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糧薦
(西華師范大學 四川 南充 637000)
對于土壤來說,化肥是農業實現發展的基石,能夠盡可能的保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與之同時,化肥是農作物的重要肥料,通過化肥的施放,能夠確保農產品的增產增收,進而大力推動農業的快速發展,促進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近年來科學家的不懈努力,對于穩定肥料方面的研究已經實現了相對較大的突破,穩定肥料屬于一種長效的肥料,自從上世紀后期,長效尿素發明與廣泛推廣,并應用到了我國農業之中,成為了具有代表性的穩定性肥料[1]。相比較而言,當時我國第一次將脲酶抑制劑應用到肥料生產之中,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的化學研究中格外重視對于氮肥的研究,例如加大投入研究碳酸氫銨在功效發揮中存在的問題與條件等,使用各類硝化抑制劑,盡可能的解決碳酸氫銨自身易揮發的特征,并防止其發生結塊等問題。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肥料行業發展迅速,研究出了各類復合型的尿素材料,并提高了尿素的制造技術水平。進入2000年后,中科院生態研究所研究出了長效的復合型肥料,并將過去單一類型的化學肥料轉變成為復合型肥料,實現了我國化學肥料發展的突破性進步,我國的化學肥料已經從基礎性的肥料逐漸過渡成為了專用型肥料,包括新型緩/釋肥料、生物肥料、商品有機肥料、多功能性肥料等。很多化肥的綜合技術指標已經逐漸突破了國家化的先進性水平,社會競爭力顯著提高。
復合肥的迅猛發展,同樣意味著其相關工藝設施的迅猛發展,復合肥的發展與其制造工藝密切相關。我國的復合肥工業起步較晚,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才逐步得到開發和發展,進入2005年后,我國的復合肥料工業進入發展的快車道。并在基本的工藝基礎上,通過各類現狀條件,使用各類原材料,提高了造粒的工藝質量。一般來說,造粒的工藝有:氨化造粒、高塔熔體造粒、噴漿造粒等,各類生產工藝可以在生產線上實現共存[2]。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很多化肥公司創造性使用噴漿造粒的方式進行三元復合肥的生產,至此,化肥行業進入到了飛速進步的階段,科研機構與公司企業實現密切合作,將理論與生產實踐相結合,不斷在生產線上創新生產工藝,目前在技術和設施上已經完全實現國產化特征。
化學肥料對我國農業發展的作用巨大,首先,其能夠促進我國農業發展的增產,其能夠確保農作物的快速生長,相比較有機肥來說,其增強農業產量的效果更加顯著。根據有關指標顯示,化學肥料的使用量在我國農產品的增產效率中占據的比重為50%,少投入,多產出,成為我國農業快速發展的制勝法寶。
其次,化學肥料能夠較大程度上促進農作物的生長,化學肥料中的養分含量較高,遠遠高于有機肥料。與之對應,很多有機肥料在進入到土壤之后需要進行大量的分解作用之后才能夠充分釋放出養分[3],但是相比較而言,化肥能夠迅速的發揮作用。化肥的養分類型較為單一,且濃度高,見效時間塊。化學肥料的成本與普通肥料相比更低,這也是化肥對農業生產促進作用的重要表現。但必須注意的是,化學肥料如果無法得到合理化使用,會對農業生產帶來一定的反作用。如①大量施放化學肥料會導致農產品的質量下降;②造成很多作物的有害重金屬含量和病菌含量增加,農產品的質量降低;③過量的使用化肥更是導致蔬菜果品等的生長質量下降,作物容易腐爛且不能進行長時間的存放;④大量使用化學會導致病蟲害發生頻率更高,不利于農業生產。
首先我們要想優化化肥產業的結構,提升化肥產業的競爭力,就必須要積極地鼓勵生產各類化肥的廠家和公司拓展他們的業務范圍和豐富他們的銷售方式,以此來促進整個化肥產業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政府也需要積極地鼓勵企業之間進行合并和發展,不斷創造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大致的目標為幾年之后組建的幾十家大型的企業,讓企業內的產品集中度在50%左右[4]。
在整個氮肥生產的行業當中,必然會用到粉煤化技術來對化肥原料進行生產和加工,經過多次實驗發現用本底煤來替換無煙煤塊是最有經濟效益的方法,對本底煤原料進行不斷地改造和加工;氮肥行業當中,針對不同的區域也要進行不同生產裝置的安裝,對有著豐富的天然氣資源的區域,我們應該推薦使用天然氣改裝過的裝置,以適應目前的生產狀況。在整個磷肥的生產行業當中,一個企業的發展策略是極為重要的,它直接決定了磷肥對農業的整體影響,在這一行業中需要不斷主張“礦肥并用”、“酸肥結合”的主要發展策略,并且在我國一些農業較為發達的地區進行多次試驗,進一步了解這一發展策略的效果和好處,由此形成多個大型的磷肥生產基地來供農業發展使用[5]。在整個鉀肥生產的行業當中,我們需要重點對湖內的鹵鹽水進行開發利用,通過利用鹵鹽水來增加鉀肥的整體經濟效益,并且在各個農業發展穩定的地區建立多個鉀肥生產基地。另外,我們不能夠固步自封,僅僅在我國這一范圍內來發展化肥產業,還要不斷地與外國的化肥產業公司進行合作,以此不僅能夠實現共贏,提升雙方的經濟效益,還能夠不僅雙方化肥生產基地的建立和整個化肥行業的進步和發展。此外,我國的資源畢竟有限,加強與國外的化肥產業交流,積極地引進外國資源,也能夠滿足我國巨大的化肥內需。
新型的肥料必然比之前的肥料有著多種優勢和好處,一般新生產的肥料都具有利用率高的特點,這樣不僅能夠很大程度上地提升一個企業的經濟效益,還能夠降低化肥對土地的危害程度;新生產的肥料通常也具有肥效期長的特點,如尿素肥效期為45d,生物復合型化肥的肥效可持續6~8個月。這對農作物的產量提高非常有利,同時也減少了農民的勞作時間 [6]。如今,國內外在研究新型肥料這一領域內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展,但與美國、澳大利亞相比,我國在緩控施肥方面的研究仍然存在空白,急切地需要科研工作者緊跟國際研究前沿,加強緩控施肥相關技術的研究。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化肥的類型更加多樣,效果更好,化肥有一般生物肥料不具備的效益,但是大量使用常常造成一系列的問題,將化學肥料應用在農業生產之中,必須改變以往的應用模式,首先優化化肥生產企業的產業結構,提升其競爭力,其次使用先進的方式改善原料的開發路線,滿足國內的需求,最后需要開發新型的化學肥料,更好的應用于農業生產之中。
[1]沙海輝,鄒盛聯,葉志偉.化學肥料對中國農業發展的長處與短處[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7(03):102-103.
[2]袁帥.我國化學肥料發展及其對農業的作用分析[J].福建農業,2015(08):216.
[3]趙秉強.發展有機無機肥料優化化學肥料養分[N].農資導報,2010-06-11(D01).
[4]許秀成,湯建偉,王光龍.化學肥料發展方向——低成本、高利用率(續)[J].磷肥與復肥,1996(06):3-9.
[5]許秀成,湯建偉,王光龍.化學肥料發展方向——低成本、高利用率[J].磷肥與復肥,1996(05):3+5-7.
[6]王爾宏,張宜春,馮元琦,溫賢芳.發展化學肥料保證農業增產 防止地力衰退[J].現代化工,1991(02):5-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