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4月2日文章,原題:中國鼓勵工廠回農村機器嗒嗒作響,穿工作服的工人在給外國品牌縫制衣服。這種場景在中國城市的制造業園區很常見。但這個服裝工廠遠離中國尋常的沿海生產中心。沿著一條長長的土路,經過泛黃的野地,就到了這個工廠,它位于中國華中平原河南省的農村。
河南是出了名的勞務輸出大省,現在該省想要勞動人口回到家鄉。移民造成當地人口減少,田地荒蕪,許多孩子不得不由祖父母照顧。而現在,當地政府正通過鼓勵在農村建廠留住務工人員,也希望借此來帶動農村的發展。此舉反映了政府重心的明顯轉變。經過了幾十年的城鎮化及對農村的疏忽,中國共產黨現在謀求振興農村。相比大城市,農村的工資和生活水平停滯不前。
研究中國政策的農業分析家埃文·佩說:“長遠而言,中國的持續經濟發展要靠四線城市、縣城和鄉村加入消費者行列。這是農村振興戰略的真正目標。”這種轉變體現于河南滑縣。那里的第一批“衛星工廠”是從更為富裕的沿海地區服裝廠整體搬遷而來,利用扶貧資金重建于農村。金泰服飾總部位于富裕的浙江省。該公司的經理邵德明(音)說:“我們在地圖上畫一個圈,如果當地有夠多的村民,我們就建一個廠。”滑縣縣政府建廠熱情高漲,邵德明認為,今年內金泰可能會再開80家工廠。
中國國務院每年發布第一份官方政策文件都是對準農業。今年的一號文件提出了農村經濟發展的戰略。來自中共高層的信號顯示,今后會有更多類似河南衛星工廠的計劃吸引年輕人回鄉。西部地區新疆和山東省的許多縣業已復制了河南的模式,興建對工人技能要求不高、產品易于運輸的小型服裝廠。此類工廠的搬遷在經濟上也很合理。在中國的東部沿海地區,工資水平猛升,廉價制造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糧食安全也是振興農村的一個因素。現行的土地政策制約了大型農業企業,中國至今仍然依賴小面積耕作。此前,農村人進城尋求更高的工資,往往造成個人田地拋荒。現在,有學者擔心農村新建的這些工廠或許也會讓農民無法經營好耕地。對此,仍是高粱生產大戶的滑縣,當地的衛星工廠普遍采取輪班制,就是為了讓農民每天上班前、上班后有時間種莊稼。▲
(作者埃米莉·馮,向陽譯)
環球時報2018-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