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義 唐林
【摘 要】根據調研和已有數據,國內閑置教材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閑置教材的處理不容滯緩,但目前市場上的營利性共享并不適合高校教材的共享。論文從非營利性共享的可行性和現實意義出發,借鑒“共享經濟”再分配市場類型,提出以高校圖書館網絡技術管理平臺為依托,構建高校二手教材非營利性共享模式的構想。緊跟“共享”潮流,以調研為基礎,為解決我國高校普遍的教材資源浪費現狀提出可行性建議。
【Abstract】According to research and existing data, the domestic idle second-hand teaching materials have caused a great waste of resources.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the disposal of idle teaching materials. However, current way of profit-sharing on the market is not suitable for the sharing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feasibility and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non-profit-sharing, this thesis refers to the redistributive type of “Sharing Economy”, and proposes that we can rely on the management platform of network technique in academic libraries to construct a non-profit-sharing of second-hand teaching materials in universities. Catching up with the "Sharing Economy" trend, this thesis puts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current waste situ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in domestic universities based on research.
【關鍵詞】二手教材;非營利性共享;圖書館
【Keywords】second-hand teaching materials; non-profit-sharing; library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8)03-0114-02
1引言
通過調研和查閱國內目前在二手教材方面的一些研究資料了解到,不包括中小學,僅國內各大高校每年約有900萬左右的畢業生,每人每學期至少有2本教材可再次使用,到離校時每名學生有10本左右的閑置教材,即每年畢業季有近1億本二手教材可回收利用。以南京審計大學的問卷調查數據為例,有73.07%的學生選擇將閑置教材以廢品回收或者直接丟棄的方式處理,就全國而言,該比例應當有更大的正向偏差。可見,我國高校二手教材的合理處置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本文將以南京審計大學為例,通過分析二手教材回收共享利用的可行性和意義,提出建立以圖書館為依托平臺的高校二手教材非營利性共享初步構想。
2 高校二手教材非營利性共享的可行性
共享經濟,也稱“協同消費”,最早由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和伊利諾大學的兩位社會學教授共同提出,以第三方平臺為依托實現點對點的交易模式,交易對象為商品和服務的暫時使用權。他們認為,共享經濟至今發展出三種類型:暫時獲得某物使用權的產品服務系統類型(如租賃、借用),對舊貨和廢棄物再次利用的再分配市場類型(如二手貨市場),共同分享或互換使用權的協同生活方式類型(如拼車、物物交換)。
共享經濟實現需要三個基本要素:閑置資源,共享平臺,眾多參與者。以這三個要素為出發點,經過調查研究,筆者認為南京審計大學具備建設舊貨和廢棄物再次利用的再分配市場類型,即二手教材非營利性共享市場的三大條件。
2.1 豐富的二手教材資源
根據調研數據,85.18%的學生認為自己擁有較多的閑置教材,61.04%的學生認為閑置教材沒有得到有效的處理和利用。畢業季是閑置教材集中處理的高峰期,南京審計大學共有在校生1.6萬余名,每年約有四千名本科畢業生,至少約有3萬本閑置教材沒有得到有效處理,這僅僅是南京審計大學的數據,而全國有高校2千多所,閑置教材資源浪費的數量難以估量。這無疑與國家倡導的“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等經濟發展理念相悖,若由高校組織定期將這龐大數量的閑置二手教材以收購、捐贈等形式合理回收,共享利用,將是對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巨大貢獻。這也是“共享經濟”的魅力所在——不僅滿足人們的傳統物質需求,還能降低原材料非必須消耗以緩解人們的環保焦慮。
2.2 以圖書館為依托的網絡平臺
關于“共享經濟”的研究理論中,絕大多數學者都認為“互聯網+”是共享經濟模式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傳統的共享經濟面臨著信息不對稱、社會信任缺失、聲譽限制等障礙,而網絡平臺通過數字技術實現數據搜集和共享,提高信息透明度,并實施平臺監管,逐漸克服了信息不對稱的缺陷,為共享經濟創造了條件。據了解,包括南京審計大學在內的國內高校基本都建立了數字化、信息化的圖書館網絡管理平臺,基于這一平臺的二手教材信息搜尋難度大大降低,能夠在供需雙方之間實現閑置資源的精確配置,結合學生群體的群聚效應,使得交易費用降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2.3 價值觀念契合的大學生群體
作為特點鮮明的“90后”,現今的大學生群體具備較高的素質和先進的環保理念。“共享”的目的在于實現“物盡其用”和“按需分配”的價值理念,形成“去物質化”的消費觀念。從Uber、Airbnb到國內的滴滴、ofo、摩拜都體現著現代人追求經濟效益之外的樸素的環保理念,大學生群體作為先進思想的接受者,也在為環保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問卷調查表明,有81.48%的學生購買過二手教材,63.64%的學生是基于環保考慮購買,88.89%的受訪者愿意將自己的閑置教材以出售或贈送的方式進行再次利用。可見大學生群體的環保消費觀念是二手教材共享的一個關鍵影響因素。
3 高校二手教材非營利性共享的意義
由Rachel Botsman等人在《我的就是你的:協同消費如何改變世界》一書中提出的“協同消費”理論,被后來的一些學者認為“協同消費”或“共享經濟”是人類進入“后所有權時代”的一個象征,消費者不再以所有權為終極目標,有人闡述為:人們需要的是使用價值,非產品本身[1]。閑置教材作為一種剩余資源,符合“共享經濟”的再分配市場類型,通過回收利用,閑置教材資源將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使用,從經濟發展和價值觀念角度都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3.1 經濟發展意義
共享領域的帶頭人Uber進入市場后,私家汽車出行量減少近12%,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有著卓越的貢獻,可見共享對于環境保護的重大意義。隨著我國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的升級,綠色GDP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目標之一,經濟發展由量到質的轉變也是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要求。根據已有調研數據,我國僅高校學生每年浪費的教材就相當于砍掉70萬棵大樹所造的紙,數量之巨,一旦這些資源得到合理回收再利用,對于改善我國資源利用效率低的現狀意義深刻。
3.2 社會層面價值觀念的轉變
“共享”的核心是“去物質化”的消費觀念,人們以產品和服務的使用權為消費目的。閑置教材的循環和共享使用,學生“按需索取”。經過問卷調查,63.64%的學生認為新教材的使用頻次較低,79.55%的學生認為部分新教材價格和使用價值不匹配。因此,二手教材的非營利性共享可以在高校學生中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消費觀念,增強資源節約的社會責任意識,大學生群體作為未來社會消費者和生產者主體,對社會的深遠影響自然不言而喻。同時,“互聯網+”的共享理念下對社會信任要求較高,對增進社會信任也有一定的貢獻。
4 高校二手教材非營利性共享的設想和政策建議
4.1 非營利性共享的可行性
資本的逐利性導致目前市場上的“共享”多以營利為目,Uber就是成功地將非營利性汽車共享行為變為商業模式的典例。另有Airbnb、滴滴打車、ofo等營利性共享,他們的盈利模式大致有四種:通過構建消費者、產品和服務提供者交易的信息平臺以收取傭金;利用滯留資金獲取投資收益;以新穎的服務理念占領市場獲取投資;高端定制服務。不可否認,共享經濟在目前看來是較完善的商業模式,利益的驅使能讓共享這一行為持續更久,但隨著商業的全方位滲透,已經開始背離了共享的初衷。盡管非營利性共享因缺乏市場資金支持和經濟利益的驅使,會在有效性上缺少競爭力,但是合理的治理模式和管理體制會使其缺陷得以克服。
4.2 高校二手教材非營利性共享的構想
通過論述分析,以南京審計大學為例,我國高校建立非營利性二手教材共享模式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綜合南京審計大學的具體情況分析,本文提出的模式為:“互聯網+閑置二手教材”。即以學校為主體,借助高校便于搜尋和回收閑置二手教材的優勢,通過建立符合校情的閑置教材回收體系,組織進行閑置二手教材的回收和信息錄入;同時,由高校圖書館主導并參與閑置教材的回收處理工作,憑借現有的圖書館網絡信息平臺進行二手教材的信息發布,學生只需憑借現有的圖書館借書制度就可以實現二手教材借用。當然,非營利性的共享離不開學校行政系統對于二手教材管理維護、學生借用等方面的監管,學校應該創新監管理念,推進建立誠信體系和二手教材共享的網絡信用平臺。
【參考文獻】
【1】董成惠.共享經濟:理論與現實[J].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16,31(05):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