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萬歷二十年(1592年),豐臣秀吉初步完成了日本全國的統一。也許是成就太大導致自信心膨脹,豐臣秀吉開始將自己的目標對準了明朝。這一年,豐臣秀吉給朝鮮國王李昖寫了一封大言不慚的信,信中說“我想從貴國借路,超越山海進攻大明”。李昖很干脆地罵了一句神經病就丟開了。結果,第二年,豐臣秀吉就發動了戰爭。
十幾萬日軍在所謂“戰國名將”的小西行長、加藤清正、九嵬嘉隆、藤堂高虎的統率之下,乘戰艦從對馬島渡海,氣勢洶洶殺向漢城。在日軍的猖狂攻擊之下,朝鮮幾乎全國陷沒,國王李昖遣使向明朝告急。
萬歷皇帝朱翊鈞克服種種困難,派名將李如松出師東征,抗日援朝。一場侵略與反侵略的血戰,在朝鮮半島拉開了帷幕。萬歷二十一年,中朝聯軍五萬人進圍平壤,隨即一舉破城。平壤一戰,明軍和朝鮮軍殲滅倭寇一萬七千余人,壓迫日軍后退六百余里,迫使日軍龜縮于釜山沿海一隅,從而扭轉了整個朝鮮戰局。戰爭進入邊打邊談階段。
三年后,豐臣秀吉增兵14萬再次發動大規模進攻。明朝在關鍵時刻再次出手,給予日軍迎頭痛擊,一戰令倭軍聞風喪膽,再次狂退四百余里,蟄伏東南沿海據點,從此無再戰之力。
豐臣秀吉深陷侵略朝鮮戰爭的泥潭動彈不得,曾經叫囂的“務使明朝‘四百州盡化我俗,以施王政于億萬斯年”成了一句大笑話。他悔恨自己“與明構兵,禍結弗解”。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七月二十二日豐臣秀吉病死,日軍軍心大亂,為防止日軍逃遁,明軍水師提督陳璘派戰船數百艘,分布于忠清、全羅、慶尚等重要海口。
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十一月十七日,當日軍棄蔚山逃遁時,陳璘立即遣其副將鄧子龍偕同朝鮮將領李舜民進行阻擊。鄧子龍素慷慨,所在立戰功,是時他已年過七十,仍不減當年勇,率戰船三百艘為前鋒,追至釜山南海,帶壯士三百人跳入朝鮮戰船,直前奮擊,日軍死傷無數。后因不幸戰船中火,遂與李舜臣一直英勇殺敵,壯烈犧牲。會副將陳蠶、季金等率軍至,前后夾擊,日軍無斗志,明軍焚其舟,日軍于是大敗。其得脫登陸者,又為明軍陸兵所殲,焚溺者萬計。時明將劉綎方攻日軍行長,奪曳橋寨,陳璘以水師會擊,再焚日軍戰船百余艘。行長部下石曼子疑水師來援,被陳璘擊敗,其余日軍紛紛揚帆逃跑。此次釜山南海大戰,明軍共擊沉日船九百余艘,殲滅日部分主力水軍。
日軍殘部退至山,十二月渡海匿乙山。巖深道險,明軍將士不能進入。陳璘派兵夜查,圍攻崖洞。至天亮發炮攻擊。日軍奔后山。明軍殊死奮戰,日軍逃走,陳璘督兵追擊,日軍無一逃脫。明援朝戰爭至此結束。明軍入朝作戰,歷時七載,“喪師數十萬,糜餉數百萬才元”。人力、物力損失巨大,但最終打敗日軍,受到了朝鮮人民世世代代的稱贊,還為明軍將領鄧子龍等人立碑建祠,緬懷他們的英雄事跡。
1562年
嚴嵩罷官
嚴嵩(公元1480年-1567年),字惟中,號介溪,江西分宜縣人,是明代的六大奸臣之一,在嘉靖年間專權長達二十年。
嚴嵩唯一意獻媚世宗,竊權罔利。世宗沉迷道教,喜好煉丹等長生不老之術,于是嚴嵩就投其所好,不遺余力地為皇帝建造齋醮修煉用的宮殿,花費大量精力來撰寫皇帝喜歡的青詞,因此他也被稱為“青詞宰相”。就是因為他善于討好,所以才能在敏感善猜忌的嘉靖皇帝身邊保持恩寵如此之久。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嚴嵩加太子太傅,九月兼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十二月加少傅。嘉靖二十四年七月加太子太師,八月加少師,出任內閣首輔,獨攬政事。嘉靖二十六年十一月晉為華蓋殿大學士。次年八月加上柱國,并以其子嚴世蕃為太常寺卿。嘉靖二十七年十月,害死首輔夏言。于是嚴氏父子恃寵擅權,相濟為惡,擅殺大臣,殘害忠良,賣官鬻爵,政以賄成;排斥異己,遍引私人;貪酷無厭,廣置產業。尤其是到了嚴嵩執政后期,東南倭禍和北方邊患更加嚴重,賦役日增,災害頻繁,民不聊生,各地不斷爆發農民起義。
嘉靖三十七年三月,給事中吳時來等人相繼上疏歷數嚴氏父子朋奸罔上,禍國殃民諸罪行,請立除嚴嵩父子,以正國法。自此世宗漸漸厭惡嚴氏父子。此時,嚴嵩已經年老,軍國大事多由嚴世蕃代為處理。嘉靖四十年閏五月,嚴嵩妻子歐陽氏病死,嚴世蕃因守孝不得入閣,嚴嵩受詔多不能答,所進青詞又多出自他人之手,不合要求,由是更加失去世宗的歡心。同年十一月,世宗居住的西苑永壽宮失火,嚴嵩請移居英宗為太上皇時所居的南城離宮,世宗大為不滿;而大學士徐階則請重建永壽宮,世宗甚是高興,至此世宗益信用徐階。
未幾,世宗采納方士藍道行的建議,有意罷免嚴嵩。御史鄒應龍得知世宗意圖,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五月十九日疏劾嚴嵩父子。世宗得疏,以嚴嵩放縱嚴世蕃,有負國恩,令其致仕還鄉,而下嚴世蕃于獄。后嚴嵩削籍,抄沒其家,得金銀財物無數。嚴嵩老病,于隆慶元年(1567年)死,年八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