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永忠
近年來,材料作文逐成為高考鐘愛的作文題型。其信息容量之大,思維所指之遠,意蘊所容之豐,堪稱當首。而寫好材料作文的關鍵在于審題立意這一環節,一個新穎獨匠之旨必能引起讀者(閱卷者)的興趣和稱道。那么,如何才能做好這一環節?
鄙人認為,審題立意其本質在于思維的規范。沒有好的思維,便不會有好的文章;沒有規范的思維,便不會有新穎的立意。如何規范自己的思維來審題立意?下面談談我的拙見:
材料作文的審題忌一步到位,還沒有讀懂材料,頭腦就閃出一念頭,隨即就下筆行文,往往走題。審題應按規范操作,具體如下:
第一、找出材料中涉及的人物或事物,即找準對象。
材料作文對象有的比較單一,有的比較復雜,一般說來,材料中涉及幾個對象,就可能有幾種立意角度。
【例】鯨遇到身體瘦小的沙丁魚時,便張大嘴巴跟在逃命的沙丁魚后面窮追不舍,離海灘越來越近了,鯨卻渾然不覺。等鯨以極快的速度沖向海灘時,要避開險境已經太遲了,巨大的身體因為慣性沖上了海灘,陷在海沙中無法動彈。而沙丁魚只要很少的水就可以存活甚至逃生。
這則材料主要有兩個對象,一個是鯨,主要行為:窮追不舍,渾然不覺,進入險境無法動彈,結果是面對死亡;一個是沙丁魚,主要行為:逃命,沖向海灘,獲得機會,結果是成功逃生。從不同對象出發,可有不同立意。
第二、確定主體人物或事物。
材料作文如涉及的對象比較多,筆者要根據材料內容及本人視角,確定材料的主體人物或事物,從而明確立意的角度。
第三、明確材料作者對主體人物或事物的態度(褒揚、貶斥或中性)。
有的材料在敘述、說明或評論某種現象時,明顯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傾向,或褒或貶,或喜或怒,或愛或憎等等,在審題立意時不能視而不見,否則會導致偏題。
【例】《莊子》中有這樣一則寓言:朱平曼喜好劍法,總想練就一身獨步天下的絕技。他聽說有個叫支離益的人善長屠龍之術,便趕去拜支離益為師,立志將這種人間稀有、世上少見的劍法學到手。他苦學苦練了三年,傾家蕩產也在所不惜。終于他的屠龍劍術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便辭別了老師,開始仗劍闖蕩江湖,希望殺盡天下害龍,顯姓揚名。然而他四處尋覓卻找不到一條龍的影子。其所謂的一身絕技,最終也沒有任何用武之地。
這則材料的情感傾向從“總想”、“所謂”、“最終”等詞語可以揣摩出,作者對朱平曼顯然持否定態度,如果認為朱平曼為了學成技藝,不惜代價,頑強執著,永不言棄,因而大加宣揚、贊頌,那就偏題了。
第四、分析為什么褒、為什么貶,若是中性,你對其的做法如何評價?(詳見下文)
第五、找關鍵句或詞,明確材料陳述的角度。
找準材料關鍵,立意也就有方向了。這里的關鍵既指關鍵詞也指關鍵句,抓住這些,就能把握材料的中心,明確材料陳述的角度。
【例】黑暗中,石頭憤憤不平地對身邊的鉆石說:“我不知道平時人們為什么把你抬得那么高,把你視作寶貝。現在你跟我又有什么兩樣呢,不都黯淡無光嗎?”
鉆石說:“是的,我和你一樣,也不會發光。但我懂得如何對待別人的光芒。”
這時,天邊露出一絲星光。石頭發現,身邊的鉆石立刻熠熠生輝,它的光芒甚至比星光更閃亮,更耀眼。
這則材料的關鍵句是:“但我懂得如何對待別人的光芒”,而該關鍵句的關鍵詞是“別人的光芒”,第三自然段進一步補充說明了鉆石如何對待別人光芒的方式——借用、利用。據此可明確其角度為“懂得借力,善假于物”。
第六、聯系社會現實及自己的人生閱歷,確定最佳立意。(詳見下文)
【例】2006年高考作文:
一只老鷹從鷲峰頂上俯沖下來,將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烏鴉看見了,非常羨慕,心想:要是我也有這樣的本領該多好啊!于是烏鴉模仿老鷹的俯沖姿勢拼命練習。一天,烏鴉覺得自己練得很棒了,便哇哇地從樹上猛沖下來,撲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飛,可是它的身子太輕,爪子又被羊毛纏住,無論怎樣拍打翅膀也飛不起來。結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見了,問這是一只什么鳥?牧羊人說:“這是一只忘記自己叫什么的鳥。”孩子摸著烏鴉的羽毛說:“它也很可愛啊!”
就上述材料,如何審題立意?分析如下:
第一、找出材料中涉及的人物或事物。
老鷹、烏鴉、山羊、牧羊人、牧羊人的孩子
第二、確定主體人物或事物。
烏鴉
第三、明確材料作者對主體人物或事物的態度(褒揚、貶斥或中性)。
中性
第四、分析為什么是中性,你對其的做法如何評價:
通過牧羊人之口,否定烏鴉不顧自身實際盲目模仿;又借孩子之口肯定烏鴉勇于變革。即烏鴉的做法有可取的地方又有必須改進的地方,要辯證的看待烏鴉的做法。
第五、找關鍵句或詞,明確材料陳述的角度。
本材料中“模仿”應是關鍵詞。據此可明確其角度為“如何學習別人的長處”。
第六、聯系社會現實及自己的人生閱歷,確定最佳立意。
從國家及民族的高度審視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現狀(打開國門、解放思想、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及文化等),可確定最佳立意為: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實事求是,富國強民。
總之,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既要立足文本,不脫離所給材料,又要善于聯想和想象,由物及人,由自然及社會;寫作時還要聯系自己以及社會現實生活,而不能就事論事。只有這樣,才能寫出既切合材料意旨、又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感染力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