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硯軍
【摘 要】論文通過調研,構建Logistic模型研究農民特征、對焚燒秸稈危害性認識及外部環境三方面對農民焚燒秸稈意愿的影響,得出文化程度對農民焚燒秸稈意愿有負影響等,并提出發揮政府、市場等積極作用,解決焚燒秸稈現象。
【Abstract】This paper through investigation, constructs the Logistic model,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rmer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harm of burning straw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three aspects on the willing of farmers to burn straw,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the degree of culture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farmers' willingness to burn straw, and puts forward to play a positiv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and market, to solve the burning straw phenomenon.
【關鍵詞】農民意愿;焚燒秸稈;Logistic模型
【Keywords】farmers will; burning straw; Logistic model
【中圖分類號】X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8)03-0122-02
1 引言
近年來,由于電氣化逐步走進農家,廣大農民擺脫了過去以燒秸稈取暖做飯為主的生活方式,從而造成了大量秸稈剩余的現象。秸稈由過去生活必需物資轉變為農村環境的污染源。有些農戶怕農田秸稈影響生產放火燒掉,既損壞空氣質量,又極易引發火災。政府雖然三令五申禁止焚燒農田秸稈,但是仍有一些農戶偷偷放火燒掉,另有農戶把秸稈偷偷倒到河道中或公路邊,造成很大安全隱患[1]。
2 數據說明及變量設置
本文數據對周圍村莊的60戶人家進行實地調研得到。農民焚燒意愿的影響(變量y,0=不愿意焚燒,1=愿意焚燒)。因素包括農戶特征:教育程度edu(變量X1,1=文盲,2=小學,3=初中,4=高中及以上)、年齡age(變量X2,1=35歲以下,2=36-45歲,3=46-55歲,4=56歲以上)、收入結構inc(變量X3,1=25%以下,2=25%-49%,3=50%-75%,4=76%及以上)種植制度cro(變量X4,連續變量)、種植規模acr(變量X5,1=一年一季,2=一年兩季)、飼養牲畜情況ani(變量X6,連續變量)、農戶參與政府“焚燒”秸稈活動的預期收益exp(變量X7,1=有收益,2=零收益,3=負收益)和對焚燒秸稈危害性的認知情況:農民了解焚燒秸稈對環境的危害env(變量X8)、對交通運輸的危害tra(變量X9)、對土壤結構的危害soi(變量X10,X8、X9、X10,1=不了解,2=有點了解,3=較了解,4=很了解)和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政府政策pro(變量X11)、法律環境pun(變量X12,X11、X12,1=基本沒影響,2=有些影響,3=影響較大,4=影響很大)、當地機械化作業水平mec(變量X13)、秸稈的利用uti(變量X14)、秸稈業的補貼sub(變量X15,X14、X15,1=沒有,2=有較少,3=一般,4=較多)三個方面。
3 影響農民焚燒秸稈因素實證分析
3.1 農民焚燒秸稈意愿的描述性分析
總體上農民愿意焚燒秸稈的人數所占比例為65%,將近三分之二的人支持焚燒秸稈。農民受教育程度的均值為1.6167,整體上農民受教育程度較低,在文盲與小學之間。農民的預期收益為2.41667,大部分農民認為參與政府“禁焚”秸稈活動的預期收益為負,這必然阻礙“禁焚”活動的開展。在外部環境因素影響中,各個變量的均值均接近平均水平,也就是說這些因素對農民焚燒秸稈的影響介于有和一般之間。
3.2 Logistic模型分析
3.2.1 模型回歸結果
本文運用stata統計軟件對存在相關性的影響因素進行二元Logistic回歸,在影響農民焚燒秸稈的15個因素中,只有4個因素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分別為文化程度(edu)、收入結構(inc)、牲畜飼養情況(ani)和當地政府查處力度(pun),其他影響因素均不滿足檢驗[3]。
本文建立以下模型:
Logistic(P|y=1)=ln[p/(1-p)]=ln[P愿意焚燒秸桿/P不愿意焚燒秸桿]
代入數據,可得:
Logistic(P|y=1)=ln[p/(1-p)]
=-0.9466X2-2.2125X3+1.0632X6-0.9557X12
3.2.2 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從農民特征來看,文化程度、收入構成和牲畜飼養情況對焚燒秸稈意愿有顯著性影響。其中,文化程度這一解釋變量的相關系數為負數,說明農民文化程度越高,其焚燒秸稈的意愿越小,由模型回歸結果可知,文化水平每增加一個單位,農民愿意焚燒秸稈概率相對于不愿意焚燒秸稈的對數減少0.9466。收入構成這一解釋變量的相關系數為負數,說明對于農業收入在家庭中所占的比例越高,其焚燒秸稈的意愿越強烈。收入水平每增加一個單位,農民愿意焚燒秸稈概率相對于不愿意焚燒秸稈的對數減少2.2125。牲畜飼養情況這一解釋變量對農民焚燒秸稈意愿的作用方向為正,說明牲畜飼養較多的農戶,更愿意把秸稈當作牲畜飼料,而不是燒掉。第二,農民對焚燒秸稈危害性認識對焚燒秸稈意愿無顯著性影響。就模型回歸結果看,三個變量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在本模型中,農民了解焚燒秸稈對環境的危害env、對交通運輸的危害tra、對土壤結構的危害soi對焚燒秸稈意愿的影響微弱。這可能與當地農民文化水平低,對這方面的認識比較薄弱有關。第三,外部環境中當地政府處查力度這一解釋變量的相關系數為負數。隨著政府查處力度的增大,農民焚燒秸稈被處罰的風險越大,其焚燒秸稈的意愿也就隨之減少。
4 政策建議與結論
4.1 政策建議
解決秸稈焚燒問題的出路在于改變現行的秸稈利用技術效率較低、經濟效益差、投入產出不合算的狀況。為秸稈找好出路,就是解決秸稈就地、高效、環保使用的問題,不會因為秸稈的綜合利用而產生新的污染。為秸稈找好出路,必須發揮政府在規劃方面的引路作用,合理規劃相關產業,做到不過剩,有市場,發揮政府監督引導作用,要積極促成秸稈綜合利用相關產業的發展,要在政策、資金等各方面做好服務,維護市場秩序,破解各類政策上的頑疾;為秸稈找好出路,必須符合市場規律,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快相關產業發展,走產業化發展之路,并且形成產業鏈;為秸稈找好出路,必須使秸稈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新手段,依靠科技創新尋求秸稈新價值。
①發揮政府在秸稈綜合利用方面的積極作用。建立獎懲制度,對秸稈利用企業和農民實行“以獎代補”,秸稈禁燒不能一味堵,要疏堵結合,獎懲結合,政府應該預留資金建立和完善“以獎代補”制度,拿出專項資金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發放給農民,鼓勵農民實施秸稈還田,鼓勵和支持有機肥生產企業和食用菌生產基地擴大生產能力,更多地收購和利用秸稈。同時加大宣傳和服務工作的力度,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為秸稈綜合利用做好各項準備工作。②發揮市場在秸稈綜合利用方面的積極作用。秸稈的消化需要市場,秸稈綜合利用企業的發展需要符合市場規律,因此秸稈綜合利用必須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面的作用,秸稈綜合利用必須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農民積極參與的符合市場規律的長效機制。③發揮科技在秸稈綜合利用方面的積極作用。利用科技創新破除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本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把有限的科研經費投入到市場前景好的項目上,投入到能夠快速轉化為實體的項目上。推動產業化發展拓寬秸稈利用渠道,支持秸稈代木、纖維原料、清潔制漿、生物質能、商品有機肥等新技術的產業化發展,完善配套產業及下游產品開發,延伸秸稈綜合利用產業鏈。
4.2 結論
在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市場消化、科技支撐三方面積極作用的基礎上,形成政府引導企業發展,企業按照市場機制有效運作,科技創新及科技成果轉化作為企業的發展動力和支撐,充分發揮秸稈利用企業主體作用,加大企業研發投入力度,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變,達到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全面體現。發揮政府引導就是要做到規劃先行,規劃要做細、做實,要結合區域布局、產業布局及新型城鎮化建設做好秸稈綜合利用規劃,使秸稈利用方案成為規劃的必要章節,同時政府通過設立專項資金,搭建產業交流平臺,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打擊侵權行為,維護企業合法權益;秸稈產業發展的好不好關鍵還要看其符合不符合市場機制的要求,因此要按照市場機制的要求發展秸稈產業,借助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形成秸稈利用產業鏈、產業網,依托科技進步來解決秸稈利用效益低的問題和解決秸稈科研成果轉化瓶頸問題。地方政府還可以圍繞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燃料化等領域,實施秸稈綜合利用試點示范,大力推廣用量大、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實施一批重點工程。
綜上所述,通過完善制度,配套措施,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市場消化、科技支撐三者的積極作用,并借助龍頭企業帶動、發展產業鏈、突破技術瓶頸的方式,一定能夠解決秸稈資源利用問題,并且可有效杜絕焚燒秸稈引發的環境問題,秸稈資源也會成為農民致富的新途徑,企業發展的新活力,能夠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多贏。
【參考文獻】
【1】錢加榮,穆月英,陳 阜.我國農業技術補貼政策及其實施效果研究—以秸稈還田補貼為例[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1(2):165-171.
【2】張燕.中國秸稈資源“5F”利用方式的效益對比探析[J].中國農學通報,2009(23):45-51.
【3】董宇,馬晶,張濤,等,秸稈利用途徑的分析比較[J].中國農學通報,2010(19):327-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