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渝
如果要說A股市場近期有什么大利好的話,筆者認為發審越來越嚴就是最大的利好。近期,筆者注意到一個好現象:1月下旬18家公司上會,僅僅3家過會,創出發審委一周通過最低紀錄。2018年1月已經結束,竟然有23家企業IPO被否決。今年以來IPO通過率持續在低位,1月23日晚上,上會企業幾乎全軍覆滅,創下了“7否6”的新紀錄。1月24日,上會企業通過率僅為“5過1”。1月26日,6家企業上會,通過率又是1家。這一段間超低通過率不僅震驚了投行,同樣震驚了A股市場。有業內認為,3年盈利不過1億就別琢磨上市的事情了。當然,一些靠包裝打扮得很漂亮的公司,就更別想蒙混過關了。確實而言,新發審委成立后,在發審過會上確實非常嚴厲了,過會通過率大大降低。發審趨嚴應該是好事情,這也是管理層理念上的一個大轉變。過去通常認為過會率越高,能夠上市的企業就越多,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就越大,成績也就越大。但隨著一些新股上市后的忽然“變臉”,包裝上市、造假上市案例的屢見不鮮,管理層也開始反思審核不嚴所帶來的嚴重惡果。
新股上市如只圖數量而不求質量,那么就會給市場帶來嚴重的后遺癥,影響市場健康穩定發展。2017年上了那么多新股,上市爆炒一通后又爆跌下來,有的還跌破了發行價。這對中小投資者的傷害是非常大的。過去發審委員會成員對IPO審核失察的責任從未得到追究,使A股市場已經發生了像萬福生科、綠大地、欣泰電氣等一批造假上市的典型,雖然造假者受到了法律的懲處,但相關的發審委員卻安然無恙,僅僅被罰款、市場禁入了事。因此,現在爆出時任樂視網IPO的多名發審委員被調查這類事件。樂視網復牌后的連續跌停,也給發審委員上了一堂生動的反面教育課:企業上市不是發審委員審核責任的終結,而僅僅是開始。發審委員要對自己審核過的IPO項目終身擔責,一旦事后發現造假上市,將被終身追責。只有這樣,才能讓發審委員敬畏法津威嚴,為A股市場把好源頭關。發審委員應一手摸著良心,一手舉起法律宣誓:我不讓一家不合格的企業上市,這是對投資者負責,對資本市場負責,對人民負責!
筆者同時還注意到一個問題,發審部門現在重點關注的不僅僅局限于受審公司的盈利能力,還包括財務指標的真實性、募投項目的合理性、內控和關聯交易、行業景氣度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審核標準較以往更加全面而嚴格。事實上,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你“堰塞湖”再大,我只打開一個有“過濾功能”的口子就是了。放優質公司出去,把涉嫌財務造假和粉飾包裝、行業很差的企業拒之門外,減少未來新股上市后業績變臉情況的發生,這有助于凈化市場環境,更好地保護投資者利益。從市場角度來看,筆者認為新股發行的重質不重量,將進一步提高市場資源優化配置的效率;同時,也斬斷了過去某些企業(比如樂視網等)靠行賄上市,走關系上市的財路。
只有發審趨嚴,才能讓優質好公司多起來;只有不斷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才能最大潛力地得以發揮,為實體經濟注入“新鮮血液”,才能更好地助推中國經濟高質量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