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連生
(重慶市巫溪縣城廂鎮農業服務中心 重慶 巫溪 405800)
嚴重的時候從50%到100%不等。晚疫病在地上莖以及塊莖上均能發生。病害發生的初期,葉片的邊緣和尖端出現不規則的暗綠色水漬狀的病斑,淡褐色居多,從葉柄擴散到葉片,最后傳播到莖塊,直到整個植株出現焦黑狀態。莖塊最終受害爛掉,有惡臭味。該病多發生在高濕高溫多雨季節。
莖、葉柄受害常發生在分枝處,最初在葉片上出現褐色小斑點,可侵染塊莖,逐漸向上蔓延,皮下組織淺褐色。主要危害葉片、葉柄,葉片最后脫落枯死。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發生,病斑連接界限明顯,植株下部老葉先發病,塊莖受害時,病斑同葉部的基本相似成不規則形狀,稍凹陷。表生暗褐色病斑,后擴展成卵圓形,嚴重時病株率達到30%~60%。
環腐病苗期發病,開花以后癥狀明顯,俗稱黃眼圈,同時皮層易剝離,俗稱“脫褲子”,是一種專門感染土豆莖和塊莖維管束的細菌性病害。病株出苗緩慢,葉緣焦枯上卷,用刀縱向切開病薯塊外皮后,可見維管束變為乳黃色,植株矮小,葉片由下向上萎蔫,最后植株倒伏枯死。病菌最適的生存繁殖溫度是20℃~23℃,感染病菌后節間縮短,產生黃色斑塊,分枝少,嚴重時可導致死苗,全株萎蔫。傳播途徑主要是在切薯塊時通過切刀帶菌傳染頂部葉片變小,葉緣內卷,發軟,用手擠壓流可見乳黃色濃汁[2]。
二十八星瓢蟲是一種半球形的小甲蟲,成蟲、幼蟲聚集在葉片背面咬食葉肉,可將葉片吃成穿孔,在它的背部有28個小黑斑,俗稱花媳婦、花大姐。雨日多、雨量適宜、氣溫在18℃~20℃時,二十八星瓢蟲發生危害,可將整個土豆葉子吃光,使植株干枯。嚴重時葉片只剩粗大的網狀葉脈,受害田塊一般損失15%~20%,嚴重者達50%以上。
蚜蟲蚜蟲繁殖力強,給土豆生產帶來很大的損失,在氣溫15℃~25℃、相對濕度低于70%時,最易流行危害。蚜蟲是土豆病毒病的傳毒介體昆蟲,也是傳播多種土豆病毒的中介,蚜蟲常聚集嫩葉背面吸取葉片汁液,使得土豆吸食葉片內養分危害,在土豆現蕾期后,造成葉片卷皺發黃,影響產量,同時也可使葉片變形皺縮,抑制頂芽和分枝生長[3]。
地下害蟲咬食或鉆蛀土豆的地下嫩根、使地上莖營養水分供應不上而枯死。塊莖被鉆蛀后,導致品質變劣或引起腐爛,使土豆失去商品價值。主要有地老虎、金針蟲、蠐螬、螻蛄等。主要危害部位為地下莖和塊莖。
播種前精選表面光滑、無病斑、無損傷的脫毒小薯塊,剔除病蟲,加強檢疫和檢驗,是防治土豆病蟲害最經濟、有效的途徑,嚴禁從疫區或病區調入種薯,同時為了降低病蟲害的發深旅,可與水稻、小麥等禾本科、豆科作物實行輪作,或與高稈作物間作,時間為2-3年以上。再就是加強田間管理,實行配方施肥,并用石灰等進行土壤消毒。通過播種前深翻耕土地,施足有機肥,增加磷、鉀肥的施用量,可殺滅蟲害,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消滅蟲卵和病菌。對已經被蟲害侵襲的薯塊進行連根拔除,深埋或燒毀。
利用蚜蟲趨黃色的特性和對銀灰色有負趨性的特性,掛銀灰色或覆蓋銀灰膜驅蚜或者在黃板上涂機油或農藥粘殺蚜蟲,夜間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地老虎等趨光性害蟲。此外,將新鮮馬糞在薯田中堆成小堆或放置坑中,可誘集捕殺螻蛄[4]。
利用七星瓢蟲、食蚜蠅等捕食性天敵來防治蚜蟲,利用害蟲天敵和生物農藥對蟲害進行生物防治,對黑脛病、青枯病進行防治,可用農用鏈霉素、新植毒素、苦參素等生物農藥[5]。
如今,土豆不僅在種植面積和總產量上均位居世界第一,而且隨著近年來種植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土豆加工技術與用途不斷地開發,農民已經將無公害土豆的種植作為重要的農業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