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云
(山西省大同市新榮區新榮鎮扶貧專干 山西 大同 037002)
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最為突出,發展質量不高、發展動能不足依然是農業農村的突出問題。據調查,2017年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GDP排名中,山西排名第22位,在山西省11個市區中大同市排名第8位,而新榮區在大同市的排名更是被遠遠甩在其后。打個比方說吧,南郊區2017年GDP總值達80億元,而新榮區只有1.6億元,還不夠南郊區一個鄉的GDP。所以如何實施新榮鄉村振興戰略,對新榮區農業農村發展尤為重要。當然,新榮區也絕不能拖大同人民的后腿,而應知難而上,找準立足點和爆發點,一旦動起來就會快速發展,迎頭趕上。習近平在兩會期間來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推動鄉村振興健康有序進行,把握各地差異和特點,不搞一刀切,不搞統一模式,不搞層層加碼,杜絕“形象工程”。下面結合新榮區農業農村的發展特點和自己的一些工作經驗,談談如何實施新榮鄉村振興戰略。
新榮區隸屬山西省大同市,轄6鄉1鎮,140個行政村,總面積1 018km2,總人口119 580人,有淤泥河、娟子河、御河、萬泉河4條水系,形成破魯、得勝、東郭(東勝莊、郭家窯)3個小盆地和淤泥河沿岸帶狀平坦之地,其余大部分屬丘陵地帶,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降水量350mm左右,無霜期115d,以小雜糧和油料基地為主,地處北方農牧交錯帶,盛產石墨和煤碳,光照時間長,七、八、九三月平均日照2 613.9h,風能資源非常豐富。
云中八景以“采涼積雪”、“魏陵煙雨”獨占兩景,有長城古堡13座,萬里長城境內達109km,每km2國土面積長城占有量居全國之首。境內還有萬泉河濕地、飲馬河濕地、破魯寧靜寺、花園屯慧泉禪寺等名勝古跡。堡子灣鄉得勝堡和郭家窯鄉助馬堡又分別被國家住建部評為第三批和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新榮正以全新的風貌迎來大好的發展機遇。
2.1.1 風能和光能。風能是一種清潔的可再生綠色能源,具有不消耗燃料、不污染環境、建設周期短、占地少并且資源分布廣等優勢。新榮區東北部與內蒙古交界,春冬季冷空氣活動頻繁,風力較強,存在狹管效應的山谷、風口等地形,有利于發展風能發電。西村鄉大窯山村已建成400MW的風力發電機組。華潤電力風能開發有限公司正在鎮川堡新建6萬KW風力發電項目,將為新榮人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稅收。
利用充足的光照資源,2017年全區光伏發電建成約2 000KW,為全區23個貧困村脫貧致富發揮了主導產業的作用。
2.1.2 石墨、煤碳。新榮區石墨資源豐富,擁有山西省最大的石墨礦床帶,石墨礦床具有原礦品位低、石墨鱗片大的特點。2017年11月15日,同煤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有喜調研石墨產業發展情況,與鄧志蓉書記會談,鄧書記強調一定要讓投資方帶上技術和產業鏈,要為新榮人民帶來最佳開采方案和最大效益。
新榮區煤碳資源豐富,現在中煤、同煤集團已經共同整合煤碳資源,要將純開采型企業轉化成污染少、產能高的加工型企業,在為新榮人民創造更多財富的同時還新榮人民一個綠水青山的好環境。
近日,比亞迪汽車生產線落戶新榮區花園屯鄉,這更為解決人民就業和促進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2.1.3 以工促農。發揮小雜糧優勢、油料基地建設和北方農牧交錯帶建設,以龍頭企業帶動,實現智慧農業、林業、水利工程,加快“引黃入新”工程,改善新榮自然環境,吸引、招納賢才來新榮投資而不是新榮人才外流;深入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設,發揮榮康雜糧、大窯山莜面、“米兒溝”藜麥、華茂純手工胡麻油、道士窯羊肉等品牌效應,更深挖掘文化內涵,將小雜糧精包裝,電商營銷,創新榮品牌,如科蕾木耳、榮康速食蕎面、莜面和豆面糊就做的很好;同時要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上來,開發功能性保健品、特殊醫學用途食品等,打造“大同好糧”和“牧同牛奶”品牌,為新榮鄉村振興打好開頭戰。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只有越來越多的農民在生產上有能力、在經營上有辦法、在精神上有追求,成為新型職業農民,鄉村發展才會更加生機勃勃。
2.2.1 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培育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優化農業從業者結構,加快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農業經營者隊伍。2017年,新榮區遴選出21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27個種植、養殖大戶做為重點培育對象,由區農委牽頭,各鄉鎮選派專業農技人員定期培訓、指導,培育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和經營主體,培養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者和服務者,鍛煉一批“拉得出、上得去、干得成”的農業系統黨員干部隊伍。有了人才振興,才會有鄉村振興。例如湖南籍企業家劉占平,在裴家窯、水神堂等村租賃村民20hm2土地,種植馬鈴薯、玉米、高梁、豆子等作物,采用膜下滴灌的節水灌溉模式,在新品種的推廣和農業規?;?、機械化發展方面做出了可喜的成績,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的杰出代表。
2.2.2 鼓勵高校畢業生、企業主、農業科技人員、大學生村官、退伍軍人、進城打工返鄉人員、新型職業農民等各類人才回鄉創業、創新。今年33歲的杜海利就是2009年畢業于大同會計學校,2011年在東北考察黑木耳種植,回來后引進東北菌種和技術開始露地試種,結果大獲成功。2012年他和妻子當時大學生村官的趙鑫娥共同創辦了科蕾農民專業合作社,自己生產菌棒賣給農戶,帶動堡子灣鄉河東窯村、楊里窯村和新榮鎮下甘溝村、安樂莊村共38戶農民加入合作社,每戶種 0.1~0.2hm2,平均 667m2產 600kg干木耳,1kg收購價70元,除去各項費用,每667m2地凈收入萬元左右,通過網店營銷,產品供不應求。2016年,他又擴大菌棒廠生產,產能達到每天五萬棒,并試種香菇、平菇、猴頭菇、靈芝等菌種,爭取五年發展成為縣區龍頭企業,計劃帶富鄉親500多人以上,成為新榮鄉村振興的主力軍。
2.2.3 必須為鄉村聚人氣、添活力、增財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而農業有奔頭才會吸引到人才。一方面要發揮好本土人才的作用,另一方面通過第一書記、大學生村官、農村工作隊等形式筑牢農村黨組織,吸引外來人才主動回鄉務農。一方面要繼續推動城鎮化建設,另一方面通過土地流轉、租賃等方式吸引新型經營主體等各類精英人才到鄉村的舞臺上大展鴻圖,讓農民企業家在農村壯大發展。我們要徹底破除城鄉二元治理結構,打開城門,讓想進來的走進來,讓想出去的走出去。城鎮化進程中也要加快鄉村發展,要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同時吸引城市人來農村旅游、享樂、養老,在緩解城市擁堵、空氣污染和房價居高不下的壓力下提升鄉村文化氣息。如伊磊牧業有限責任公司,養殖奶牛3 800多頭,流轉周邊土地66hm2,收購當地青貯玉米33hm2、飼草玉米33hm2,帶動50多民農民到公司上班,月收入2 000多元,使農民不出家門就成為企業工人。
國辦發文要發展全域旅游,加快推進旅游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全面優化旅游發展環境,走全域旅游發展的新路子。
2.3.1 旅游與城鎮化、工業化和商貿化融合發展。建設美麗宜居村莊、旅游小鎮,探索名勝、名城、名鎮、名村“四名一體”的全域旅游發展模式。得勝堡被評為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2018年農歷大年,新榮區區委、區政府隆重舉辦逛長城廟會、過得勝大年和二月二得勝舞龍盛會,正月初八和二月二最多游人達五萬人次。大家聽得勝鑼鼓、觀隆慶議和、看開耕儀式、品舞龍盛會、賞得勝歌舞、展民俗風情,再現了長城沿線“六十年來,塞上物阜民安、商賈輻輳、無異于中原”的興旺景象。這一活動的舉辦,只是新榮區文化旅游邁出的第一步,我們將舉全區之力、全面動員、全民參與,依托良好的資源和優勢,制定良好的投資政策,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健全完善創新機制,豐富長城旅游文化內涵,使旅游品位快速提升,不斷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打磨新榮長城文化旅游品牌,讓來得勝過年和二月二舞龍盛會逐漸成為感知長城、品味民俗、領略古今英雄的一種新榮方式與得勝依戀。
2.3.2 旅游發展與農業、林業、水利融合發展。大力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培育田園藝術景觀、陽臺農藝等創意農業,鼓勵發展具備旅游功能的定制農業、會展農業、眾籌農業、家庭農場、家庭牧場等新型農業業態,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美麗休閑鄉村。堡子灣鄉河東窯村三實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緊居飲馬河畔,2016年種植黑木耳0.53hm2,2017年發展為2hm2,還發展小雜糧加工、餐飲、民宿、旅游觀光咨詢服務,鄉村旅游要有特色,下一步要請專家來設計具有自己特色的客棧、民居,而不是千村一面、千景一面;2017年開展了得勝高速公路通道綠化工程,綠化通道7km,投資250萬實施占地140hm2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圍繞得勝旅游景點,大搞旅游現代生態觀光園區建設,發展333hm2日光溫室大棚;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一定要吸引外來資金,優化營商環境,可以參考浙江安吉引進旅游公司開發占股,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一定會給得勝人民乃至新榮人民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
2.3.3 旅游與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融合發展??茖W利用傳統村落、文物遺跡等文化場所開展文化、文物旅游,推動劇場、演藝、游樂等與旅游業融合開展文化體驗旅游。新榮區于2018年4月14日至15日在郭家窯鄉助馬堡隆重舉辦第二屆民俗文化節及首屆杏花節,同時隆重舉辦助馬堡民俗館揭牌儀式?;顒又饕朽l村秧歌隊、文藝匯演、晉劇演出、長城徒步及古堡游、杏花攝影寫生、篝火晚會、品嘗民俗小吃等活動。助馬堡地處晉西北蒙晉邊界,明初建堡,是明清時期重要的邊關要塞,境內有土長城、馬市遺址、左云縣政府舊址、革命烈士郭北宸故居等,還有“百年杏林、花開爭艷”的美景,是大同市長城旅游經濟文化帶上重要節點之一。2016年11月9日助馬堡被國家住建部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是古長城愛好者、驢友、攝影寫生愛好者的理想勝地。4月18日,情景劇《二后生走西口》在助馬堡成功拍攝,重現了當年走西口的重情重義的純樸風情。讓助馬堡再一次綻放了它的風采。所以我們不能盲目修改原有建筑風格而應大部分保留,我們只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將村民住宅修飾成特色民居,綠化美化村風村貌,讓民居室內干凈、整潔、簡樸而有風格,成為特色客棧。建家庭農場、家庭菜園、家庭牧場,讓城里人來體驗田園樂趣、民俗文化,為鄉村聚人氣、添活力、增財富。
文旅產業已經成為農村發展、農業轉型、農民致富的重要渠道,成為滿足城鄉居民休閑消費需求升級的重要載體。2017年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各類經營主體達33萬家,營業收入近6 200億元,整個產業呈“井噴式”增長態勢。相信,新榮區憑借豐富獨特的旅游資源,搭乘上文旅產業這個快車道,一定會讓新榮區人民早日駛上小康生活的康莊大道!
加大對農田水利、土地整治、農業科技、職業農民培訓等的投入,促進農業降成本、提效率,還應突出綠色生態指向,加大對退耕還林、退耕還濕和退耕還灘、節水灌溉、耕地地力保護、化肥和農藥減量、農業廢棄物回收、地下超采和重金屬污染地區治理等的投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加快研發經濟作物、養殖業、丘陵山區農林機械化,要大力開展農村“廁所革命”,完善農村生活設施,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2017年飲馬河工程投資300萬打井、鋪管道,已經為全區人民吃上放心水吃了定心丸;建立垃圾處理廠,將垃圾轉變成電能,變廢為寶,徹底消滅白色污染,還新榮人民一個綠水青山的好環境;建立有機肥加工廠,讓農家肥變成有機肥,克服年輕人當農民怕臟怕累的心理負擔,減少土壤板結,增加土壤肥力,向土壤要產出,同時形成良性循環,讓新榮大地變成土壤肥沃、物產豐富、美麗富繞的美好家園。
“火車跑的快,全靠車頭帶”,一個堅強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和一個好的帶頭人,能夠確保村民過上好日子。新榮鎮張布袋溝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鄧發華就是一位很有實干精神的領頭羊。他出生于1970年,高中畢業的他有膽量、有魄力。2012年3月由他牽頭成立了華茂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有農戶55戶,投資300萬元,主要經營小雜糧種植、加工、銷售,其中藜麥2015年試種成功,每667m2產量 200kg,每kg加工后售價20多元,每667m2收入3 000多元,藜麥有很高的營養價值,經包裝后網上銷售很有發展前景。還有華茂純手工胡麻油,石磨碾的莜面、豆面,很受消費者的青睞,下一步準備投資建面包廠,生產原滋原味有特色風味的面包甜點,提升消費者的檔次。已經試種中藥材黃芪、黨參20hm2,成功后將推廣種植。張布袋溝是新榮鎮的貧困村,2017年建了光伏發電項目,下一步他還要帶領廣大貧困戶發展養殖業、鄉村旅游和高標準產業園,爭取帶領村民早日脫貧致富,讓全村人民都過上好日子。
實現鄉村振興,擺脫貧困是前提,要把產業發展落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結合起來,全力以赴消除農村貧困,推動鄉村生活富裕。
鄉村振興的內涵十分豐富,既包括經濟、社會和文化振興,又包括治理體系創新和生態文明進步,是一個全面振興的綜合概念。實現鄉村振興,我們有黨的領導的政治優勢,有社會主義的制度優越性,有億萬農民的創造精神,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支撐,有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有旺盛的市場需求。鄉村振興的號角已經吹響,這既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我們新榮人民正在以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定信心,埋頭苦干,努力實施新榮鄉村振興戰略。只要我們的農民富了,農村美了,農業強了,我們的農業現代化就會實現,我們的鄉村振興就有希望。鄉村振興已經站在了一個全新的歷史起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