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爽
摘要:應試教育、家長對幼兒教育知識經驗的缺乏、私人辦園利益競爭,導致幼兒教育小學化,如何改善現狀?一是從教育主管部門入手,加大監管力度;二是從教師入手,改變教育觀念,立足實際開展有效教育;三是從家長入手,進行基本育兒知識普及;四是從幼兒園與小學的聯系入手,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關鍵詞: 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糾正對策
幼兒是祖國的希望,他們肩負著延續國家久盛不衰的重任,需要我們用心對待。《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學前教育對幼兒習慣養成、智力開發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堅持科學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兒快樂健康成長。”
一、幼兒教育小學化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主要表現。
現在很多幼兒園為了迎合家長、追求學習效率,逐漸演變為與小學一樣的以課堂教學為主的教學形式,把幼兒像小學生一樣關在教室里傳授知識。在教育內容上,片面追求知識的數量和難度,無視幼兒的發展水平,把學習文化知識作為主要任務部分幼兒園每日生活的管理接近小學,教育活動和特長活動的時間很長,銜接高度緊張。
(二)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原因。
1.部分公辦園沒有做好模范帶頭作用。一些公辦園未能端正辦園思想,沒有適當開展家長學校活動以改變家長對幼兒教育的認識,反而盲隨家長的意愿,在大班進行小學化教學。
2.私立園的生存競爭。私立幼兒園相互之間的競爭很激烈。為招攬生源、提高經濟利益,他們競爭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迎合家長,不了解或不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不顧學前教育原則和有關規定,進行更多拼音、識字、計算類教學,培養出所謂的“神童”以提高幼兒園知名度,忽視孩子社會認知、情感、技能等綜合素質的培養。
3.幼小銜接機制的欠缺。教育主管部門未能建立適宜、有效的幼小銜接機制,導致幼兒園與小學之間缺乏溝通,只注重部分知識內容的強化訓練,忽視幼兒生理和心理各方面的準備。
4.社會教育環境和家長們望子成龍的迫切期望。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現今社會整體教育形式趨于功利主義,傳統教育觀、兒童觀和人才觀還深深影響人們。國家教育行政部門雖逐漸對幼兒教育予以重視,但到了縣市一級的幼兒教育管理和約束還不夠。家長們不想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于是“拔苗助長”,不顧幼兒成長特點和教育規律,盲目以孩子識字量和運算水平衡量孩子的受教育水平。
二、糾正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對策
(一)從教育主管部門入手,加大監管力度。
政府管理部門應督促教育主管部門明確自身責任,加強對幼兒園的管理,使學前教育具備有效的領導和管理保障,定期或不定期地對各類幼兒園進行常規檢查,規范學校的教學行為[2]。具體而言,教育主管部門應根據當地實際制定實施細則,出臺關于糾正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文件,對幼兒園教育內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作息時間和班額等提出具體要求。對違反規定的任何形式的考試予以處罰,保證幼兒在園游戲與活動的時間,堅決禁止幼兒園強迫幼兒參加興趣班。同時,政府要增加投入,提高幼兒教師培養和培訓質量,確保教師素質不斷提升,進而使幼兒園杜絕小學化傾向,努力從外部強制行為變為教師有意識的自覺抵制行為,進而促進幼兒教育科學健康發展。
(二)從教師入手,轉變教育觀念。
加強對一線幼兒教師的業務管理和培訓,通過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特別是教師教育教學的基本能力,明確教育目的,選擇適宜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從根本上克服小學化傾向[3]。幫助教師建立和實踐如下觀念和行為:幼兒園教育是打基礎的教育,主要是幫助幼兒掌握初步接觸社會需要的最基本知識和技能。如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塑造健康的人格,培養非智力因素等。幼兒學習的特點必須是親身體驗和經歷的,要“用行動”思考,“靠感官”學習,不應是教出來的。課程設置要最大限度調動幼兒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以促進幼兒主動發展為宗旨,注重“課程統整化”、“教材生活化”、“教學活動化”的特點。幼兒教育工作者應該不斷更新先進的教育理念和轉變教育觀念,大膽采用新的教育方式,真正實現一種“快樂式”的幼兒教育,還孩子快樂的童年。
(三)發揮家長學校的功能,幫助家長樹立科學的兒童觀和教育觀。
堅持開辦家長學校,加強宣傳,幫助家長樹立科學的兒童觀和教育觀[4]:兒童是社會的人,是與成人平等的、獨立的、發展中的個體,成人應當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和權利,尊重他們的發展特點和規律,尊重他們的能力和個性,而不能把他們等同于成人,或把成人的一套強加于他們;兒童期不只是為將來做準備,具有自身存在的價值,兒童應當享有快樂的童年。與此相宜的現代教育觀要求幼兒園教育與幼兒的年齡特點相適應,與每位幼兒的身心發展相適應,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等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轉變家長們傳統教育觀念中那些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忽視兒童自身要求的錯誤思想,逐漸淡化幼兒教育小學化思想。
(四)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幼小銜接”不只是幼兒園單方面要做的,幼兒園大班和小學低年級都應該研究銜接規律,特別要了解各自教學內容和方法,互相溝通,做出更符合幼兒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的幼小銜接工作規劃。在這方面如果沒有足夠準備,大家都會對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司空見慣,最終受害的只能是祖國的未來。
直到現在,中國幼教界都沒有停止探索避免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腳步。希望幼兒教育現狀能隨之發生較好的改變,讓孩子們重享快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