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延玲
(山西省長治市農村財務管理中心 山西 長治 046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中之重,是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機制保障和關鍵所在,是適應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新要求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新趨勢、引領農民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
長治市嚴格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改革部署,采取試點先行、穩步推進的方法,積極開展改革工作。潞城市于2015年被確定為全國首批29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之一,通過兩年的試點改革,于2017年10月通過農業部第三方評估組的評估驗收,全面完成了改革任務,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2017年,襄垣縣又被確定為全國第二批改革試點縣,長治縣被確定為全省第一批改革試點縣??梢哉f長治市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已經走到了全省、乃至全國的前列。
截止2017年底,全市3 474個行政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賬面資產總額約182.96億元,村均約526萬元。其中,村集體經濟有收入的1 924個村,占總村數的55.4%(年收益5萬元以下的有1 332個村,占69.2%;年收益5萬~100萬元的有545個村,占28.3%;年收益100萬元以上的有47個村,占2.4%),村集體經濟有收入的村主要為城中村、城郊村和有礦產資源的村。由此可見,底子薄弱和發展不平衡已成為制約長治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主要瓶頸。2018年長治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將全面推開,結合前期試點經驗,必須重視和解決好改革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精神吃不透、把不準,政策理解出現偏差,容易給人民群眾帶來損失。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不是一個部門能夠推動的,必須是政府主導、各相關部門參與,形成分工協作的工作合力,才能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深化改革推向深入。
突出表現為:村內四荒資源,國家法律明確規定屬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但農民認為誰開荒誰種,誰就享有承包經營權。村集體機動地,大部分被農戶長期占有,有的村辦企業私不私、公不公,很難確定其產權歸屬,以及村機械設施、電力設施,投資形成的資產,其所有權一部分為農戶,很難界定其產權歸屬關系。
主要表現為:村集體經濟組織與村兩委班子職權混合,村集體經濟組織有名無實,在集體經濟資產運營、管理、收益、分配中,卻以村“兩委”代替,同時還承擔著本應由村“兩委”管理的行政事務、社會管理職責,這樣導致誰也沒有責任,誰也不負責任,致使村集體各類資產、資源管理缺失,流失嚴重。村級改制后,支部委員、村委會成員都分別進入了股份經濟合作社理事會、監事會,在股份經濟合作社沒有盈利、村內干群關系和諧的情況下,股份經濟合作社的決策和活動沒有不同聲音。但如何發揮黨支部和監事會的監督作用,仍有待在實踐中探索。
農村集體資產、資源監管混亂,在少數地方失控,不經過民主程序,公開招投標形式,由少數村干部操作,低價處置,致使集體利益受損,農民得不到集體資產、資源收益權利,農民非常不滿,要求改革愿望迫切。對已有生產基礎設施管護不嚴,責任不明確,致使集體資產、資源閑置浪費嚴重,不利于農村經濟發展,不利于農民持續增收。
各級黨委、政府是改革的責任主體,要擔負起改革的歷史重任,充分認識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復雜性、長期性和專業性。主要負責同志要統籌安排改革發展各項工作,不能簡單地推給部門負責。市、縣、鄉三級要成立由黨委書記、政府主要負責人任組長、副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改革工作領導組,強化責任落實、嚴肅責任追究、全方位提升組織保障,堅決打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攻堅戰。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好工作方案,做好頂層設計,及時發現和糾正改革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
建立市縣鄉三級培訓機制,市級負責對縣級分管領導、市縣有關部門負責人和主要工作人員、鄉(鎮、街道)黨政主要負責同志的培訓,縣級負責農村主要干部和縣鄉村工作人員的培訓。各縣、鄉要采取多種方式、多種渠道廣泛宣傳,用群眾聽得明白的語言、看了清楚的典型,解讀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使改革政策進村入戶、人人知曉,動員廣大群眾更好地支持改革、參與改革、監督改革。
農村經營管理體系承擔著落實黨的農村基本政策、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維護農民合法權益的基本職責,是改革任務的主要承擔者。市、縣兩級要將農經部門編制內缺少人員配齊,并在本級編制范圍內向農經部門調劑增加編制,解決好職能、機構、人員、經費等問題,確保事有人干、責有人負。鄉鎮可采取安排專兼職人員、招收大學生村官等多種途徑,充實經營管理工作力量;也可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完善農村會計委托代理服務制度。
各級各部門要全面清理廢除各種阻礙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不合理規定,營造有利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政策環境。對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不履行主體責任的“關鍵少數”,要依紀依規嚴肅問責;對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過程中貪污、侵占、哄搶、私分、挪用、平調、損壞或變賣農村集體資產的,要依紀依規嚴肅追究相應責任;涉嫌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對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中因不民主、不公開、不透明引發群眾集體上訪事件的,以及有關部門處理群眾信訪案件中發生的瀆職、失職、不作為問題,要嚴格追究責任人與單位主要負責人的責任。
要積極探索資源開發、土地營運、實體帶動、服務創收、資產收益等發展模式,不斷壯大農村集體經濟。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整合利用集體積累資金、政府幫扶資金等,通過入股或者參股農業龍頭企業、村與村合作、集體經濟組織與農民合作社聯合共建、異地發展、集聚發展、扶貧開發等多種形式發展集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