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瑩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熱點話題,它所占課時最多,容量最大,任務也最艱巨。閱讀教學是架起學生與人類社會聯系的橋梁,是與文化偉人進行靈魂溝通的工具,它可以提高學生字詞句篇的積累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感,從而提高語文素養,能夠開拓視野,發展思維,能夠提高認識,提高審美情趣,可以促進學生與社會的融合。
閱讀教學是寫作教學的前提。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又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又如葉老在《論語文教學書》中說的:“讀書亦有目的,老師能引導學生裨益于讀書,則其功至偉、果能不為死講亂講,而養成學生之良好習慣,不知不覺中自能影響作文,因不必喋喋言作法、言技巧也。”這一番話是葉老長期語文教學經驗的總結和概括,也提醒我們閱讀教學的重要性,是我們教學應該遵循的。
一、傳統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研究語言重,學習語言輕
我國傳統閱讀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掌握語法,讓學生了解各種文體和文章的各種結構,讓學生了解各種表達方式,讓學生了解各種修辭手法,讓學生識別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讓學生識別記敘的六要素,讓學生識別說明的種類、順序和方法。于是,學生用大量的時間去分析材料中相關的語言知識,對每篇課文進行全面的語言形式和內容剖析,此途徑不能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學生的語感得不到培養。
(二)結論重,過程輕
我國傳統閱讀教學存在普遍簡化過程的現象。過程的簡化表現為:學生對課文的閱讀被教師的“講”所代替。為了應考,提前結束課堂,草率結束教學,余下的時間做一套又一套既耗時又耗力且沒有什么效果的卷子;學生不能反復誦讀,不能在誦讀中揣摩、體會課文內容,而是緊跟老師節奏,過快地進入分析、講解;學生不能充分咀嚼辭章,不能動用生活體驗和調用想像、聯想去再造、再現,教師就匆匆地給出結論。
(三)理解重,背誦輕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讀書要重理解和運用,讀一篇文章要真正弄通弄懂,不要死記硬背,進行語言表面特征的分析,如這是什么詞性,這是什么句式,這里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里用了什么表達方式等等。漢語特點之一是歷史悠久,積淀深厚,并且和今天的口語有一定的距離。既然如此,積累語言全憑理解就很困難。
二、閱讀教學新視角的內涵
第一,閱讀教學新視角要求閱讀教學理念是新的。閱讀教學新理念重視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立性的感受和體驗,教師是閱讀活動的組織者,是學生閱讀活動的促進者,也是學生閱讀活動的引導者、對話者之一。
第二,閱讀教學新理念的閱讀教學目標不是教師明確能預計的,而是根據文本特點與學生自身的認知特點在課堂上即時確定的。
第三,現行的閱讀教學是泛語言的,而不是漢語言的,亦非漢語言文化。新語文閱讀教學以母語教學為支點,從承載主體和承載方式兩個方面延伸輻射,構成整個系統網絡,使接受主體既獲取信息,又能體味祖國語言的優長。
三、閱讀教學新視角的構建
(一)構建多元解讀模式
1.構建民主的課堂氣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自我國實行素質教育以來,我們一直期待在閱讀教學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但長期的應試教育,使人們習慣了短平快式的“師傳生受”;學校一味追求升學率,使教師們習慣了“拔苗助長”的短期行為;答案惟一,短時、強化記憶,使教師們慣性地主宰課堂;時間緊迫、升學壓力,使學生習慣了“智力順從”式的單向課堂構建。閱讀教學中只有實行多元解讀模式,使學生品嘗思想被解放的快樂,張揚個性,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的生命活力,才能使學生更加自信、自主。
培養創造能力,發展彈性思維。所謂彈性思維,是指思維主體意識在各個方面、角度眼神和擴展的能力。人類自身思考問題的方法、角度、環境條件的不同影響,使人類思維具有延伸性與擴展性,這也是世界多元文化形成精神基礎。多元解讀就是彈性思維在閱讀教學中的體現,又能刺激主體自身彈性思維的持續發展。
3.完善主體生命,彰顯學生個性。多元解讀的課堂氣氛尊重與發展個性生命,在求異的原則下,寬松且民主,學生敢發表自己的見解,發揮創造性,有充分的想象和聯想,而不是消極被動的工具狀態,可以張揚個性,健全人格。
(二)發揮文學作品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
1.理智因素和情感因素并重。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使學生在受到情感熏染的同時得到理智教育,通過閱讀認識社會,認識人生,從而積極奮發地為人類作貢獻。因此,教師既要注意感情的激發,又要注意客觀地、理智地敘述講解,使學生在閱讀時對其社會意義和教育意義有理性的認識。
2.要強調語言教育。閱讀教材中的文學作品,一般都是語言豐富多彩、含蓄精當、生動活潑的,產生的語言教育效果最大。因此,教師要根據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挖掘其語言因素,品味領悟語言的規范性和藝術性,特別注意那些對表現思想內容有重要作用的關鍵性詞句,引導學生去品味、欣賞、模仿乃至創造。
3.要發揮文學作品的審美功能。閱讀教學中,文學作品的美,不僅僅是心靈美、意境美、語言美等因素。因此,教師要利用文學作品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教師要充分挖掘文學作品的審美因素,從審美的角度研究文學作品,處理文學作品內容,使學生以審美的目光去發現美,欣賞美,品味美,使學生在閱讀中產生濃厚的興趣。
通過構建多元解讀模式、發揮文學作品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讓學生主動學的閱讀教學設計、學習創造性的閱讀技術、對話這種新興閱讀方式的運用等構建語文閱讀教學新模式,期待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可以有全新的改善!
參考文獻:
[1]王德俊.王格奇.語文新課程教學設計[M].沈陽: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王文彥.蔡明.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李兆德.魏書生教育方法100例[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85
[4]韋志成.語文教育情境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