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林
去年底,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聯合多家財經自媒體,攜手展開了為期半個月的“新中產資產配置大調查”活動,并發布了《2017新中產資產配置報告》。報告披露,如何能夠在更多的投資產品、更好的投資服務中實現財富增值,是當下新中產們的共同訴求。此外,報告還指出,資產配置開始出現高端化下沉大眾化的趨勢,基金組合服務將成為新中產未來主流的選擇。
可以看出,如今大眾的財富管理意識正在逐漸增強,資產配置的理念已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我們常常能聽到身邊的人談論資產配置,比方說,銀行的理財經理可能會跟你講要分散投資,投資專家會建議你“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里”等等。但是,有一些人可能還沒有真正理解資產配置到底是什么,就急急忙忙去做所謂的分散投資,這里投一點那里投一些,最后卻發現收益不如自己的預期,甚至還產生虧損。不少人在進行資產配置的時候,很容易陷入這三大誤區。
其一,認為資產配置能獲得很高收益率。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通過資產配置能夠獲得比單一投資更高的收益率,所以他們往往只關注資產配置的短期收益水平是不是足夠高。例如,將基金組合的收益率跟單一基金對比,認為收益率高的組合就是好的組合。
但實際上,資產配置是通過多元化的分散投資來降低風險,精妙之處就在于找到風險和收益之間的最優平衡點,實現財富的保值增值。所以,如果只是關注收益率高低,而忽略了波動率大小,這就違背了資產配置的本意。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資產配置更適合用來幫助我們規劃手頭的資金,去實現長遠的理財目標,比如自己的養老金、孩子的教育金等等。對于這樣的長期理財目標,首要考慮的自然不是收益率,而是目標達成率。要保證將來真正要使用這筆錢的時候,能夠拿得出來,這就要求風險是可控的。如果在用錢的時候,市場突然大跌,你所追求的高收益變成了高風險,那么理財目標可能就無法達成了。
其二,認為資產配置只是簡單的分散投資。
大家都知道“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里”的道理,但資產配置絕非只是簡單的分散投資。舉個例子,小張和小李都用10萬元資金進行資產配置。小張把4萬元放在股票里,3萬元投了基金,2萬元買了債券,還有1萬元是現金;小李則拿4萬元投資指數基金,3萬元投資股票基金,2萬元投資債券基金,1萬元投資貨幣基金。那么問題來了,小張和小李誰才是在做真正的資產配置呢?答案是:兩個人都不算是真正的資產配置。
他們是把資產配置的分散投資,簡單理解為投資品種類別的分散,比方說按股票、基金、債券來分,或者說按基金里面的股票基金、指數基金、債券基金等等來分。
資產配置里的分散投資,實際上是指投資組合中各類資產的風險和收益屬性不相關。比如股票和債券、國內股票基金和美國股票基金等等,就屬于不相關的資產。如果只是簡單按照投資品種的形式來做配置,風險相關性就很大了。比如市場整體不好的時候,可能國內的指數基金和股票基金表現都很差,結果導致整個配置并沒有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
其三,配置好資產以后不做“調倉”或“再平衡”管理。
我們在建立資產配置組合的時候,組合內的各種資產會有一個相應的初始比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市場的變化,組合內的資產肯定有漲有跌,慢慢偏離了初始比例。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呢?那就需要進行“調倉”或者“再平衡”管理,將各類資產的配比恢復到最優狀態。
“調倉”和“再平衡”這兩種管理方式的差異,就在于“再平衡”是將資產配置比例恢復到初始狀態,而“調倉”可能會根據市場情況適當調整初始比例。但不管怎樣,本質上都是賣出價值被高估的資產,同時買入價值被低估的資產,相當于在單一資產投資當中的“低位買入,高位賣出”。
如果不做管理,只是任由資產配置組合自然漲跌,那么配置當中過去表現良好的資產可能會隨著市場環境變化而下跌,同時也失去了低價購買那些價值被低估的資產的機會。
另外,在具體管理操作當中,“再平衡”相對會容易一些,只要根據初始比例就可以輕松的計算出要賣出哪些資產,買入哪些資產。而“調倉”就更為復雜,要根據市場環境來優化初始比例,這需要更為專業的投資分析能力。
作為在線理財教育品牌“理財巴士”創辦人,我并不建議大家自己構建資產配置組合。一方面,初始比例的設置,資產的挑選都是技術活;另一方面,同時管理多項資產也是比較費時費力的。還是應該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讓自己更輕松地獲得資產配置所帶來的低風險、穩健投資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