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輝
在2018年,中國科技行業會有怎樣的大趨勢?我個人的判斷很簡單,用兩句話來總結:中國公司,走出去;外資巨頭,投進來。那么,如何理解這兩個大趨勢?
中國公司,走出去
過去這兩年來,我一直在反復講“出海”。
在2015年,我判斷2016年將成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出海風口,大批中國互聯網企業將以更多元的方式、更密集的規模,集體走向海外市場。
這個判斷已得到驗證。過去兩年來,從品牌到產品,科技創新到商業模式,從業務嫁接到資本聯合,從貼牌、合營到入股、并購在內的各種方式手段;從BAT為首的巨頭,到今日頭條、滴滴等垂直行業獨角獸,乃至摩拜、OFO等新興企業,中國互聯網企業的海外擴張一直在不斷加速。
而且,不僅是互聯網從“Copy to China”到“Copy from China”,在更多的科技領域,中國公司都正在全面出海,比如手機。
這個趨勢背后的邏輯很清晰:無論是科技創新,還是產業資本,中國都已經建立起強大實力;而在國內市場漸趨飽和,增長紅利見頂的情況下,科技企業只能向外部尋找新的成長驅動力。
而外部的路徑,主要有三條:新市場:將中國成功的技術和模式復制到全球市場,擴大市場的容量基數。新領域:從線上走向線下,在跨界中發現和創造新的市場需求。技術:比如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進一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乃至創造新的應用場景。
所以,2018年的情況會是:線上企業的戰爭,戰場在線下;國內企業的戰爭,戰場在國外。
其中,第一條路,也就是出海,最簡單,確定性最強,見效也最快。這個趨勢,在2018年,不會減緩,而是還會繼續進一步提速。
外資公司,投進來
2017年12月29日,財政部、稅務總局、發改委和商務部四部委聯合發文,規定境外投資者在中國以分配利潤直接投資的項目,暫不征收預提所得稅。簡單來說就是:鼓勵外企在中國繼續擴大投資。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改革開放吸引了大批跨國企業來到中國,帶來了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經驗。中國由此發展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工業制造基地和最大的單一市場,也為這些跨國企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總結改革開放40年歷史,最貼切的一句話就是:得中國者得天下。然而,自2010年以來,形勢逐漸發生了巨大變化,主要有:人口紅利殆盡,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中國本土企業競爭力持續提升,在很多行業完成了替代和超越;政策導向轉向支持本地企業發展,外企的“超國民”優惠待遇持續縮減。
諸多因素影響疊加下,很多外企都已在中國裁減機構人員,甚至撤離中國。如今,在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簽署稅改法案,對跨境稅制做出重大調整,鼓勵資本與產業回遷美國之后,外資的走向更加微妙。
在這一形勢下,中國政府此次新政,將有可能是新一輪外商投資中國周期的開始。其原因在于,此次新規定所展現出來的鼓勵態度,并不是局限于行業局部的、部一級的政策思路,而是來自更高層面的,著眼于中國經濟發展全局的,頂層戰略規劃的組成部分。
事實上,早在2017年8月,在美國稅改法案通過前,國務院就已印發《關于促進外資增長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外商所得稅優惠政策。而四部委在12月的聯合發文,其實是這一政策的落地細化。
這意味著,在鼓勵外企投資這件事上,后續或許還會有更多自上而下的、系統性的政策舉措陸續出臺。
它們將為外資企業帶來新一輪的“開放紅利”。在此過程中,資金密集、技術密集、對其他行業有巨大帶動效應的科技行業,將有望成為受益最大的領域之一。
這帶來的變化是:一方面,外資公司有望在中國進行更多的產業布局。另一方面,很多外企可能加大對中國創業公司的投資力度。第三,值得注意的是,外企自身的條件不同,對待中國市場的策略不同,政策受益的情況也會各有差異。
無論是科技創新能力、高端制造能力、產業配套能力,還是政策引導方向、產業競爭環境、勞動力與消耗資源成本,乃至市場經濟結構、用戶品牌意識和市場需求趨勢,中國今日的條件環境,都已經與改革開放時期截然不同。
在產業轉型升級、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過去那種向中國轉移海外淘汰技術、淘汰產能,或是以資本和技術直接換市場的粗放投資思路,已經不是中國所需,也難以實現外企自身的持續發展。
那么,就科技領域而言,外企怎樣才能把握趨勢,抓住中國的政策紅利呢?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能簡單地在中國市場“掙快錢”,也不能只是在天安門跑跑步,在博鰲做做演講,而是要把自身的發展,與中國的產業利益與社會利益真正綁到一起,與中國經濟和社會共同成長。
比如高通,主要收入來自小米、vivo、OPPO等安卓陣營的中國手機公司,近兩年來,還與貴州省政府合資成立華芯通,與大唐電信等企業成立合資公司,投資超過40家中國創新公司,與百度、網易等互聯網企業展開戰略合作。到現在,高通的立場與利益,已經與中國手機行業高度一致,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反例是蘋果,在過去5年營收從10億美元飆升到380億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來自中國市場,但它在中國的投資一直寥寥無幾,在中國的研發中心投入僅35億元人民幣,中國產業鏈的合作伙伴也長期受到壓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