地區,對信息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現象明顯[3]。相關通信公司建設基礎設施后,通常會向使用信息技術的農民收取一定的費用,大部分農民可能因無力承擔這項經濟費用,而選擇放棄使用信息技術手段來管理農村經濟,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息技術的全面應用和推廣。
一般情況下,農村條件相對較差,人員工資待遇低,大量人才外流,導致農村出現經濟管理信息化管理人才缺乏的局面。農村經濟管理人才是一種復合型人才,要了解并掌握經濟、農業和信息技術的相關知識。在現代化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對農業經濟進行信息化管理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4]。國家要出臺政策鼓勵信息化管理人才到農村基層工作,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基礎設施的完善是實現農業信息化的關鍵因素,應實現網絡村村通、戶戶通。同時,降低相關的網絡費用,鼓勵農民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解決實際問題。實現農村經濟管理的信息化,必須重視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這是實現農村信息化的基本要求。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是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有效方式,加大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更是重中之重[5]。
在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信息技術在農業經濟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農村經濟管理需要信息技術的支持,而信息技術的應用和發展需要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的支持。農村條件差,發展空間小,技術人才大多不愿意在農村發展,這就使信息化工作陷入了人才資源短缺的困境,限制了信息化手段在農村的發展。所以,要科學有效地培養信息化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