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榮
摘要:說課,有利于教師認識備課規律,掌握備課方法,形成清晰的備課思路,對提高教師的教研能力和業務素質可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以人教版必修1模塊第4章的第2節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為例系統的、詳細的展示了說課整個過程,以供年輕教師參考。
關鍵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程;說板書;說反思
一、說教材
根據教材地位和教學內容來確定教學內容的范圍有多大,根據課標和考綱的要求來確定的教學內容的深度有多深。
(一)教材地位
本節課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必修1《第4章 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第2節
的內容。第1節主要說明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為什么具有選擇透過性?這與膜結構有關,于是進入第2節內容,此節課的內容為第3節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打下基礎。所以,本節課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為更好的理解細胞的物質輸入與輸出、能量的供應與利用、信息的傳遞和識別等功能奠定基石。
(二)教材內容
本節課包括兩個內容即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和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三)教學目標
課標對這節課的要求有簡述生物膜的結構;探討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中,實驗技術的進步所起的作用;探討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如何體現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雖然知識目標不是太難,但還要細化。學生通過建構相關的物理模型感受到科學家們的探索歷程,同時也增加了解決生物問題的方法。
基于以上對教材、課標的分析,我確立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知識目標。(1)通過分析科學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闡述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2)簡述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理解生物膜的結構特點是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包括膜脂的流動性和膜蛋白的運動性及這種流動性的意義。
2.能力目標。利用老師所提供的建模組件完成相關物理模型的建構。通過分析科學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嘗試提出問題、做出假設,理解假說的提出要以已有知識和實驗與觀察為依據,需要嚴謹的推理和大膽的想象,并通過觀察和實驗進一步驗證和完善。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生物膜結構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具有的功能特點上開展的,樹立生物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2)正確認識科學技術在科學研究中所起的作用。
4.教學重點。(1)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側重生命觀素養中結構與功能觀、側重科學思維素養中模型與建構的核心素養、側重科學探究素養中的觀察與提問等。(2)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側重基礎知識的理解,學以致用,能解釋用磷脂包裹藥物治療的原理,突顯出社會責任的學科素養。
5.教學難點。(1)利用資料嘗試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2)生物膜流動性的理解。
二、說教法
學生在本模塊的第2章已經掌握了細胞中的化合物種類及功能,在第3章已經掌握了細胞膜的組成成分等,在本章第1節已經通過實例及課下小組實驗體會到細胞膜功能的選擇透過性。在此基礎上,學生利用教師所給的資料建構相關的生物膜的物理模型,教師再提供實驗驗證的事實。通過對生物膜結構的物理模型建構的探索,體現出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感受科學家探索的方法與歷程,體會到科學發現過程的艱辛。
三、說學法
(一)利用已有的知識和實驗觀察,提出假說,根據老師提供的實驗驗證資料,得出正確的結論。
(二)利用老師提供的模具建構相應的物理模型。利用物理模型建構的思維將抽象的、微觀的知識宏觀化、具體化。
四、說教程
(一)導入環節,設置求知情境。組織學生交流課下實驗,通過觀察死種子與活種子的胚染色不同,親身感受細胞膜對物質進出細胞是有選擇性的,為培養結構與功能觀素養做鋪墊。
(二)教學目標的達成。
1.生物膜成分的探究過程。教師提供資料,引導學生從現象中發現問題,學生提出假說,教師再引導假說是否正確是要驗證的,再展示相關的實驗驗證資料。學生初步感受到假說的提出是需要相關知識和實驗觀察為基礎的,而且假說的可靠性是要通過實驗驗證的。
2.建構生物膜結構物理模型過程。生物膜成分得以驗證后,各成分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樣的呢?不同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不同,科學家發現的成果不同。追逐著前科學家們研究的歷程,為學生提供事實材料,小組學生根據自己對材料的理解,提出假說,并建構自己認為的生物膜結構的物理模型,在與客觀實驗和生物事實比照下得以不斷地完善生物膜結構。在此過程中,學生既能體會科學技術的作用,還能感受到建構模型的方法在解決某些微觀的生物問題帶來的便利。
3.教學小結。以寫板書的形式落實本節課的知識脈絡、科學思維過程。幾個小組合作,在黑板上粘貼生物膜,以檢查重難點的掌握程度。
4.鞏固練習。采用交互式練習題,學生得以及時的鼓勵,從而信心百倍。
5.課下作業。利用廢舊物品制作生物膜模型,增強環保意識,激發學習興趣。帶有時代感的網址介紹,激勵學生對生物科學領域的向往和追求。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布局要合理,能反映出本堂課內容梗概,體現出知識脈絡的精髓。
第2節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一)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
1.時間 人物 時件
2.科學研究過程
(1)有關知識和實驗現象為基礎
(2)提出假說
(3)實驗驗證(需要實驗觀察和科學技術)
(4)完善
(二)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學生聯合建構相關物理模型)
六、說反思
(一)教突出的優點
本節課能更好的落實生物學科3個核心素養。如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功能與其結構相適應的生命觀始終滲透整個教學活動中;用建構物理模型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在建模過程中,學生深深地感受到科學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實踐能力,而且在活動中樂于并善于團隊合作,勇于創新。
(二)遺憾之處
在落實社會責任這個核心素養時,沒有突顯出來,其實可以在鞏固練習中設計有關判斷種子生命力的題或在交流課下實驗結果時,設置問題“怎樣判斷種子的成活率?”來解決。另外,有個別學習小組各成員的任務不明確,建模過程流于形式,實效性較差一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