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麗,楊正勇
(上海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上海201306)
城鄉收入差距擴大與城鎮化滯后是中國面臨的兩大重要挑戰[1]。而中國城鄉收入差距問題實質上反映的是資本密集型城鎮經濟部門與勞動密集型農村經濟部門的收入差距問題[2]。現階段政府推出多種惠農金融政策來推動農村經濟發展,逐步寬松戶籍管理制度來加強勞動力流動性,但在現行城鄉二元結構體制下,金融發展不平衡與城鎮化進程受約束對城鄉收入差距仍然存在一定影響。
通過文獻梳理發現[3-12],金融發展不平衡與城鎮化進程受約束會通過影響技術研發、融資便利、勞動力要素轉移及制度約束影響城鄉收入差距。首先,金融對城鄉技術研發支持的差異會導致收入差距加大。其次,政府替代市場以粗放的土地城鎮化推動人口城鎮化,導致金融資源向城鎮傾斜,農村地區面臨更多的金融抑制,經濟發展初始資金積累不足會導致農村經濟處于較低的均衡狀態,從而導致城鄉收入差距加大。再者,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至城鎮經濟部門,并不能獲得城鎮金融資源支持,從而無法有效縮減城鄉收入差距。最后,城鎮化進程中多種不合理的政策與制度限制,導致城鄉收入差距加大。農村勞動力在城鎮經濟部門無法獲得同質勞動力應得的勞動報酬,更無法獲得以戶籍管理為準的金融支持與福利保障,薪酬與福利的扭曲導致城鎮化發展的滯后[13,14]。基于此,本文構建二元經濟分析框架,利用1978—2015年中國的縱列數據樣本,研究金融發展、城鎮化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之間的作用機理,并進行實證檢驗。
根據古典經濟學理論,一國或地區的經濟發展主要受到資本、勞動力和技術的影響,因此構建關于資本、勞動力和技術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模型,如式(1)所示。

Yt表示在第t期一國的產出水平;Kt表示在第t期的資本投入水平;At表示在第t期的技術發展水平;Lt表示在第t期的勞動力水平,θ表示資本投入的邊際回報率。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推行優先發展城鎮重工業的經濟政策,導致中國形成了包括城鎮經濟部門和農村經濟部門的二元經濟結構,并且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續加大。基于中國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現狀,構建城鎮經濟和農村經濟的經濟結構模型,如式(2)所示。

其中,Yrt和Yut分別表示第t期農村和城鎮經濟部門的產出水平;Krt和Kut分別表示在第t期農村和城鎮經濟部門的資本投入水平;Art和Aut分別表示在第t期農村和城鎮經濟部門的技術進步;Lrt和Lut分別表示在第t期農村和城鎮經濟部門的勞動力水平;α和β為參數,分別表示農村和城鎮經濟部門的資本邊際回報率;α和β的大小取決于資金對于農村和城鎮經濟部門的重要性,如城鎮經濟部門比農村經濟部門更加以資本密集型產業為主時,則存在β大于α,當農村經濟部門資金嚴重缺乏時,資金的邊際產出更大,則存在β小于α。
在中國農村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由于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以及多種惠農政策的推行,農村生產力水平提高,釋放出了農村閑置的勞動力,同時政府推行了多種利好城鎮化的發展政策,農村居民進入城鎮工作,獲得比在農村經濟部門更高的勞動報酬,并促進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基于中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勞動力由農村向城鎮轉移的現實情況,農村和城鎮經濟發展模型如式(3)所示。

其中,Lt表示在第t期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數量,Lrt-Lt表示在第t期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數量,Lut+Lt表示在第t期城鎮化后城鎮勞動力數可以表示在第t期時的城鎮化率。
基于中國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政府政策導致了金融資源分配的非平衡發展。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選擇了優先發展城市戰略,導致金融資源向城鎮經濟部門傾斜,農村金融支持有限,從而導致金融發展不平衡。為了防止因金融發展不平衡帶來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推出了多種惠農金融政策來便利農村經濟發展融資活動。因此,農村經濟部門不僅依賴于資本存量與勞動力水平,還與城鄉資本投入差距有關,當城鄉資本投入差距過大時,則會提高農村資本投入來防止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城鎮經濟部門資本投資增長依賴于其資本存量與勞動力投入。基于此,城鎮和農村經濟部門的資本投入增長寫為式(4)。

基于城鎮和農村金融發展差距仍然存在這一現實情況,城鎮和農村金融發展不平衡可以利用式(5)表示。

對式(5)兩邊求微分,可以得到城鎮和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差異的關系,如式(6)所示。

當城鎮金融發展和農村金融發展水平達到一定的均衡狀態時,得到相對增長率F˙=0,聯立式(4)和式(6),得到城鎮化和金融發展的關系,如式(7)所示。

utrt
rtt村資金投入差異,表示參數。可以得出,金融發展與金融融資差異可以影響城鎮化發展,同樣,城鎮化發展可以影響城鄉金融發展水平。
城鎮和農村金融發展水平主要受到國家發展政策的影響,而城鎮化的主要動力之一是農村勞動力進入城鎮經濟部門工作可以獲得更高的勞動報酬,金融發展主要通過影響城鎮和農村經濟部門的資本投入而影響產出和收入水平,城鎮化主要是通過勞動力要素的轉移來影響產出和收入水平。因此,在考慮金融發展與城鎮化時,農村經濟部門和城鎮經濟部門勞動力的報酬可以寫做式(8)。

基于前文,可以得出金融發展對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的具體影響,如式(9)所示。

由于0<α,β<1,且Lrt>Lt,因此,式(9)說明無論是對于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金融發展可以提高城鎮和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城鎮和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水平如式(10)所示。

進一步整理可以得到城鄉收入差距關于城鄉金融發展差異以及城鎮化的關系,如式(11)所示。

根據式(11)可以得出,城鄉金融發展差異越大,城鄉收入差距越大,且城鎮化進程可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但現實中由于戶籍制度等的存在,農村勞動力在城鎮經濟部門提供同質勞動獲得的報酬相對較低,因此會出現城鎮化發展加大城鄉收入差距的現象。
根據式(11),構建金融發展、城鎮化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關系的計量模型,如式(12)所示。

其中,incgap為城鄉收入差距,finc為金融發展水平,urbn為城鎮化發展,ut表示時間誤差項,γ1、γ2和γ3為回歸系數,C表示常數項。為了消除量綱,本文對各變量進行對數化處理。樣本數據來自于《中國統計年鑒》與《中國金融統計年鑒》,樣本區間為1978—2016年。考慮到中國的金融系統是以銀行業為主,尤其是國家銀行為主導,且絕大部分融資是間接融資,因此選取金融機構貸款總額與GDP的比值來表示金融發展。城鎮化水平選取城鎮人口數量占總人口的比重來表示。城鄉收入差距采用城鎮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平均收入的比值來表示。
采用向量誤差修正模型(VECM)檢驗金融發展、城鎮化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之間的關系。向量誤差修正模型不需要對變量間的關系做先驗性檢驗,該模型采用多個方程聯立的形式,把方程中的內生變量作為被解釋變量,對方程中其他變量以及變量自身的滯后項進行回歸,從而估計出內生變量的動態關系。由于金融發展、城鎮化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這些變量具有內生性的可能性較高,因此采用VECM來提高回歸的可靠性。
本文采用最常用的ADF法來檢驗各時間序列變量是否具有平穩性。表1為變量的ADF檢驗結果。由表1可知,金融發展、城鎮化與城鄉收入差距的原變量的ADF統計量均為非平穩序列,進行一階差分處理后繼續采用ADF檢驗發現,金融發展、城鎮化與城鄉收入差距均為一階滯后項為平穩時間序列,因此各變量為一階單整時間序列,可以將上述內生變量構建向量誤差修正模型。

表1 變量的ADF檢驗結果
協整檢驗之前,需要確定向量組合系統的最優滯后期。向量組合的最優滯后期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結果顯示,根據AIC準則和HQIC準則,組合的滯后3期為最優滯后期。因此,在平穩時間序列基礎上,選擇組合滯后3期來繼續進行實證檢驗。
傳統的向量自回歸模型(VAR)理論要求每一個變量都是平穩的,對于非平穩時間序列需要進行差分處理。但協整理論認為,存在協整關系的向量可以直接建立向量誤差修正模型。因此,在基于VAR(3)系統基礎上,采用Johansen協整檢驗方法來檢驗變量之間的協整關系。協整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表2 VAR模型滯后期的選擇

表3 協整檢驗結果
根據表3的結果,跡檢驗結果顯示變量間存在一個協整方程,因此變量間存在協整關系。協整方程如式(13)所示,其中括號內的數字為標準差。

由式(13)可知,金融發展、城鎮化和城鄉收入差距存在負向協整關系。系數符號為負不具有嚴格的經濟學意義,而僅具有統計學意義,表明當向量組合偏離均衡時,金融發展和城鎮化具有一定的調整作用。
協整檢驗可以發現金融發展、城鎮化和城鄉收入差距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但無法得知變量之間在短期內的因果關系,為此使用Wald檢驗法來進行基于VECM的格蘭杰(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該方法在組合系統內檢驗變量間的因果關系,來避免傳統Granger因果檢驗無法適用協整檢驗的弊端。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基于VECM的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由表4可知,金融發展和城鎮化均為城鄉收入差距的格蘭杰原因,說明金融發展和城鎮化均可以在短期內對城鄉收入差距產生影響。而城鄉收入差距均不是金融發展和城鎮化的格蘭杰原因,說明城鄉收入差距對金融發展和城鎮化的反饋影響具有一定的時滯性。這說明金融發展和城鎮化可以對城鄉收入差距短期內產生影響,而城鄉收入差距的加大或縮減均不能對金融發展和城鎮化產生影響且做出調整。另外,金融發展和城鎮化互為格蘭杰因果關系,說明金融發展和城鎮化在短期內可以互相影響。
脈沖響應函數檢驗用來觀測變量對其他變量與系統的沖擊結果。在進行脈沖響應函數檢驗前,對向量組合模型進行了穩定性檢驗,發現向量組的根的倒數均小于1,說明向量組模型穩定,可以繼續進行脈沖響應函數檢驗。脈沖響應函數檢驗結果如圖1所示。

圖1變量的脈沖響應函數
圖1(左圖)為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的脈沖響應函數。結果表明,金融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有著較為明顯的正向沖擊作用,即金融發展會加大城鄉收入差距。對于金融發展正向的沖擊,城鄉收入差距的響應函數出現了明顯的周期性波動。響應函數在前六期呈指數上升,出現較高的波峰,隨后有所下降,且在第12期之后又開始上升,在第16期左右出現第二個波峰。總體而言,金融發展對加大城鄉收入差距具有明顯的正向推動作用。
圖1(右圖)為城鎮化與城鄉收入差距的脈沖響應函數。結果表明,城鎮化對城鄉收入差距也有較為明顯的正向沖擊作用,但相比對于金融發展沖擊的響應數值,城鄉收入差距對城鎮化沖擊的響應數值較小。且城鄉收入差距對城鎮化的響應函數也出現了波動周期性,響應函數第1期出現了較小負值,隨后變為正向響應,并且在第5期達到峰值,隨后在第10期降至波谷,隨后在第15期達到第二個波峰。總結而言,城鎮化對加大城鄉收入差距具有正向推動作用。
為更好了解各沖擊對變量產生的影響,利用方差分解來分析來自金融發展和城鎮化的每一隨機新息對內生變量及內生變量滯后項效應的重要性,衡量不同新息的沖擊影響,研究金融發展與城鎮化是否為城鄉收入差距波動的來源及其相對貢獻度。方差分解變量自身以及向量組合沖擊的方差分解結果如表5所示。

表5 向量沖擊對向量組合系統方差分解
由表5可知,城鄉收入差距除了來自自身的沖擊影響外,從第二期開始金融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產生影響,并且在隨后幾期影響快速加大,且在第9期超過城鄉收入差距自身的影響成為影響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但在第5期之后,金融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的增速顯著放緩。城鎮化也在第2期對城鄉收入差距開始產生影響,且在短期內影響增長較快,但在第6期之后方差分解值有所下降,且維持在10%左右。因此,從長期來看,金融發展和城鎮化都可以加大城鄉收入差距,而與城鎮化的影響比,金融發展對加大城鄉收入差距的貢獻度更大,說明金融發展對加大城鄉收入差距影響更大。
本文構建了關于金融發展、城鎮化進程中勞動力要素轉移與城鄉收入差距的模型,進行了金融發展、城鎮化對城鄉收入差距的作用機制分析。并采用向量誤差修正模型進行實證檢驗,得到以下主要結論:短期內金融發展和城鎮化均會對城鄉收入差距產生影響,而城鄉收入差距對金融發展和城鎮化的反饋影響則具有一定的時滯性,長期來看金融發展、城鎮化和城鄉收入差距存在有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脈沖響應函數檢驗表明金融發展和城鎮化均會加大城鄉收入差距,方差分解結果表明金融發展比城鎮化對加大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更大。研究發現當前金融發展和城鎮化更加有利于城鎮經濟部門的發展,而由于多種隔離政策和制度的限制,農村居民獲益較少,從而導致金融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無法縮減城鄉收入差距。
參考文獻:
[1]林毅夫,陳斌開.發展戰略、城市化與城鄉收入差距[J].中國社會科學,2013,(4).
[2]孫永強.金融發展、城市化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研究[J].金融研究,2012,(4).
[3]韓立巖,杜春越.收入差距、借貸水平與居民消費的地區及城鄉差異[J].經濟研究,2012,(8).
[4]胡德寶,蘇基溶.金融發展縮小收入差距了嗎?——基于省級動態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5,(10).
[5]孟兆娟,張樂柱.金融發展影響收入分配“門檻效應”的實證檢驗[J].統計與決策,2014,(7).
[6]Cepparulo A,Cuestas J C,Intartaglia M.Financial Development,Institutions,and Poverty Allevia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J].Applied Economics,2016,12(10).
[7]Shahbaz M,Nawaz K,Arouri M,et al.On the Validity of the Keynesian Absolute Income Hypothesis in Pakistan:An ARDL bounds testing approach[J].Economic Modeling,2013,9(30).
[8]李苗苗,肖洪鈞,趙爽.金融發展、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基于中國的省市面板數據[J].中國管理科學,2015,23(2).
[9]Li Y C,Wang X P,Zhu Q S,et al.Assessing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ces in the Impacts of Factor Allocation and Urbanization on Urban-rural Income Disparity in China,2004—2010[J].Habitat International,2014,8(42).
[10]陸銘,陳釗.城市化、城市傾向的經濟政策與城鄉收入差距[J].經濟研究,2004,(6).
[11]蔡昉,都陽.轉型中的中國城市發展:城市級層結構、融資能力與遷移政策[J].經濟研究,2003,(6).
[12]陳元.開放性金融與中國城市化發展[J].經濟研究,2010,(7).
[13]Zhang L,et al.Wage Differential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urban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6,12(41).
[14]Li Y C.Wage Differentials Between Urban Residents and Rural Migrants in Urban China During 2002—2007:A Distributional Analysis[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6,2(37).