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明慧董文兵
(1.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2.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安徽 蚌埠 233000)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在經濟發展的道路上,從一開始的追求經濟利益到現在的考慮生活質量,體現出人們日益提高的文明程度,隨之相應的便產生了對城市宜居度的要求,同時國家也將城市宜居度當做城市建設的重點。本文通過查閱資料、收集數據來分析評價宜居城市模型等問題,并結合實際情況和目前搜集到的數據,建立數學模型分析研究下面問題。
根據國家相關條例政策搜集了相關數據并結合相關統計,篩選出影響評價宜居城市的主要指標,并解釋這些指標的合理性。通過所篩選的主要指標,并建立相關評價宜居城市的數學模型。搜集淮海經濟區8個城市的主要指標的數據,再根據之前所建立的模型對其進行研究并給出宜居度的城市排名。根據各城市國民經濟與發展統計年報里的數據,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構建觀測值矩陣,標準化為相對偏差模糊矩陣,進而得出各指標的權重,從而建立綜合評價模型,對8個城市的宜居度進行排名。建立定量分析模型,分析哪些指標會對宜居度的城市排名產生較為顯著的影響,并對城市宜居性建設提供指導思路。
生態宜居城市的建設問題是我們普遍關注的。本文以淮海經濟區為例,選取指標建立模型。本文假設模型建立在一,除了選取的因素外,其他因素不對宜居城市評價產生影響;二,各個自變量之間相互獨立,線性無關;三,在進行分析時,只考慮準則層因素;四,除了考慮的不確定因素,其余不確定性因素對宜居城市評價不產生影響,這四個前提基礎上。
根據查閱相關統計資料文獻,最終選取出了9個生態宜居城市評價定量指標(人均GDP、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城鎮登記失業率、空氣優良天數優良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社會保障覆蓋率、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綠化覆蓋率、人均期望壽命),由于時效性我們僅保留了定量指標。根據本文所選取的樣本數據和因子分析原理,通過spass19統計軟件由于指標間的相關性很高,所以我們選擇進行因子分析。根據因子提取原則,本文將成分1定義為城市生活質量,將2定義為城市環境,將3定義為城市社會保障,將4定義為城市生活便宜度。
本文對淮海經濟區8個城市城市進行模糊綜合評價,設待評價的8個城市為——U=(u1,u2,u3,u4,u5,u6,u7,u8),并設評價因素的集合,分別為保護單位,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城市污水處理率,社會保障覆蓋率,符號表示為V=(v1,v2,v3,v4),是淮海經濟區城市U中的每個城市用V中的每個因素進行衡量。
通過分析,可以構造模糊綜合評價模型求解問題。經過計算可知綜合評價指標值分別為:F1=0.406,F2=0.304,F3=0.183,F4=0.170,F5=0.976,F6=0.369,F7=0.201,F8=0.170。由此,得到 F4<F8<F3<F7<F2<F6<F1<F5,也就是說8個城市宜居度從高到低的排序為商丘市、淮北市、宿州市、徐州市、連云港、棗莊市、宿遷市、濟寧市。
在淮海經濟區中選擇徐州為例,根據我國常用的宜居城市評級指標,選取具有代表性的9個指標,它們在宜居城市評級指標體系中所占的百分比分別記為 X1、X2、X3、X4、X5、X6、X7、X8。將數據標準化后,利用軟件spss19.0得到旋轉后的成分矩陣。
spss19進行分析得到4個因子,結合所得數據綜合分析可知:因子1對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數兩個方面有較大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其次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數。從這里可以看出,當居民在該年度內,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數的增加,可以的得到城市的宜居度有所提高;從數據可以看出出因子2與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有關聯,可以看出,當城市污水處理率越高,城市宜居度越高,這是生態文明方面的要求;因子3對城鎮登記失業率有較大影響,其次是社會保障覆蓋率的影響也較大,不難看出,失業率越高則城市宜居度越低,居民生活質量越差,社會保障覆蓋率越高,居民生活越幸福;因子4對人均期望壽命有較大影響,優良空氣天數也有較大影響,這是居民在精神及生活質量上的追求。
本文使用單樣本來驗證這些因素的顯著性水平,從檢驗結果可以看出各t檢驗值都較大,由于使用99%的置信區間,當sig<0.01時,可以認為該因素具有顯著性水平,則有除了省級保護單位數因素之外的因素都具有顯著性水平,根據表中數據進行權重分析,可得,人均期望壽命、綠化覆蓋率、社會保障覆蓋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與人均GDP、空氣優良天數優良率、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對城市宜居度的排名影響較大,影度影響程度分別為:20%,18%,18%,15%,12%,8.5%,8.5%,這些因素是居民所認為宜居城市評價比較重要的評判標準,綠化水平、社會保障覆蓋程度、空氣優良水平等因素不僅與居民健康水平有很大關聯還與每個人的生活質量幸福感息息相關。
建立的模型優點方法簡單易于應用于現實生活;具有堅實可靠的數學基礎,模型適用性較強,適用于很多模型的求解,比較經典;可操作性強,適用范圍廣泛,基于可能度的模型比較精準,得到的因素權重可信度比較高;層次分析法所需定量數據較少,主要從定性方面分析問題;模糊評價是比較科學系統的量化評價方法,能夠更貼近事實。但是本文考慮的影響因素較少,在處理問題時可能存在一些誤差;僅使用一年的數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考慮的情況比較簡單;選取的定量數據較少不易使人信服,定性的成分比較多;層次分析法只能在數據中選擇優者,不能實在的解決問題。
在評判因素的重要性的時候,應該減少主觀判斷,增加數據關聯程度的相關分析,以及將評判標準由1-9的分級改為1-3的分級可能會使模糊判斷的可信服程度增加。
本文建立模型對淮海經濟區城市宜居性進行分析,并對徐州市影響宜居性因素進行分析得出以下基本結論:徐州市的綠化程度是比較好的,總體水平較高。但居民生活的精神層次經濟和文化,以及物質方面都有待加強。另外徐州市在基礎設施建設也較為薄弱,徐州在城市環境方面做的還不是很好。
根據城市環境指標,我們可以得出在提高城市宜居性過程中首先要創造優良的居民居住環境。首先加強在環境保護方面資金投入。一,提高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當城市污水處理率越高,城市宜居度越高,這是生態文明方面的要求。二,加強生態保護、植樹造林、園林綠化建設,在城市中更多地建設郊野公園等。三,還應該在公共基礎建設加強投入,完善基礎設施,不斷提升居民生活舒適性、便利性。
根據城市生活質量指標,在提高城市宜居性過程中,在城市生活質量方面也應該有所注重,首先要提高城市管理范圍,加強城管執法力度,并完善相關專業執法與綜合執法銜接配合的體制機制。還有居民生活宜居度還與工作密切關聯,失業率越高則城市宜居度越低,居民生活質量也就越差。另外社會保障也是重要的一點,社會保障覆蓋率越高,居民生活越幸福,因此政府應多提供就業崗位,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感。
[1]龍春.關于打造重慶生態宜居區的研究與思考[N].七一書院,2008.11.26.
[2]王巨川,等.多指標模糊綜合評判[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1998,23(4).
[3]許淑娜,李長坡.對主成分分析法三個問題的剖析[J].數學理論與應用,2011-12:31(4).
[4]李春平,等.主成分分析法和層次分析法在對綜合指標進行定量評價中的比較[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5:(6).
[5]曹萍.電子商務中數字問題產品的定價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11.
[6]郭金玉,張忠彬,孫慶云.層次分析法的研究與應用[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8-5:18(5):148-153.
[7]張文忠.中國宜居城市建設的理論研究及實踐思考[J].國際城市規劃,2016,31(05):1-6.
[8]劉星光,董曉峰,劉顏欣.中國主要城市宜居性發展的地域差異研究[J].干旱區地理,2014,37(06):1281-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