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芳
(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河南 鄭州 451460)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向前推進,各種社會問題不斷涌現,食品安全問題、空氣質量問題、員工人身安全問題等等倍受人們關注。目前,我們國家頒布的《公司法》中明確要求企業應當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在當今社會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必將會對其可持續發展產生有利影響。但是眾所周知,履行社會責任需要付出相當代價,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要想其積極主動履行社會責任,只靠法律制度和政府號召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從企業自身利益出發進行考慮,使企業充分認識到社會責任與其財務績效之間的關聯關系,從根本上激發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外國學者對兩者之間關聯性的研究源于上世紀七十年代,Moskowitz(1972)在經過研究分析后認為,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財務業績之間關系的實證檢驗就成為企業社會責任研究領域的重要內容之一。Heinze(1976)的研究結果表明股東權益回報率、每股收益、利潤率和企業社會責任之間存在正相關。Preston在對美國七十家大型企業四十年間的社會責任(財富企業社會名譽調查來代表)與財務績效(總資產利潤、凈資產利潤和投資利潤來代表)進行分析后得出結論,二者之間關系密切。Nelson和David通過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然后通過線性回歸,認為社會責任履行情況較好的企業擁有更好的財務業績。
普遍認為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企業股東、雇傭員工、供應商、政府部門、債權人、顧客及公眾。從利益相關者的角度來看,其為企業提供資源并承擔一定風險,出于維護自身利益的考慮,需要了解與其利益相關的信息資源,進而評價企業的經營活動對其收益和風險的影響。這是研究企業社會責任的基礎理論,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該理論將企業看作是所有利益相關者獲取收益的實體來源,而非傳統意義上的利潤最大化。
多方利益相關者要求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呼聲越高,社會責任所呈現的內涵就會愈加寬泛,對企業也會形成一種剛性約束。在此背景下,企業會意識到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性,會考慮將其規劃企業發展戰略,在實現共贏的同時達到可持續發展的效果。
信譽是企業一項重要的無形資產,具有極大的價值創造力,良好的企業信譽是助推其發展前進的強大動力。信譽理論最早誕生于19世紀50年代,經過百年發展演繹,如今相關理論已經日臻成熟,利益相關者通過企業信譽審視判斷企業的發展前景。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實質上也是一種投資,這種投資會提升企業的信譽度,進而促使企業價值有所增加,取得較好的財務績效,這就是信譽資本理論。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在了解其承擔的社會責任后,會增加對企業行為的認同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眾對企業認可度,也使企業信譽有所增強。在此基礎上,向社會公眾釋放出企業值得信賴的正向信號,進而促使人們對企業產品進行關注和購買,推動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此外,企業美譽度也可為其在融資、招工、政府支持等方面帶來好處。
企業承擔起社會責任,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業充分發揮內部資源的優勢性,可以更好地應對外部風險造成的影響,通過為社會做貢獻以獲取公眾的認可和肯定,吸引優質資源,占領更多市場份額。還可以增加外部有效性,在融資方面獲得債權人和投資者的信賴,在招聘員工時吸引到優秀人才。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會形成企業資源的獨特性,而這正是滿足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必要條件,如果企業能夠采取措施預防競爭對手模仿其戰略決策,體現在社會責任方面的戰略決策將產生超額價值。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也是滿足不同利益相關者需求的過程,通過這些行為增加他們對企業的信任,有利于創造出較好的發展環境,這會直接影響企業的財務績效。
再者,從投入產出方面來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必然會發生成本支出,無論是產品的更新改良、員工工作條件的改善,還是自然環境的保護、公益慈善活動的參與,都會消耗企業資源,雖然在承擔社會責任的過程中耗費了一定的成本,但值得注意的是,產出是大于投入的,這些支出能夠為企業帶來相當的收益,良好的企業形象和聲譽將對未來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目前,我國已經頒布了關于勞動、環境、融資方面的法律法規,但是關于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法律法規尚未到位,社會責任的實質涵義也未上升至法律高度,總所周知,法律法規是重要的制度保障,一方面促使企業明確其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另一方面也可以令相關監督部門有法可依。因此需要政府部門出臺有關企業社會責任的條例和辦法,將管理方法以法律法規的形式確定下來,可以有效規范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行為,并以法的形式鼓勵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現今社會,消費者購買商品和服務、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政府部門進行補貼發送等都與企業的信息發布息息相關,由于存在信息不對稱,會產生企業雖然承擔了社會責任,但是利益相關者并沒有完全了解的局面,結果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建立各行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制度是很有必要的。目前我國大多數上市公司都會在網站公開社會責任報告,但這一行為是自愿而非強制,而且報告內容的真實性和全面性并沒有專門的機構進行審核檢驗,可能會產生很多問題。所以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后,應當在一定的時間段將相關信息對外披露,使外界了解其履行情況,減少因為信息不對稱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理念決定行動,企業對于社會責任的認知基本上決定其承擔行為,企業應當從可持續發展的視角看待問題,必須認識到履行社會責任是利人利己的雙贏行為,不僅是為實現財務績效的提升,也是保障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將社會責任的承擔納入企業文化,作為企業價值觀的一部分。在各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環境中,社會責任的承擔是企業實現藍海戰略的重要舉措,企業應當做到誠信守法、注重環保、節能減排、依法納稅,為員工提供安全的工作條件,為投資者創造可靠的投資環境,保護生態環境。在供應鏈環節,與供應商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產品。
利益相關者可以通過了解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情況作出判斷決策,理論分析和研究結果也證明了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呈正相關。企業應當在充分把握經濟、政治、技術因素的前提下,加強創新意識,提升產品和服務水平,在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推動整個經濟社會和諧繁榮。
[1]郭文娜.財務績效與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性研究[J].財會學習,2018(1).
[2]齊殿偉,諾敏.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對財務績效影響研究[J].經濟縱橫,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