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婷婷 徐丹丹
(安徽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安徽 淮南 232001)
農村城鎮化是國家不斷發展壯大,經濟不斷提升過程中的必然結果。現在的中國,綜合國力已經令世界矚目,國民經濟已經超越日本。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城鎮化率,也就是城市人口的比率。城市人口的比率,也就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繁榮發達程度。農村城鎮化不僅能大幅度改善農民生活水平,還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貧富差距越來越顯著的社會,也能降低收入差距,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農村城鎮化,并不是在農村的基礎上建設城市,而是將農村人口向城鎮人口轉移,完成農民身份的轉變。
農村是尚未好好開發利用的巨大資源。隨著城市經濟的飛速發展,城鄉差距越來越大。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大批的青壯勞動力轉移到城市,甚至年過半百的勞動力也紛紛離開農村,到城市謀求更好的經濟來源。農村的荒地越來越多,居住在農村的人也越來越少,農村漸漸成為一座空村。盡管農民種地,辛辛苦苦,到頭來還是遠遠不及城市最低收入。這種社會財富的分配不均,會造成隱形的社會危機。我國在過去是農業大國,現在逐漸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轉移中心,但農業依舊是我國的核心產業。試問,一年到頭地在土地里忙碌,收獲時卻只能僅僅維持基本家用。子女上學得不到好的教育資源,“上學才能改變命運”又還能使誰信服呢?所以,國家必須推動農村城鎮化建設,讓農民也能過上城市人的生活。
農村城鎮化建設,使得農民轉移到城鎮生活,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豐富其社會文化生活,讓其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讓農民不再只依靠土地也能獲得更好的生活。然而,在我們看到農村城鎮化建設帶來的好處的同時,也要注意的其所存在的問題。
農村城鎮化建設,是將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而不是將農村建設成城市,所以,農民離開土地,土地按理說應該交付給村辦公組織。然而農村是屬于地廣人稀的群落,土地面積遼闊,而村中管理土地的“官員”有限,根本管不過來。而且我國目前還沒有關于城鎮化建設下的土地如何處理的具體政策。而且農民搬到城鎮,可以在城鎮找到工作,無論收入高低也比種地得來的收入要高。另一方面,城鎮遠離農村,讓農民住在城鎮,卻要大老遠跑到農村種地也是不現實的。城鎮化建設導致土地無人可種,盡管有部分土地承包商承包大片土地種植農產品,還是有部分土地因無人種植而荒蕪,浪費了土地資源。
由于農村城鎮化建設,大量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留下以前居住的房屋。因為城鎮與農村距離遙遠,搬到城鎮的農民便很少再回來,農村的房屋便漸漸無人問津。關于農村宅基地的管理,本該由農村村委會所管,但在農村,人們的固有思想認為宅基地是個人私有財產,一般只有房屋原主人才有對房屋的處理權。雖然農民搬去了城鎮,但基于傳統觀念認為宅基地是祖宗留下來的,是不可以受到損害的。而且城鎮化建設不是建設農村,政府也沒有具體規劃如何處理農民住宅基地。盡管政府開發部分農村,但因農村數量龐大,要想每一個都開發,也是不小的困難。
隨著農村城鎮化建設的發展,農業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大量土地荒漠化,如何為搬到城市的農民謀求另一種生存方式也是城鎮化建設的一項任務。我國已從農業大國向第三產業發展,這樣才能快速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然而農民世世代代種地,缺乏種地以外的其他技能。在城市,服務業和工業發達,城市經濟也主要依靠這兩種行業發展。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農民從從事農業到從事第二、第三產業方面的工作,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培訓,還要政策扶持。
推進城鎮化建設是為了跟上時代的步伐,促進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對于失去土地的農民,為了保障他們的權益,使他們也能跟上城鎮化建設的步伐,需要對他們提供補償及發展機會,加快城鎮化建設。對于失地農民來說,失去土地后,家里就失去了收入來源,還需要重新尋找工作。因此,我國出臺了為了保護失地農民的利益的農民養老保險制度。對于各個年齡段的人有不同的養老保險規定:
(1)對于60周歲以上的男性及55周歲以上的女性的失地農民,他們自己不再需要繳納養老保險費用,這部分由政府負擔,從失地當月起就可以領取養老保險金;
(2)對于45-60周歲之間的男性及40-55周歲之間的女性的失地農民,他們每年繳納的養老保險費用由政府、集體、個人三方共同承擔,堅持政府保障為主,失地農民在符合年限要求后,就可以領取養老保險金;
(3)對于45周歲以下的男性及40周歲以下的女性的失地農民,政府的主要任務是促進富余勞動力再就業,提供就業培訓指導機會。當他們自己找到工作后,應當積極參加養老保險項目,按時交納費用,若出示失地農民身份證明,還可以享有一定的優惠待遇。
為了加快城鎮化建設的步伐,深化農村改革,保障失地農民的權益,惠及農民,需要盡快落實中央政府的惠農政策。
加快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政策,這項政策包括以下三方面內容:一是加快戶籍制度改革。二是擴大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范圍。三是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在農村的合法權益。對于失地農民而言,此項政策的頒布實施,使得他們在社會中的地位不至于處在尷尬情境,為他們在再社會化進程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陽光工程政策,此政策以提升綜合素質和生產經營技能為主要目標,對務農農民免費開展專項技術培訓、職業技能培訓和系統培訓。對于失地農民,由于他們長期以農作物的收入為主要經濟來源,而且他們掌握的技能單一,此項政策的實施,會使得失地農民有機會得到更多技能發展,為他們的再就業提供便利。
培養農村實用人才政策,此政策依托培訓基地舉辦示范培訓班,通過專家講課、參觀考察、經驗交流等方式培養人才。這為新型城鎮化建設保質保量,為農村發展帶來科學性指導,讓農民能舒服的生活。
開展村莊人居環境整治政策。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為推進新一輪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需要重點治理農村垃圾和污水,規模化畜禽養殖區和居民生活區的科學分離,引導養殖業規模化發展,支持規模化養殖場畜禽糞污綜合治理與利用。這不僅對資源合理利用,而且對農村居民的生活環境有所改善,一個干凈健康的居住環境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的重要保證。
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政策。政府要重視公共服務項目的完善,加大力度管理社會化服務體系,為老百姓提供有益便利的服務。這對失地農民適應再社會化的生活提供了有效保障,漸漸的使他們的“心理排斥”降低,縮小心理落差。
新型城鎮化建設,以及家喻戶曉的惠民政策,切切實實的為農民帶來了可靠保障,解決了他們養老保險、再就業、再社會化等一系列問題。為農村文明注入了新活力,為農村發展掀開了新面貌,為失地農民生活夯實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