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風田
黨的十九大對“三農”工作提出了一個激動人心的事情,就是鄉村振興戰略。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公布,更是把鄉村振興戰略提到了一個很高的位置。國家為什么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對你和我都有什么樣的機遇和挑戰?我們又怎么才能夠抓住這個機遇和挑戰?
鄉村振興戰略和城市居民有什么關系?
我經常去歐洲,發現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就是歐洲的年輕人大都進城,這是全世界的一個規律,因為年輕人喜歡熱鬧,城里的工作機會也多。但是另外一個現象我覺得也非常有意思,叫做老年人下鄉。我在意大利羅馬的郊區,發現它的農村建得非常漂亮,但是跟中國的農村差不多,也是空心村,沒多少人住。我向這里的老人打聽,原來他們都是在羅馬市工作,退休了之后覺得羅馬市太熱了,所以到郊區買一棟房子,在這養老。
我去年到德國的鄉村小鎮上,也發現類似問題。老年人在鄉村的小鎮上,一方面為農村帶來了人氣,另一方面也達到了一種城鄉的平衡。
這也是我們黨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一定要實行城鄉融合,就是城中有鄉,鄉中有城。我想中國有一億多年滿60歲以上的退休老人在城市生活,如果他們能有機會把鄉村建得非常漂亮,讓城市的老人能夠有機會到農村去養老,我想很多老人應該會愿意到農村去。因為在農村居住的環境和空間要比城市大很多,我想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那么我們國家的大都市拿到世界上,無論從繁華程度和安全方面應該都是非常好的,但是我們到一些發達國家的農村去看,發現咱們國家的農村還是和發達國家的農村有較大的差別。我們國家之所以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通過一二十年的建設,讓我們國家的農村也美麗起來,城市和鄉村之間沒有太大的差距。
這次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和城市的中產階層有什么樣的關系呢?我想應該關系特別大,為什么?因為從人的本性來講,都希望居住的環境越來越廣闊、越美越好。但是城市基本上大部分空間很狹隘,交通擁堵,城市病非常的嚴重,如果我們把農村建得非常漂亮,這樣來說你就可以有一個選擇的空間。尤其是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提出了,首先要做發展規劃,要打破一切目前城鄉發展各種要素流動的阻礙,所以這就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因為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之后,國家會有一個整體的規劃,隨著很多制度的出臺和時間的推移,我想也許再過一二十年,我們國家農村的房子和土地的價格會翻很多倍。
當然這個政策目前還在研究制定,比如半年前中央相關的部門出臺文件,允許在農村的集體建設用地上建房子出租,過去我們城里人不準到農村去買他們的宅基地和房子,但是現在可以去租房子。這樣來說,實際上那些山清水秀風光秀麗的好地方,現在價格非常低,如果大家有這個想法,想去農村投資或者是未來想去居住,這可能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鄉村振興戰略和城鎮化有什么關系?
鄉村振興和城鎮化是不是矛盾的呢?筆者認為實際上是不矛盾的。有時候你可能會問,我們過去搞城鎮化,后來又搞新型城鎮化,怎么現在搞鄉村振興了呢?筆者以為這兩個方面并不矛盾。因為我們國家過去大量人住在農村,經過改革開放后有不少人到城市生活打工,所以這些年城市的發展突飛猛進。
如果大家都往城里去,最后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城市病問題。實際上我們國家這些年城市化導致的城市病還是比較嚴重的,主要的原因就是太失衡了,單一的農村人往城里跑,城里人下不去,所以才導致了一頭沉。通過鄉村振興戰略,把我們的鄉村也建得非常美麗,那么很多城里的人就愿意到農村去,這樣一來,就實現了一種城鄉融合,城市病解決了,鄉村也有了人氣。所以,鄉村振興戰略和城鎮化實際上是不矛盾的,它是一個相輔相融的過程。
農村現代化和農業現代化是什么樣的關系?
這次提出農村現代化,那么農村現代化和農業現代化又是什么樣的關系?它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又將起一個什么樣的作用?
住在鄉村里,人們要享受到城市里的生活品質,道路都是漂漂亮亮的,廁所是干干凈凈的,冬天也有暖氣,想上網的時候也有WIFI,手機也都有足夠的信號,這些在我們廣大的農村還不太容易實現。我們對農村這樣一種基礎設施的投資還有很大差距。
這次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最吸引人解讀的內容之一,就是鄉村。實際上在歐美日這些國家,鄉村并不認為就是一個農業生產的地方,現在有一個詞叫“多功能性”。什么是鄉村的“多功能性”呢?第一是因為有耕地,是農業生產的地方;第二可能是農民居住的地方;第三,如果建得非常漂亮,它可以是城市的后花園,大量的城市居民節假日或者休閑日旅游觀光,度假的地方;第四,還可能是未來大量年滿60歲的城市老人可以回到鄉村養老的地方。
后面兩個職能,我剛才講在日本、在歐洲的很多國家早已經實現了。雖然我國的鄉村旅游近幾年發展很快,但也還是剛剛起步,城里人到農村養老才剛剛開始,所以我想這有一個很大的提升空間。但是怎么才能夠吸引更多的城里人到農村去養老居住?除了目前的一些制度障礙需要打破之外,最大的挑戰就是農村的硬件,這也是為什么要提農村現代化的原因。國家提出來就是希望讓農村居民也能享受到同城市相同的生活質量,也為未來的城市居民打開了很多機會之門。
鄉村振興和土地承包期延長30年是什么關系?
十九大提出讓農民的土地承包關系穩定且長久不變,在此基礎上第二輪承包期結束再延長30年,為什么這樣?我想這有很多的意義,中國的土地非常稀缺,那么多人就那么一點地,別的國家那么少的人卻那么多地,所以土地對中國人來說是太珍貴了。
怎么才能把我們這一塊最稀缺的資源利用好?有些人說把農民的地都收過來,交給有經營能力的人。這個觀點是站不住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們大量農民的社保水平沒有城里人高,土地在某種程度上是他的社保,家里有10畝地,就靠這10畝地,基本上把一家的溫飽問題解決了。所以如果你把農民的地拿走了,然后誰來給農民提供這些保障?國家把地交給農民并且長久不變,主要考慮也就是這一因素。
土地在農民手中也是保證國家糧食安全。有很多涉農企業,他們整天想到農村拿地,國家并不鼓勵。為什么?因為這些企業一拿到地之后就要做非農用處,這樣勢必影響國家的糧食安全。所以地放在農民手里,能保證我們的飯碗端在自己手里,這個對國家、對城市消費者、對農民都非常重要。
但是2.8億人到城市打工了,很多人的土地在閑置著,這個問題怎么解決?那么國家提出“三權分置”。“三權”就是指集體所有權、農民的承包權和經營權。
中國的農村土地都是農村集體所有,后來1978年把土地都包給農民了,那時候叫承包經營。在此基礎上,把農民的承包經營權又分割出來一個權利——經營權,農民可以繼續保持這樣一個承包權,但是經營權你可以流轉出去,這就是“三權分置”。“三權分置”好在哪兒呢?比如我作為一個農民,我到城市打工去了,這個地不敢輕易放棄,放棄之后我萬一在城市失業了,回來沒地了怎么辦呢?所以“三權分置”就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就是你的承包證在你那,你可以簽一個合約把經營權轉出去;轉出去的不是承包權,承包權還在你手里,種你的地是經營權,這樣種地的人也高興。有了合約,農民也可以放心地在城市打工,因為承包權還在你手里。
所以“三權分置”就希望把我們國家兩三億在城市打工的人的地可以流轉出去,讓其他愿意種地的人種。我們現在三分之一的土地已經流轉出去了,因為兩三億農村的精壯勞動力在城市打工,很多農民不種地,最后把土地流轉出去,一畝地一年還能拿到500元到1000元的租金。
因此,鄉村振興戰略對“三農”來說是最重要的一個戰略,它的影響不是五年,而是相當長一段時間,它帶來的機遇也是相當吸引人的,包括未來我們國家農村再也不是你過去想象的樣子,而是如詩如畫的景象。可能未來,有海量的資金要投向農村,如果你明白這個機會,你抓住這個機遇,也許二三十年之后你擁有的生活就完全是另外一個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